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看”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引擎

2021-03-23 02:07高霞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11期
关键词:眼界美术作品大师

高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为特征的一门课程。可见,学习美术,离不开用眼睛去观察,离不开“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美术学习中的“看”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行”,没有“看”何而得真知?因此,在小学美术课上,学生会“看”作品,学生能“看”懂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要突出“看”的视觉体验,以“看”的方式带入课程,用“看”的不同方法表达课堂,让“看”成就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梦想。

一、“好看”——激发孩子的美术兴趣

作家三毛曾说:“说起一生对于美术的爱,其实仍然萌芽在小学。”因此,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决定着孩子们今后乃至一生对美术的热爱程度。那么,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孩子美术学习的兴趣,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难点。

让美术课堂成为好看的、有趣的、学生喜欢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一节美术课的学习内容有多“好看”、多有趣,决定着学生对这堂课学习兴趣的浓烈程度。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都是用一幅幅有趣的图片或情境视频,来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将学生引入课堂,所以教师提供给孩子們欣赏的内容要“好看”,来加大学生对美术堂课的投入力。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课“向动物朋友学习”这一课中的导入部分,给孩子们讲钻木取火的故事环节,首先展示孩子们感兴趣的啄木鸟啄树木的视频,让学生自己体会、启发,然后由老师补充一些燧人氏的神话故事,最后得到钻木取火的由来。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觉得美术课堂内容“好看”,愿意去“看”,其内心也跟课堂的节奏一起此起彼伏,兴趣盎然。

对教师而言,教师要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课堂上多设计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好看”的环节,把握住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寻找到自身与课堂的共鸣,达到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让“好看”有趣的美术学习内容激发出孩子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勤看”——开拓孩子的美术眼界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美术作品绝不仅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在美术学习时,我们所看的作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我们的书本、我们的课堂,更应该去放眼生活中的美术作品。教师应该多举行相关室外写生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多看、勤看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更多的美术作品,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开拓了孩子的美术眼界。

我们的美术“取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所以,在学生有了一定欣赏美术作品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勤看身边的美术作品。例如,学校里的雕塑,公园的长廊,商品店里的海报,品牌的标志,等等,这些作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并且也富含了大量的美术知识在其中,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反复“勤看”,置身其中,探讨该作品的长宽比例、透视、色彩搭配以及设计方法等等,日积月累,孩子们的美术眼界定会开阔不少。比如,苏教版六年级美术课“实物标志”中,就涉及到要求学生掌握生活中实物标志的简单设计方法,如果学生都没有反复“勤看”过生活中的实物标志,对生活中的实物标志作品毫无美术印象,无法用美术的语言来描述这些作品,那么再要求学生去掌握设计方法,学生肯定不会有太大的收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勤看”作品。

想要开拓学生的美术眼界,美术教师也要做到“勤看”,开拓自己的美术眼界与教学思维,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新的思维模式,开发适合孩子们“勤看”美术作品的教学系统。这样学生才不会在反复“勤看”的美术学习模式里产生厌倦感,学生才能够在感兴趣的同时永远保持对美术学习持有新鲜感。

所以,“勤看”是对师生共同提出了要求,师生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欣赏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内涵,才能开拓学生的美术眼界。

三、“巧看”——启发孩子的美术思维

学生想要看懂美术作品,那就先得掌握欣赏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巧看”美术作品。小学阶段学习的美术作品分类繁多,有水墨画、油画等,有的风格粗犷,也有的含蓄内敛,那这么多的分类,学生要从哪里开始入手呢?

首先,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要先选择特征明显的美术作品来欣赏,让学生从简入繁,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去“巧看”作品。例如,四年级“水墨改画”一课中,通过两幅画面内容相同,但是画种不同的作品,让学生区分水墨画与油画的画面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水墨画与油画在绘画材料、用笔、用色、构图、背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处理,所表达出的视觉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水墨画给人带来清新大气的感受,油画多在细节处理上细致入微……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幅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近距离地“巧看”。用同龄人的眼光去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这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欣赏沟通方式,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减少,所看到的作品内容都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所以学生更加敢于去表达,敢于去指正。例如,四年级“海洋怪兽”这一课,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海洋怪兽,虽然教师展示出的各种电影中的海洋怪兽形象精彩无比,但是造型复杂,学生感觉很陌生,有的设计方法学生说都说不出来。反而在看同龄人作品的时候,学生有话聊,就像在看自己同桌的作品一样,有的甚至提出了更好的设计技巧。所以近距离“巧看”同龄人作品,也是一个不错的“巧看”方法。

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所探索出来的“巧看”方法,提炼出特别好的欣赏技巧,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巧看”的方式,体会作品中的不同韵味,启发孩子的美术思维。

四、“想看”——成就孩子的美术梦想

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想要激发学生不断“想看”作品的兴趣,让学生保持一直“想看”作品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进入到创作者的角色中去。美术课程不仅要凸显视觉性,更要具有实践性。欣赏与表达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一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别人的闪光点,也可以在创作表达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欣赏技能。

在学生创作表现时,给学生多创造“想看”大师作品的机会,看大师作品时要多想、多思考。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看看大师作品,每一次与大师作品的“交流”,都是在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不仅仅会锻炼到学生表现作品的技法,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眼界。学生通过看大师的作品,临摹大师的作品,能够从大师的作品中学到更好的配色方法和构图方法,以及了解大师如何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到美术作品中。经过一系列与大师作品的“想”与“看”,然后再构想自己的作品,用大師的方法来创作作品,用大师的眼光来看待作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经过升华的好作品。例如,在四年级美术“水墨改画”一课中,学生通过看梵高的《星空》,明白了原来梵高在作画时运用的是扭转的笔触,明亮的黄色和深沉的蓝色也可以勇敢地融合到一起使用,近处的树与远处的房子对比可以如此强烈。通过这样直观的“看”,和勇敢的“想”,孩子们在改画时,不再拘泥于手中的笔墨,敢于发散思维,大胆表现,体会大师在创作时的酣畅笔法与色彩碰撞,去感受大师创作时的心境。这样孩子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看头,有想法。

当然,教师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看作品的独特性和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来分析大师作品,让学生保持自信的同时也能发掘出创新的欣赏潜力。例如,在欣赏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在很多学生都能理解马远的“留白”画法可以更加凸显画面虚实关系后,有学生提出来,马远在船的周围留出这样多的空白是否也是为了显得河面很宽广的意思。这样独到的想法,补充了画面内容多样性可能的空白,体现出了学生在认真地想、认真地看,教师及时鼓励了这位同学的看法。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表达,哪怕是学生只关注到了画面的边边角角,那也是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敢“想”敢“看”的收获,这是孩子对作品独到的想法与观点。给孩子们多一些“想看”的空间,成就孩子独特的美术梦想。

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美术学习的一大难题。在小学美术课上,学生不想看作品,学生看不懂作品,学生不明白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问题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那么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会“看”作品,让学生能“看”懂作品,体会美术欣赏的乐趣。我们需要用“好看”的作品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用“勤看”的方法来开拓孩子们的美术眼界;用“巧看”的模式启发孩子们的思维;用“想看”的空间成就孩子们的美术梦想,令学生学会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世界,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猜你喜欢
眼界美术作品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大看眼界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眼界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