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荷芬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在历史的发展道路上,一直都会有新的发明和发现出现,制陶艺术便是在古人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中所发明出来的。宜兴的制陶技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要得益于它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坐落于江南水乡,环境优美,到处都是山川河流,重要的是拥有着丰富的制陶材料。中国的饮茶文化深厚长远,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紫砂壶其实早在明代的时候便已经远近闻名了,而人们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一直都在变化着,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变化,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这便造就了宜兴紫砂的美名。
制作紫砂壶的材料是一种特色的泥料,叫做紫砂泥,又被称为富贵土,这种泥料所包含的矿物元素有很多种,比如云母、黏土、石英等等,这些矿物元素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结构,这个结构使得紫砂壶在烧制成型之后不会出现渗水的现象,但同时又保持着良好的透气性,而这是其它陶土所不能够达到的特点,只有宜兴的紫砂泥拥有这一优势。紫砂泥有着可塑性强、收缩率小、泥坯强度高等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拍击、镶接的方式来塑造紫砂壶的形状,而这种方式更是为紫砂壶千变万化的造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紫砂泥和工具,紫砂艺人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在各种紫砂壶造型之中,使之成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式,此外,随着紫砂壶艺术的不断发展,紫砂艺人逐渐将我国传统文化以及艺术中的内容结合,融入到了紫砂壶的创造和制作中,使得紫砂壶不再只是单纯的壶艺,而是有了一个新的水平和档次的艺术品味,这也使得紫砂壶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紫砂“树桩石瓢壶”(见图1)整体的结构造型是以传统的“石瓢壶”的形状作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和创新。经典“石瓢壶”的壶身形状是三角形的样子,看起来硬朗明确,平滑的线条在底部和腹部显得尤为突出,秀气小巧的壶口看似亭亭玉立,饱满顺滑的线条以及由弧面做成的底部与腹部,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圆锥体,看似十分的圆滑,较大的壶口使得整体的重心得到降低。而这一款紫砂“树桩石瓢壶”壶身依旧是原先的形状,线条平滑的同时又多出来了几个树桩的枝点,将树桩苍老、古韵的气质彰显得淋漓尽致,壶口依旧是看上去比较的秀气小巧,壶钮则是一根树杆颓下来的形状,十分的精致小巧,壶把和壶嘴也都是树枝的形状,从壶身上自然地延伸出来,衔接得和谐自然,与整把壶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内容也相互呼应着。
图1
要说“石瓢壶”最典型的特点那便是壶盖与壶体的结合之处,将壶颈掩盖掉了,只剩下壶体与壶盖,使得两者好似浑然一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简洁明了的同时又有着一种朴实拙纳的感觉。壶身上还有几个树桩上所结的树疤,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线条的柔顺和平滑,更是将这些线条在无形之中塑造成了树桩上的纹理,由此可见制壶艺人技术手艺的精湛,在壶体上还有两片捏塑的叶子贴在上面,十分的生动形象,再加上泥绘的颜色使得原本单调的造型结构以及颜色又平添了一份色彩,让苍老、古劲的树桩瞬间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这一款紫砂“树桩石瓢壶”既将“石瓢壶”的特征、特点展示了出来,又将树桩的苍老和古劲表现了出来,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效果,在其中每一处细节中有所表露,任何地方都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一把完美的紫砂壶,此壶不管是造型设计方面,还是线条、比例的协调流畅方面,都将充满苍老、古劲气质的树桩表现得惟妙惟肖,光滑的壶身与之丰富的气质韵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着的,壶身上两片捏塑的叶子也丝毫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也并没有喧宾夺主的意思,反而与整体壶的气质、造型和韵味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同时也赋予了苍老、古劲的树桩一种新的生命力,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整体造型的气质和韵味更是锦上添花、平添色彩,美感油然而生,也使得此壶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的深厚。
综上所述,由于紫砂艺术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想使得紫砂艺术具有其独特的民族价值以及文化交流价值,就要不断地推动、促使其发展,紫砂壶不仅具有着实用性的功能,且具有着欣赏把玩的艺术价值,只有同时兼具这两种,才能够被称为是一把优秀的紫砂壶,在紫砂作品中更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能够与赏玩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紫砂壶不再只是局限于器物本身,只有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才能够历经历史岁月长久的打磨中,其中的气质和韵味仍然得以流传下来,这便是紫砂壶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最为价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