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砂演绎的中国执壶
——析紫砂作品“仿清泥绘高执壶”的别样风韵

2021-03-22 09:17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壶嘴功用质地

徐 玮

执壶,其造型的雏形追本遡源可早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质地的器皿,青铜器“铭文凤形凤纹螭龙柄青铜执壶”亦称提梁壶,可以作为佐证,其细长颈、大圆肚的造型奠定了后来执壶的基本形体,因身有柄可执,故可称“执壶”,但是最初的“执壶”雏形是没有壶嘴的。后至魏晋时期出现的鸡首壶,具备了完整的执壶造型,并出现陶瓷质地的执壶,论据可见于浙江德清县出土的黑釉鸡首壶,现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是极为典型的初期执壶造型,细颈大肚,壶身有手柄,壶嘴以鸡首为形制,壶嘴的添加,也为以后的执壶造型奠定了完整的结构基础。但是直到此时的执壶,均以龙、凤、鸡等祥兽为形,极具神圣的象征意义,比起实用,更是作为神圣器存在,为摆件装饰之用。至南北朝时,执壶的壶身整体有些拔高,隋代更甚,壶嘴加长,壶炳加大,增加了实用性,多作为酒具器皿。走过诞生、兴起、发展,执壶走到了唐朝的壮大时期。唐朝的执壶造型丰富,特别是到中晚期,执壶已经是普遍存在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壶嘴有长、短,壶柄有曲、直,壶嘴也舍弃了之前的凤首、鸡首造型,更为简练。五代、北宋、元时期,执壶造型又在渐变,壶身渐高、壶嘴渐长,形态趋向于寺庙的净水瓶形式。明、清时期,是执壶发展的鼎盛时期,造型、功用、质地等方面都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特别是功用方面,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执壶做作为茶具使用的频率,由此紫砂质地的执壶开始出现。

史上第一把紫砂执壶的出现并无史料记载,依据对历来留世的茗壶研究,现可知的紫砂初期执壶有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所作高执壶,此壶落款“丁丑年大彬”,即公元1577年,是明万历四年,此高执壶现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朝紫砂名艺人陈鸣远所制紫砂执壶,陈鸣远一般按需定制,传世之作甚少,此壶便是其中之一。到了近代紫砂七老之一裴石民所制高执壶,若以壶型作喻,时大彬制执壶款似宫灯,陈鸣远所制执壶款似德钟,裴石民所制执壶款似玉壶春瓶。三者作品各有千秋,在各自的时代熠熠生辉,也契合了执壶的时代发展轨迹。从大概率来说,执壶的壶身越高、壶嘴越长、形态越似净水瓶式样,那么其所处的时代就越晚。由此可见,执壶在发展的历程中是在渐渐地变化着,其造型风格总体上向修长、秀美、盈润的走向发展。

“仿清泥绘高执壶”是现代所制紫砂执壶款式,其亮点有二,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首先,在造型上,壶身呈花瓶式样,小口、细颈、削肩、大腹、平底,左侧细长壶流、右侧大耳飞把,把上端弯曲缱绻贴于壶肩,一方面填充了壶把与壶身之间的空隙,避免壶把直接贴于壶身的生硬尴尬,同时把手与壶流对称呼应,稳住了壶嘴的倾斜高昂,避免了壶嘴的孤单细弱。安定而沉稳,秀美而灵活,既有遒劲之古韵,颇具晋唐风格,又不失灵秀清逸,有明清之雅致。其次,在装饰上,此作品采用了泥绘装饰艺术。泥绘,即以紫砂泥为墨,以紫砂器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始于清初,到清中晚期达到鼎盛。彼时宫廷画最是兴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泥绘在宫廷绘画的发展潮流中发展,绘制内容多以宫廷画为主,而后泥绘的发展历程中,“仿清泥绘”这一主题具有极大比重和影响力。 “仿清泥绘高执壶”再现了清泥绘的绚丽多彩,其以清宫廷画题材之一的山水为大背景,近景绘以人们生活画面,远景、中景、近景,环环相扣,远观山水层峦叠嶂,近看人们悠闲自在,利用紫砂泥的堆砌与泥色的调配,在泥料厚薄与颜色的纷呈中,呈现中国绘画的韵味和意境。可见,这件“仿清泥绘高执壶”作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后期装饰,都有很强的时代印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契合执壶形态发展的轨迹,符合现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高古的美学意韵,呈现了极具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执壶是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代表器皿,其造型由矮到高、由敦厚到盈润,其功用从神圣器具到酒具、茶具,其质地从陶到瓷,再扩展到紫砂,造型、功用、质地的发展与演变,见证了中国朝代的更迭、演绎了中国时代的特征、参与了人们审美活动的发展,具有研究社会性的参考价值。隶属陶瓷艺术范畴的紫砂,充分发挥其泥性的可塑性与延展性,其颜色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在中国执壶的发展历程中演绎了自己的别样风韵。

猜你喜欢
壶嘴功用质地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丝滑”表带
跟踪导练(四)4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天然印花与飘逸质地抒发海滩度假风的魅力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历 练
六路钻第六路
——翻身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