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浅思
——紫砂“合欢”的陶刻创作

2021-03-22 09:17任恩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刻画

任恩智

紫砂陶刻是伴随着紫砂一路发展而来的,清代玉成窑出品的紫砂器向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其中就有很多紫砂陶刻精品。紫砂业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 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文人紫砂在这一时期可谓达到了巅峰。在这些紫砂精品背后,是由当时的文化名人,陶刻高手共同参与合作,在文韵斐然的同时,作品切题、切器,让本就精巧的紫砂器更上一层楼,浓厚的文化底蕴直至今天依旧令人叹为观止。

当代紫砂陶刻,早已没有传统文人的概念,清末的腐朽和民国的混乱,让新的中国一度摒弃传统文人的一切,过去文人墨客云集,同紫砂制作者共同制作的景象不再,有的仅仅是如顾景舟大师一般,以壶会友,以文留铭的偶尔佳话,次世代的紫砂陶刻创作进入了一个个体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运用技巧,如何阐发文韵,就成为了一个紫砂陶刻创作者彰显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行为,缺少了古代文人的推动,陶刻创作进入到了一个自我推动的时代。

古时文人对于陶刻的创作,是为了满足一种封闭的自赏,这并不是说一个个体的自我满足,而是阶层的自我满足。清代玉成窑的出现,以及对应当时时代背景下传统文人的遭遇,使传统文化在封闭中回流,虽然当代陶刻依旧继承了传统书画的文化底蕴,但与清代时的那种孤芳自赏是完全不同的。当代紫砂陶刻正处于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创作者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紫砂陶刻创作增添光彩,这些陶刻创作中的元素往往是复古的,但这并不是一种思想上的倒退,事实上反而是陶刻艺术进步的表现。相对于清代玉成窑的文人雅趣,当代陶刻作品中所运用的文化元素拥有更加广阔的时间跨度,上下五千年尽皆囊括其中,作品“柱础壶”就是如此创作而来的。

这把壶的容量只有200cc,是一把相当秀气的小壶,然而它的造型却是以敦实淳朴著称的“合欢”,这就形成了一种大小厚重之间的反差,而在这把壶的壶面上,用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装饰,从技艺技法的角度来看,这件作品遵循了过去陶刻的简洁之美,其根据茶壶“柱础”的壶面,合理的布局文字和图案,没有喧宾夺主,刻画简洁明了,点睛而不拖沓,用极少的刻画点出了这件作品人与茶、茶与壶、壶与人的关系,并且内蕴祝福,送出了幸福、健康和安宁。

其次是协调,这件作品的构图在壶面上形成了左右对称的形式,视觉的对称是一种体现和谐的方式,左右文字配合默契,而在中央的玄鸟纹样刻画上,同时考虑到了柱础这一壶式的特性,以上下垂直的方式来进行排列,阳刻法突出的表现力在这里如同烙印一般印刻在壶身中部,将作品的意蕴完美富有生气地表现了出来。

最后是陶刻画面整体的流畅性,字与字之间、字与玄鸟装饰之间近乎标准的间距,给人以一种厚重沉稳的历史感,加上柱础造型沉稳的特性,整体庄重的气质跃然而出,这样的刻画造型与装饰相融合,非常顺畅的表达,让原本略显呆板的“柱础”也变得灵动起来。

紫砂陶刻与承载陶刻的载体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的,两者适时的搭配可以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在陶刻装饰的应用上,简洁、协调和流畅是三种最重要的要素,在反复的练习中可以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刻,什么时候应该留,以及在刻与不刻的权衡之中,适应坯体的需要。当代紫砂陶刻是一门立意新颖,日臻完美的艺术,在时代的创作潮流之中,遵循内心的感觉,用表达自我来为作品孕育情感,在扎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不断地自我完善,就必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有的陶刻艺术风格。

结语: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地结合,它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厚积薄发,陶刻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神韵的关键。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刻画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