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兰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不再强硬地为学生展开课堂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一定的策略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更加倡导教师利用赏识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通过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将德育管理运行到正确的轨道上,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合作探讨以及思想交流,不断在深入沟通的背景下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使双方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才能与智慧的综合体现。教师在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情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赏识鼓励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亲近教师和信任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信心。教师在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理念,帮助他们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获得进步。
一、明确赏识教育目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必须具备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个目标优化赏识教育的运用方式,为最终取得理想的赏识教育成果提供保障。对于那些平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这样说:“在这次集体活动当中,老师发现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而且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你表现得非常棒!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继续努力!”而对于平时课堂纪律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说:“最近这段时间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真不错,继续保持!”当学生受到教师的赏识后会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可以将加深小学生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认知作为开展赏识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小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与自我提升,实现综合素养的快速发展。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给其送去一个警告的眼神,而不是急于批评,当学生表现良好再说出“你表现得很好”“进步很大”等赏识性语言,就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知。所以,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赏识性教育,有助于改善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要马上对其进行批评指责,而是采用一种温和的语气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并找到问题的根源,使其有针对性地改正错误;当学生表现出些许进步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一来,在学生的思想认知当中就会知晓什么对、什么是错,从而形成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發现学生的闪光点
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的文章,说明“夸”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孩子的赏识。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都需要被肯定的心理暗示,给他们前进路上注入一种无形的力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不但能激发出他们更多的潜力,还能让学生更相信自己,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所以,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善意引导学生,激发其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他们学习更积极。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学科成绩一直上不去,知识概念的理解始终不透彻,作业经常做不完。但他的字写得特别好,尤其是书面非常整洁干净,我每次看他的作业,像是在看一个作品,行云流水,让人觉得舒服。我曾听到其他的老师批评他:“你课学不好,字写那么好有什么用?”后来,他在这一学科中,不但字也写不好,成绩也越来越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经常把他的作业当作范例,还让其他学生学习。慢慢地我发现,他的道德与法治课成绩在不断上升,我还听到其他的老师说,这位同学的作业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成绩也有了提升。同样,这位同学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也考出了可喜的成绩。可见,在不经意间,不着痕迹地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既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又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充分尊重、学生
每一位小学生在自我意识和行为观念当中都拥有巨大的潜力,这些潜力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挖掘,在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尤其是对学困生要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体现赏识教育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多投入一些耐心和爱心。教师应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朋友的身份为他们提供引导和指点,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理解和信任,有效改变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使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战胜消极的心理因素,实现对自我潜力的挖掘。比如,教学“学会宽容”这一节内容时,考虑到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问题,在生活中很难做到包容他人的错误,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正确地理解宽容的意义,结合自己或者他人的亲身经验,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宽容待人;思考怎样才可以让自己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明白怎样做到正确地宽容对待自己和他人;举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宽容待人的例子。这样,将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上,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教材上对于宽容的界定,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四、高度关注学生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发展理念,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密围绕学生展开。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上学路上”一课为例,不同学生来学校的方式各不相同。然而,随着道路人流、车流量的增大,城市道路变得愈加繁忙,由此引发的学生安全问题应加以重视。通过讨论探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行为观念,在日常出行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通过有效指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交通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素质提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发挥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课堂的主动权还应把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为他们留出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自由地了解想要探究的内容。如果教师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可以促进和谐关系的形成。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为了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赏识教育效果,教师要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赏识教育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帮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学生也会在更加信赖教师的基础上提升学习配合度,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针对性的指导下主动展开课堂探究,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课堂的针对性。以“家中的安全与健康”这部分内容举例进行探究,教师首先要关注餐桌上的健康安全问题。餐桌上的健康安全包括了用餐卫生和用餐礼仪习惯等,由于不同的家庭在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饮食方式出现差别,他们在认知领域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因此,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首先,作为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该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根据相关数据认清学生对于安全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饮食习惯是否合理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整体规划。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并且吃饭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去做,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理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自我约束,做一个学习与品德兼优的学生。
新课改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拥有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构建充满欢乐的教育氛围,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优化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实现共同成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强化赏识教育理念,以实际行动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促进学生学习的和谐发展,师生关系也将获得全面的优化和推动,师生在乐观自信的基础上共同享受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