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洁,景 丽
(1.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是城镇化发展[1],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建立在市民化的基础之上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只是单纯片面地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和空间的扩张[2],这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发改委已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取消、放开和控制不同城市规模的落户限制。实现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3],但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王志燕认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点表面上是各项制度改革的进程缓慢,本质上却是制度改革后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问题[4]。因此,对于市民化的成本研究,可以在核算转移过程中测算各种政府、企业和个人成本,也可以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成本进行合理预估以便合理分担各类成本。本文采用Citespace 软件可以弥补此前学者对文献综述所使用研究方法的不足,全方位地对成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今后学者研究此类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样本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0 年4 月21 日(仅代表2020 年4 月21日可以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出来的所有期刊文献),通过在高级检索中设定期刊为文献类型,将检索主题设定为“市民化”并含“成本”两个关键词,由于研究此领域的相关文献可以追踪到2002 年,所以指定年限为2002—2020 年,来源类别设为“全部期刊”,共检索到808 条文献数据,通过筛选剔除相关非学术论文44 篇,共得到761 条有效样本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CiteSpace 软件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完整地展现某一研究主题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机构和作者等各方面的信息[5],可以直观地呈现我国市民化成本当前研究的现状和动态发展过程。
某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在年度发文数量基础上,对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一个简单的发文数量和年度分布的可视化分析,如图1 所示。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发文数量年度分布图
我国市民化成本发文数量年度分布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缓慢发展阶段(2002—2011 年),九年间发文数量起伏变化不大,总体呈现出缓慢上升的状态,市民化成本的问题首次在2002 年出现,其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户籍制度的逐渐活跃和放开,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半城市化”[6]现象出现,成本问题逐渐显现。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增长阶段(2012—2016 年),在此期间,发文数量急剧上升,究其原因,则是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在国家宏观政策发展战略导向下,农业转移人口成本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所以发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特征。第三个阶段是稳定下滑阶段(2017—2020年),经过多年不断完善,内容体系逐步明晰,高昂的成本成为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阻碍因素,需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辅、农民参与的多主体成本分担机制[7]。因此,呈现出相关研究趋弱的形式。
发文的集中情况是衡量某研究领域科研成熟度的重要外部特征,其中最受关注的衡量指标是核心研究者群体的成熟度[8]。设置其对应的时间尺度,将主要分析项目设置为“Author”,其他设置不变,可得到主要研究者的发文情况。
表1 发文数量超过4 篇的作者统计
如表1 所示,在761 篇有效样本中,发文量不低于4 篇的学者只有11 位(仅考虑第一作者和单独作者的被引,不考虑通讯作者),从发文数量来看,广西师范大学的蔡炉明教授达到8 篇,但是单篇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只有16,而发文数量较少的张国胜、马晓和、石忆韶和陈广桂的单篇文献被引频次都超过160,且中心性都为0,这充分说明当前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相关优秀学者并未形成突出的影响聚合力,需要更多学者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研究做出更多的理论支持。
通过软件对样本文献的发文作者合作项目进行共现分析,将阈值设置成为2,得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有节点342 个,链接121 条,网络密度为0.002 1。通过分析作者合作网络特征,可展现该领域中的核心作者集群及其合作关系[9]。如图2 所示,在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中显示,样本中所有作者的中心性都为零,由此可推断,在此领域研究作者的中心指标体现出集中性不强,分散性明显的特点。知识图谱中的圆点代表该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圆点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圆点越小,则表明发文数量越少,连线则是反映作者的相互合作的关系。由此可见,出现了以李学坤、李彦蓉、张榆琴、李鹤等为代表的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团体,团体之间的研究合作程度比较紧密,但是由于发文文献被引次数较少,并没有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蔡炉明和何玲玲也形成一个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主的研究团体,两位学者的发文数量也较多,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但是从表1 中也可以印证二位学者的文献被引量较少,也未形成较强的影响力。由此可以发现,只有部分学者之间相互合作,跨区域、跨学科、广范围的研究较少。
图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关键词揭示了文献的研究视角和核心观点。对文献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归纳进行共现网络分析,有助于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清晰的掌握研究的趋势走向。将分析项目设置为“Keyword”,阈值“TOPN”设置为50,其他设置不变,共得出节点131,连线149 条,密度为0.017 5。如图3 所示,图谱中的节点所代表着关键词都有对应的圆圈,圆圈的大小和关键词字体的大小对应着相应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是该关键词在所研究领域中介中心性的客观反映[10]。此外,图谱中的149 条连线,每一条连线的粗细都在一定程度说明线段两端的关键词所出现的共现系数的高低。通关观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除了市民化,研究学者更多地将研究主题集中于农民工、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成本等主题上。
图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为了展现关键词的作用,在样本文献中统计出频次较高且依次排序的20 个关键词,如表2 所示,频次大于100 的关键词有“市民化”、“农民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其中心性都较强,是反映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重要程度的有效指标,关键词如果是具有较高中心度,是此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高频关键词的首现年份都比较早,“市民化”和“农民工”问题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已经由早期学者提出来,而“市民化成本”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必备条件其中心性仅为0.05,中心性较弱,说明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并未占据核心位置,与“市民化成本”紧密相关的“成本测算”和“成本分担机制”等的中心性都较弱,这表明了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视角的高集中性和研究内容的高趋同性。
表2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20 个高频关键词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结构,通过LLR 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给每个关键词一个值,同一聚类中值最大的当选为该类别的代表,数字越小,表明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11]。如图4 所示,共出现16 个聚类标签内容,按照陈超美教授对聚类图谱的理论解释,聚类平均轮廓值S>0.5 聚类即为合理,S>0.7 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本文知识图谱的平均轮廓S 值=0.8711>0.7,说明知识聚类结构是合理且显著的。
