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仪
(陈焕仪律师事务所,马来西亚 槟城 10470)
历史使然,东南亚地区有许多族群,并都拥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其中之一被称为“土生华人”。“土生华人”是在15至17世纪期间,东南亚(包括当时的努沙塔拉地区以及由荷兰控制的爪哇岛和东印度群岛)的早期中国移民跟当地人(包括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结合之后所生下的后代。在马来西亚,“土生华人”也称自己为“峇峇”(男性)和“娘惹”(女性),“娘惹”一词是从闽南话的“娘”翻译过来的。
由于历史原因,该族群保留了独特的文化,即华人、马来人和西方人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该族群是一个文化交融体,也是东南亚区域文化的活化石。 “土生华人”保留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例如祖先崇拜),同时吸收了马来人的语言和文化(1)马来族是马来西亚主要的民族,占总人口的6成以上,其文化融合了一些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也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马来族主要居住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东部和南部、婆罗洲、泰国南部等地方。马来民族多喜欢大自然,性情随和。,又因财富和政治地位使然,较早地得到留学欧美的便利,也将西方文化融入其中。
在马来西亚,“土生华人”或更具体地被称为“峇峇”和“娘惹”,至今保留着马六甲苏丹王朝的历史文化状态。虽然那个时代的荣耀在当今社会可能已经消失,但其文化却巧妙地被保留在这个群体当中。“土生华人”这个族群提醒世人,他们祖先的时代实际存在过。“土生华人”的文化融入了不同种族的许多元素,如他们的传统服装具有独特的特征和特点。“土生华人”的传统服装之一被称为“Nyonya Kebaya”,译为“娘惹歌峇雅”。这一独特的服饰文化已有数百年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娘惹歌峇雅”,比如其外观特征、文化保存功能、它作为商品的地位以及当前用途等等,通过这些讨论来分析一种历史悠久复杂的文化。
“娘惹歌峇雅”是传统服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南部部分地区的女士常穿此服。“Kebaya歌峇雅”一词被认为源自阿拉伯语“Kaba”或“qaba”,意为“服装”。(2)“Kebaya”的解释摘自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baya。东南亚的不同国家或地区有各种类型的歌峇雅。
图1 1950年穿“娘惹歌峇雅”的娘惹(3)图1摘自 “Showcasing Peranakan Dress Style to the World”, New Straits Time, 10, December, 2019, https://www.nst.com.my/news/nation/2019/12/546479/showcasing-peranakan-dress-style-world。Fig.1 Nyonya wearing “Nyonya Kebaya” in 1950
“娘惹歌峇雅”源自娘惹最初的服装“Baju Panjang”,意为“长衫”。这是一种长至过膝的连衣裙,通常内里有搭衬的里衣。当一种叫做Rubia的布料由欧洲(主要是英国)殖民者引入东南亚时,它很快就取代了原本的材料。当地人意识到,虽然Rubia看起来像纱布,但即使经过大量刺绣,它也能保持其形状而不走样。加之它轻盈的质地还能体现娘惹们美好的身材。这之后,花样繁多的绣花“娘惹歌峇雅” (如图1)逐渐取代了长衫。[1]
