蒋玉贵
(烟台山医院骨科,山东 烟台 264000)
骨不连是四肢创伤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局部疼痛为典型症状。正常情况下四肢骨折可在3个月内愈合,若骨折后3~6月依旧未愈合即为延迟愈合,若>9个月未愈合称为骨不连。随着交通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复杂骨折日益增多,导致骨不连的发生率持续增加,若未及时治疗可继发骨坏死,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的创伤较大,患者恢复较慢。带锁髓内钉治疗可加速骨折组织愈合,且创伤较小,利于患者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将烟台山医院收治的60 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骨钙素(BGP)、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烟台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接收的6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5~52岁,平均(43.62±2.34)岁;萎缩型8例、肥大型8例、无菌型14例。B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4~53岁,平均(43.29±2.82)岁;萎缩型7例、肥大型8例、无菌型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关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相关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证者;骨折未正常愈合者等。排除标准:两次及以上骨折者;认知及沟通障碍者;代谢性骨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加压钢板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而后指导其选择仰卧位,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肢行10 cm切口,而后对组织进行切开、剥离,充分暴露骨折端,打通髓腔,测定骨折长度,根据测量结果选择长度适宜的加压钢板,并将其放置在患处(病变张力侧),分析骨质量、体质量,选择合适的骨螺钉进行加压处理,待固定效果满意后实施引流,缝合手术切口。B组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麻醉、卧位如A组,麻醉起效后在患肢行8 cm切口,逐层剥离后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随后剥离骨不连膜,对骨不连端进行修复(横断面),利用专业骨刀除去硬化骨质,扩髓、植骨,待复位效果满意后选择带锁髓内钉固定,固定后实施引流,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3个月判定临床疗效,显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活动无异常,X线观察可见骨折线模糊并形成骨痂;有效: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活动基本无异常,X线观察可见云雾状骨痂;无效:未达以上指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②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③采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BGP、EGF水平。④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4]评分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范围0~10分,分数越高越疼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评分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s)、[例(%)]表示,分别用t、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术后3个月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手术指标 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A 组 30 476.82±32.11 152.85±4.16 13.02±1.42 B 组 30 403.12±65.14 104.02±3.02 10.81±2.62 t值 5.558 52.027 4.062 P值 < 0.05 < 0.05 < 0.05
2.3 BGP、EGF水平 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GP、EGF升高,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BGP、EGF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BGP、EGF水平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BGP:骨钙素;EGF:表皮生长因子。
组别 例数 BGP(μg/L) EGF(pg/mL)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A 组 30 2.02±0.79 3.31±0.61* 0.63±0.21 0.82±0.17*B 组 30 2.04±0.84 5.71±0.62* 0.62±0.24 0.92±0.11*t值 0.095 15.114 0.171 2.70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4 VAS、ADL评分 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B组低于A组;两组患者ADL评分均升高,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VAS、ADL评分比较(±s, 分)
表4 两组患者VAS、ADL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术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ADL评分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A 组 30 7.26±0.41 3.51±1.52*35.94±2.48 60.01±0.91*B 组 30 7.42±0.28 2.11±0.41*34.52±4.42 76.24±1.72*t值 1.765 4.871 1.535 45.68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骨不连患者以疼痛、肢体活动障碍等为典型特征,临床认为该病的出现与手术中固定操作、植骨、局部组织血运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多选择加压钢板固定进行治疗,医师虽在直视下操作,但手术创伤较大,切口长度易受置入钢板长度影响,导致术中出血量大,增加延迟愈合等风险。
带锁髓内钉治疗属于弹性固定,植入后既可刺激骨痂,又可降低骨组织所需承受的弯曲应力,可规避骨折过程中发生骨质旋转、移位现象,确保骨折端愈合,其稳定性和抗旋转能力较好,该手术的创伤较小,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对减少术后感染、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再骨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中,B组患者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术后3个月B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ADL评分高于A组,表明带锁髓内钉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中更具优势,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骨折恢复。
BGP是促进骨愈合的重要指标,BGP升高利于骨愈合;EGF是人体存在的一种活性物质,其在促进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当EGF升高提示机体内部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并对老化断裂的胶原弹性纤维进行修复,促进创面愈合。带锁髓内钉治疗在强化髓内钉固定强度、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促进骨折端愈合,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所需时间,且带锁髓内钉治疗时进行的扩髓对骨膜、血管等影响较小,患肢活动后旋转力与剪切力存在对抗作用,可强化内固定效果,利于促进骨折愈合,且切口相对较小,利于患者预后[7-8]。本研究中,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术后1个月B组患者BGP、EGF水平高于A组,表明带锁髓内钉治疗可改善BGP、EGF水平,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综上,带锁髓内钉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中更具优势,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骨折愈合进程,利于患者骨折恢复,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仍需扩大样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