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慧
摘 要
主题式情境体验教学围绕学习主题,整合教材内容,通过创设连贯性、系列化的学习情境,构建真实连贯的活动体验场域,规避碎片化情境设计的割裂式体验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生成性体验,使其形成关联生活的思想与行为图式,实现道德的“真实生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有助于解决孩子的成长困惑,帮助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其成长为一名时代新人。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这一“小”学科焕发“大”价值,勾连现实,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过愉快、积极的生活?在实践中,我们对“主题式情境体验教学”进行了尝试。
“主题式情境体验教学”,即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为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生活背景及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一以贯之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情感与认识自主、创造性地体验学习情境,自主建构新知识。在此,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找准道德生活问题,设计系列化主题情境
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未来学习的基础,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进行个人活动。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我们从低年级教材的栏目名称便可得以印证。栏目以问题形式聚焦儿童生活实际,启示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化解儿童遇到的生活困难和苦恼。
“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是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对应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内容要求,指向“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重在引导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观察发现,二年级孩子已经知道校园的一些常规要求和在公共场所的注意事项。但在教室、校园和公共场所,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熊孩子”大声喧哗的场景。虽然知道却做不到,这说明孩子们并未认识到: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找准孩子的道德生活问题后,围绕“我们小点儿声”这一学习主题,我们设计了“恐龙园游学”主题式体验情境,其包含“游学前的挑战活动体验”“游学中的行动体验”等系列情境。具体而言,“游学挑战一”,请学生讨论游玩路线,通过教师介绍分贝仪、分贝过高的危害及播放小组讨论时的实时视频,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常见的课堂交流形式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并深入体会到噪音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的困扰,明白“小点儿声”的必要性;“游学挑战二”,从静音标志入手,组织学生讨论路线图上哪些场所需要贴静音标志,引导学生在二次讨论中自发形成控制音量的好办法;最后,让学生正式进入游学,创设大巴车、博物馆、电影院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除了公共场所不能扰人,还需用合适的方法来劝阻提醒他人,培养学生讲文明有公德的好习惯。
这一主题式情境力求构建真实连贯的活动体验场域,规避碎片化情境设计所带来的学生思维“跳入跳出”割裂式体验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生成性体验,使其形成关联生活的思想与行为图式,实现道德的“真实生长”。
二、指向儿童道德生长,激发生成性情境体验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道德知识的学习要经历“认知——判断——践行——内化”的过程。对本课而言,所谓“认知”,即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谓“判断”,即对什么时候小点儿声能够做出正确判断,能指出不文明行为并主动改正。所谓“践行”,即在公共场所能自觉控制音量,并能采用合适的方式劝阻他人,传播文明风尚。所谓“内化”,即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这一德育目标并非易事,并非一节课即能完成。我们力求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投入主题情境之中,激发其真实的、生成性的体验与反思,形成道德意识,习得道德能力,为其道德养成奠定基础。
1.“旁观”自我生活,引发情境体验反思
儿童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道德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更是儿童参与体验的源泉。当我们受限于课堂、受限于设计时,有时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会是不真实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展开教学活动也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在“我们小点儿声”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大声吵闹这种不文明的现象离我们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噪音的制造者,教师设计了两次不同指向的讨论活动。第一次讨论着力还原课堂上最本真的状态:孩子们说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教师利用手机抓拍视频,之后,让孩子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孩子们自然认识到讨论的时候也要小点儿声,这样才能既有秩序又有效率。如此,第二次讨论既是课堂的推进步骤,也是一次随堂检测。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控制音量,依次有序发言,课堂上少了“你争我抢”,多了规则与文明。在真实而非表演性的情境中,孩子的体验、导行才是“水到渠成”的,也只有最本真、从儿童生活中来的情境才最有力度。
2.切身体验公共生活,激发文明公德意识
在前面“旁观”反思自我的基础上,教师以“游学”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恐龙园”。教师化身为亲切的“导游阿姨”,在游学前向学生发出“游学挑戰书”,整合教材提供的“教室里有点吵”“做个小小调音师”“认识静音标志”等素材内容,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生活经验,意识到要“小点儿声”,从而赢取“游学门票”,之后,引导学生在“恐龙园”情境活动中自主体验,激发其文明公德意识。
例如,带领学生在教室整队准备“上车”,有的同学轻塞椅凳,轻手轻脚;有的同学不甚在意,“原形毕露”,教师的适时点评和同伴的提醒立刻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小点儿声不光指嘴巴发出的音量,动作轻轻也是文明的表现。模拟乘坐大巴车时,听到邻座同伴嬉笑打闹的声音,教师及时采访作出劝说、制止行为的同学,让他们一吐心声,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并由此引导学生延伸思考,懂得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时都不应高声喧哗,要做文明乘客。在恐龙博物馆和电影院时,我们则创设了角色扮演情境体验。
以电影院为例,在播放电影片段时插入接听电话的声音,立刻唤醒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经歷。学生跃跃欲试,想来劝说;当听到这位“叔叔”确实有急事时,同学们又纷纷支招,有的请叔叔在微信上回复文字,有的请“叔叔”出去打电话……孩子们还注意使用文明语言,礼貌提醒。教师则在总结中与学生分享了自身的经历,进一步提出在观影过程中,突然亮起的手机也会影响他人受,所以在观影时最好不看手机,做到文明观影。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选取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表达、演绎等方式深化体验,自然激发了其文明公德意识。
3.聚焦“两难”情境,提升道德思辨能力
根据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以及当前对核心素养的现实诉求,思辨能力成为本课程重要的培养目标。它是一个人辩证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为此,我们也进行了尝试。在“恐龙博物馆”情境中,我们设置了“因大声劝阻不文明行为而引发争吵”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直面问题,尝试作出思考和判断,探究在公共场合合适的劝阻方法:
师:让我们走进博物馆,去听听文物的声音吧!哇,好多恐龙的骨架啊,这么大的头骨,这么长的尾巴,真是太神奇了!小朋友们别急,镇馆之宝在前面呢!快来听听讲解员阿姨是怎么说的。(播放博物馆介绍音频)
男生A:哇,霸王龙真的好厉害!你看他的牙齿多锋利!
男生B:是啊是啊!快让我凑近看一看!
女生A:你们小点声!我都听不到导游阿姨的讲解了!
男生A:关你什么事!
男生B:就是!关你什么事!
女生B:你们别吵了!大家都听不清了!
……
师:老师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的,可是后面好像有点不愉快,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
生:他们吵起来了。
师:他们为什么会争吵?小女孩劝阻的方式合理吗?
生:因为男生太激动了,聊天的声音有点大,小女孩劝阻,他们不听,吵了起来。
生:我觉得小女孩劝阻的声音也很大,也影响了大家听介绍。
师:那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想用手势提醒他。
生:我会指给他看静音标志。
通过播放“因为大声劝阻他人讲话而引发争吵”这一音频资源,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与选择,即虽然劝阻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达到效果了吗?既想劝阻别人小声,自己又不能太大声,可以用哪些方法?如此,将学生置于更加复杂的情境中,价值体认、创造性解决问题等培养目标内在其中。学生通过思辨、判断等,自然实现了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这将有助于其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只要站在“儿童立场”,精心设计,反复琢磨,不懈实践,不断反思,儿童必然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获得感,而我们距离“立德树人”的目标将更近一步。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常州市华润小学江苏常州 213003)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