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中,赵东方,古慧仪,高 然
(1.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 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1]、生活满意度[2]、心理健康关系密切[3-4];人格障碍被视为包括大五人格在内的人格特质的非适应性变异[5]。在中国,研究者利用西方人格工具得到相似的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人格特征有着复杂的联系,顾寿全等人利用五因素人格问卷(NEO-FFI)和百项心理症状问卷(PSI-100)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宜人性、神经质和尽责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关联[6];陈晓丽等人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简式(PHI)探讨不同人格特征海军战士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差异,发现神经质、精神质对海军战士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预测作用,而内外向的预测作用相对较低[7];夏立伟等人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探究高龄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发现各人格特质都可以不同程度上预测各因子[8]。
但中西方人格结构即有普适性的共有成分也有独特成分[9]。将中西方独立采用人格词汇学假设和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人格结构比对,发现不仅维度数量不同,而且维度间不存在绝对对应关系,只是在部分成分上相容。所以,采用西方人格结构解释中国人人格和心理健康,缺乏逻辑上的支持,特别是大五因素中,缺少德性这一中国人比较敏感的人格特质。那么,采用本土化的7因素人格测评工具来探讨中国人人格特质及结构与其心理症状的关系会获得怎样的结果呢?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式,获得有效问卷213份。其中包括大学生被试129名,非大学生被试93名。从性别来分,男性被试77名(33.8%),女性145名(63.6%),性别不明6名(2.6%)。其中大学生样本平均年龄20.83±1.48岁,专业文科76名(56.3%),理科31名(23.0%),工科6名(4.4%),艺术8名(5.9%),体育4名(3%),农业2名(1.5%)和专业不明8名(5.9%)。非大学生成人样本平均年龄31.913±10.57岁,居住地农村或镇31名(33.3%),县城29名(31.2%),中小城市16名(17.2%),省城9名(9.7%),直辖市7名(7.5%),居住地不明1名(1.1%)。
1.中国人7因素人格量表简表(CSPI-SF)
该量表由王宇中等人根据中国人7因素人格量表(CSPI)编制,共有48个条目,分为情绪性、探索性、坚持性、德性、外向性、宜人性和传统性7个因素,采用5级自评,在本研究中各因素及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73~0.958。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研究采用王征宇等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来测量被试的心理症状[10]。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包含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抑郁、强迫症状、偏执、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和睡眠10个因子。采用5级自评,各因子及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924~0.979。
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表1男性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发现男性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显著高于女性(p<0.05),女性的人际关系敏感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抑郁、焦虑和偏执3个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男性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为了检验中国人7因素人格特质与SCL-90各因子间的关系,使用CSPI-SF所获得的7因素与SCL-90的10个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中国人7因素人格特质与SCL-90各因子间的相关分析(n=213)
由表2可知,7因素人格结构的情绪性与SCL-90的10个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6个人格因素与SCL-90 10个因子及总分均为显著负相关(p<0.05),仅有传统性与SCL-90各因子间均无显著相关(p>0.05)。
为了了解各人格特质对心理症状的影响作用,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各人格维度得分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以p<0.05为筛选变量的标准,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3)。
表3 对心理症状影响的各人格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7因素人格维度的德性和情绪性最终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德性对SCL-90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p<0.01),情绪性对SCL-90总分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 可建立的标准化回归方程:Y=-0.764德性+0.319情绪性。两者对SCL-90总分的联合解释率为78.4%。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性维度和SCL-90的10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绪性特质水平越高,其心理问题就越严重,反之,心理就越趋向健康。这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相似,Bienvenu等人研究发现,除了单一恐惧症,其他心理障碍都与高神经质水平相关。另有研究者发现神经质水平与抑郁、焦虑症状高度正相关,与自我报告的终身精神障碍和过去12个月因精神原因参与医疗中等正相关[11]。情绪性特质水平高,意味着情绪化的、忧虑的、忧郁的、烦躁的和敏感的[12],与消极情绪密切相关;而情绪化特质水平低,意味着镇定的、轻松的和冷静的[12],与积极情绪联系密切。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拓展了个体的瞬间思维-行动范畴[13],当个体在无威胁的情境中体验到积极情绪时,会产生一种非特定行动的趋向,个体会变得更加专注并且开放,在此状态下,会产生尝试新方法、发展新的解决问题策略、采取独创性努力的冲动。或者说积极情绪通过促使个体积极地思考诸多行动的可能性的过程,从而拓展个体的注意、认知、行动的范围[14]。思维-行动范畴的拓展,提供了建设个人资源的机会,进而个人可以构建起持久的包括从身体和智力资源到社会和心理资源在内的个人资源。思维-行动范畴的拓展,提供给个体建设个人资源的机会,即个体可以构建起持久的包括从身体和智力资源到社会和心理资源在内的个人资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拥有积极情绪的个体更有可能解决影响情绪的负性生活事件,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德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人格维度与SCL-90的10个因子及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这意味着一个人越是重视亲情爱情、喜欢与人接触、有同情心和愿意信任他人就适应越良好,心理更健康。一项元分析回顾了1980到2007年间的175项使用大五人格和艾森克人格结构的研究,得出宜人性与抑郁、焦虑和药物使用障碍没有关系,而低外向性则与多项心理疾病有关[15]。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致。费孝通提出的解释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小城镇,依旧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分配。在这种结构中,只有重视和保持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拥有更多用以解决问题的社会资本,进而可能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探索性和坚持性维度与SCL-90的10个因子及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这意味着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对他人有影响力以及善于坚持、有毅力、勤奋而严谨的人适应更良好,心理更健康。这样的人往往有更强的心理能量,更容易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更有毅力克服困难,因而容易得到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心理症状的主要人格特质是情绪性和德性。情绪性对心理健康有强预测作用,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而德性维度是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特质,德性高分意味着重亲情和友情、善于感恩、负责任,追求公平正义[12],这是首次发现它与心理健康的显著关联。积极心理学中,能够帮助个体得到更多积极情绪体验并形成积极人格的环境系统称为积极的环境系统,其中观层面为社交圈和生活圈,微观层面为核心生活圈,即家庭。高德性的人重视朋友和家庭,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这样的良性社会环境有利于其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加强调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可能提高了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权重。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为未来进一步探究中国人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很好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