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医院(301500)于平
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脑部组织缺氧、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种情况,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脑梗死的救治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是临床数据显示,存活患者中仍旧有75%的人会出现认知、行为、肢体等障碍,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较差[1]。脑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为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基础性药物,具有改善脑部循环、抗血小板等效果,但是对于药物剂量的选择目前并无明确的说法[2]。为探讨药物治疗的最佳剂量,本研究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情况为内容展开分析,同时选择我院接诊的96例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措施进行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接诊的96例脑梗死患者,控制时间段是2019年~2020年,通过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成实验组48例和常规组48例。实验组中男女患者各有25例、23例,年龄是49~81岁,均龄(65.03±3.83)岁。常规组中男女患者均为24例,年龄是48~82岁,均龄(65.07±3.98)岁。两组资料经专业统计学软件分析后确定不存在差异,P>0.05。两组均在发病后的24h内入院,通过颅脑CT、MRI确诊,研究对象均不存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过敏、传染性疾病、既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严重肝肾疾病、严重智力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取同一厂家、国药准字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均是3个月。两组均每日服用100mg的阿司匹林,每日1次。实验组采取100mg的氯吡格雷与250ml的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常规组采取50mg的氯吡格雷与250ml的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3]。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显效、无效、有效。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取CSS量表分析,量表总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③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采取Barthel量表评定,该量表共有10项内容,分值是0~100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为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包括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前者以[n/(%)]表示,行x2检验,后者以±s表示,行t检验,P<0.05时差异存在意义。
2.1 治疗效果分析 实验组治疗显效3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是95.83%;常规组治疗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是81.25%,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X2=5.0310,P=0.0248),P<0.05。
2.2 CSS与Barthel情况 经测定得知,实验组和常规组在药物治疗前的CSS与Barthel评分并无差异,P>0.05;但是药物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数据如附表所示。
附表 两组CSS与Barthel评分比较(±s,分)
附表 两组CSS与Barthel评分比较(±s,分)
组别 CSS Barthe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8) 32.74±5.51 13.37±2.62 35.62±10.28 73.35±6.72常规组(n=48) 32.65±5.49 15.12±2.37 35.48±10.24 69.79±6.89 t 0.0816 3.4318 0.0668 2.5626 P 0.9363 0.0009 0.9468 0.0120
脑梗死指的是脑循环中断后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进而造成神经元的代谢与生化发生改变的情况,疾病可造成患者吞咽困难、半身不遂、眩晕、语言障碍等[4]。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存活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预后差等特点[5]。
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剂,有抑制血栓素A2与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氯吡格雷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为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是近年来临床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6]。氯吡格雷在机体内的代谢产物能够与ADP受体相结合,具有不可逆性与选择性,进而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氯吡格雷主要通过肠道进行吸收,可快速发挥效果,聚集效应显著,可稳定、长时间发挥效果。本研究发现,采取100mg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效果更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7]。
综上所述,大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价值更为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利于减轻疾病损害,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