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猛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名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时,正好遇上奥运会即将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他们感觉到不是在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也让学生从中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学困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汶川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五、创建生活情境,强化新知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与思维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要想学生快速记忆和掌握新知,单纯依靠传统机械式讲解难以实现目标,需要教师作出相关的改变,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化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了实现该目标,教师需要根據学生的特点,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元素,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课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奥妙,这对于学生快速掌握理解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相关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感受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体现,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或者校园周围观察树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谁知道这棵树的直径?怎么才能够算出直径呢?现在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如何进行操作才能够得出最终的结果呢?学生通过对树木的周长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圆的周长C=2πr计算出其半径r的值,这样就能够测量出树的直径。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开展,不但能够使学生走入到生活中,而且解决了课堂上繁琐的计算过程,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也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认同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够转化为生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元素与数学的关联性,只有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方可为学生提供精彩的课程,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此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搜集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换言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要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并善于挖掘生活资源,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为数学教学服务的资源,激发学生的生活意识,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知识的基础上,确保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挖掘生活元素,将生活中数学资源与数学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