图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将聚类子簇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归纳总结,将其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为主题聚类簇、对象聚类簇、问题聚类簇和背景聚类簇这四种类型,如表3 所示。
表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关键词聚类
研究主题聚类簇包含聚类#5、#10 和#12。通过文献平均发表年份,可以明确地展现出不同聚类簇研究主题的变化历程,依次按照“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向演变。关键词随着时间推移,其侧重点也发生改变,更多的是从政府通过改变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劳动力的流动转变为政府关注提高城镇化质量方面。
研究对象聚类簇包含聚类#1、#3、#7、#8、#12和#13。通过分析发现,研究对象的称呼从农民转变为农业转移人口,并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代“农业转移人口”的主力军聚类突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也逐渐吸引部分研究者的关注[12],并且研究对象也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影响因素等。
研究问题聚类簇包含聚类#0、#6 和#11。主要涉及市民化的成本问题,需要在成本分担上体现制度创新,使农业转移人口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拥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发展权利。
研究背景聚类簇包含聚类#4、#9、#14、和#15。户籍制度是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背景,自2014 年国务院在推进户籍制度,进一步调整户口的迁移政策,对城乡户口进行统一登记,实施居住证制度。此后,户籍改革制度进程加快,对不同的规模城市实行相应的户籍开放政策和落户限制,这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13],相反,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制约。
研究某一领域的前沿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此领域的发展动向和潜力。在完成关键词共现的前提情况下,对突现关键词进行分析,共呈现11 个突现词,展示了从2002 年至今18 年期间我国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进行前沿变化过程分析。
图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
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如图5 所示,通过观察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可以发现2003年左右,学者专家的关注点较多投向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2013 年左右,大量学者开始关注市民化过程中成本阻碍因素和户籍改革因素,关注点更加细化。而近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研究热点趋势是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成本。其中,财政管理(5.723 3)、市民化成本(4.701 9)、城市生活能力(4.561 6)和新型城镇化(3.752 1)相比其他突现词突现度更高,其中,突现度最高的关键词是财政管理。从高突现的关键词来看,我国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研究关注已久,城市化在不断推进的前提下,市民化率也在不断提高,政府不仅要关注市民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能力,也必须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问题,更要落实政府自身财政管理的制度以便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市民化进程中如何解决转化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构建一个多元的、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都是当下政府在注重城市发展和不损害现有城市人口发展权利的前提下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
在2002—2020 年这个时间段,以761 篇有效文献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可视化的工具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现阶段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研究历经十几年不断积累和完善,其内容体系进一步清晰,高昂的成本成为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阻碍因素,学者之间也通过了“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来解决成本问题,所以在解决方案的理论上达成一致共识。
(2)通过对研究该领域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合作紧密程度来看,部分学者之间有学术联系,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处于单独研究的状况,合作程度不紧密。
(3)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由关键词频次来推断当下研究的话题热点,农民工、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和成本等是当下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与市民化成本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其中心性都较弱,并且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相对集中,并无实质性的进展,内容也趋同化,所以此问题还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4)关键词的聚类展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热点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将聚类子簇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归纳总结,分为主题、对象、问题和背景聚类簇四种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聚类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现状和相关研究视角。
(5)关键词突现图谱展示了近20 年我国对此成本研究的前沿变化过程。从初期关注农民市民化以及这个过程中转移者是否具备适应城市生活能力的条件,而在中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问题是目前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公共成本、公司成本以及个人成本,这三类成本共同构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14]。而在近期,市民化成本的分担机制成为目前的研究趋势。
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是对当前研究领域全局性的结论,然而结合阅读具体的文献分析得出,国内学者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在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成本测算和分担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定义中,学者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定居生活并获得相应福利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务所需进行的各种经济投入[15]。在影响因素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制度因素起决定作用,由于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在城市发展的吸引下,农业从业人员理性认为城市获取的收入高于农村,从而促进人口涌向城市。成本测算方面,东西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政策支持、消费水准和地理区位因素等各种原因而导致成本测算结果差异性较大,大多数学者根据现实情况采用成本模型,为其准确性,对公共成本个人成本分别构建二级成本指标进行测算,测算方法大致相同。在成本分担方面,“三位一体”的分担机制也是当前的研究共识。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在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转移类型上,大部分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仅定义为主动市民化的群体,并没有关注部分被动市民化的群体,二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成本测算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关注转移过程中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这必然影响测算成本差异,所以在成本测算方面应该考虑通货膨胀。从成本分担方面来看,政府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主要倡导者,必然承担的比例较高,但是政府对资金的财政管理分配需要进一步提升,加强财政管理体系制度的完善,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所以目前应在区分主动转移群体和被动转移群体的情况下,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且注重财政资金的管理和分配,是进一步需要讨论和研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