“娘惹歌峇雅”有些共同特征,一般都是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组合,其颜色往往具有鲜明对比;上衣是长袖的,通常使用薄而柔软的棉或丝绸等面料制成,其具体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娘惹歌峇雅”是著名的娘惹传统服装(如图2),是上衣与长裙的组合,直到今天,“娘惹歌峇雅”在马六甲、槟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仍然很受欢迎。
“娘惹歌峇雅”以手工刺绣图案而闻名,并结合了中国和马来元素的图案,以“Sarong纱笼”或“Batik峇迪(蜡染)”作为长裙(通常是环绕式裙子),有时还会使用进口手绘或印制图案的中国丝绸。整套的“娘惹歌峇雅”应包括:歌峇雅上衣、小衣、kerongsang胸针、纱笼和一条名为“Pending”的银制腰带(如图3)——娘惹用它来固定长裙。娘惹穿着这套服装时,必须搭配彩色串珠鞋(珠子鞋)(如图4、图5),携带一个手工串珠小手袋(如图6),才算完整。
① 图2摘自“Peranakan”, Wikipedia, April, 20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anakan。
串珠的拖鞋或鞋子被称为“Kasot Manek珠子鞋”,制作过程需要非常熟练的手工技术和无限的耐心。娘惹们将波希米亚(今捷克)生产的细切面玻璃切成的每颗只有不到1毫米的小珠子串起来缝在画布上,以不同颜色的珠子来编出各种美丽繁琐的图案。[2]传统的珠子鞋设计经常带有欧洲式的花卉和大自然主题,其颜色则受土生华人瓷器和蜡染的影响,原本它们总被做成室内拖鞋的款式。[2]从1930年代开始,现代设计开始流行,并且逐渐增加了高跟,成为高跟鞋。高跟珠子鞋只能与“娘惹歌峇雅”一起穿,而不能与“长衫”搭配,这是娘惹服饰的“规则”。[1]
早期,“娘惹歌峇雅”和珠子鞋都是手工制作的,并且总是成为婚礼上被炫耀的话题。新娘必须要有出色的手艺,公婆们会以新娘的心灵手巧为荣。
图7 kerongsang胸针(4) 图7摘自“Baba-Nyonya Jewelery”, 13, August, 2016, https://babanyonyaculture.wordpress.com/2016/08/13/baba-nyonya-jewelry/。Fig.7 Kerongsang brooch
现代的“娘惹歌峇雅”采用了纽扣以方便使用,而不再佩戴3个“kerongsang”胸针(如图7)来固定歌峇雅和避免走光。胸针和其他珠宝与“娘惹歌峇雅”一起佩戴,遂成为炫耀家庭财富的对象。在早期,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娘惹会拥有至少一套由黄金和钻石制成的胸针。
“娘惹歌峇雅”总是色彩缤纷,通常采用中国传统喜庆的色彩,如红色、粉红色、绿色等。其明亮的配色,给服装增添了愉悦的色彩(图2)。
整套“歌峇雅”的下半身服装,也就是纱笼,则是受马来人或印尼人的影响。纱笼上的图案是一种被称为“Batik蜡染”的传统艺术,源自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语单词。马来西亚的蜡染特色是颜色鲜艳,并且通常包含五颜六色;印度尼西亚的蜡染颜色则较为单一深沉。“Batik蜡染”有手绘蜡染和块状蜡染两种方式。手绘蜡染,是通过使用尖嘴金属画笔沾上加热的蜡之后在布料上绘制的。绘制完轮廓后,艺术家使用画笔在轮廓内涂上染料,之后脱蜡,蜡染部分就会留下空白处。块状蜡染,艺术家使用铜块或木质图案模块,将其浸入蜡中,然后印刷在布上,再进行浸染,之后脱蜡,产生蜡染。如果艺术家打算制作多种颜色和复杂的图案,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块打蜡,多次染色和脱蜡以制造复杂的图案。[3]
由于南洋天气炎热,“娘惹歌峇雅”的面料通常采用瑞士薄纱,或玻璃纱又称峇厘纱,这些是非常高品质的面料,有时也会使用朝鲜和日本面料。此外,丝绸、棉布、尼龙或聚酯等,也是常见的面料。在过去,由于受西方殖民者的影响,娘惹也使用欧洲进口面料。
“娘惹歌峇雅”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刺绣,其绣花精美而详细,主要位于上衣的底部、袖子、衣领以及背面。“娘惹歌峇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和镂空技术(如图8)[4],绣有花卉、动物等带有吉祥意味的图案,极有传统中华文化韵味。那些手工制作“娘惹歌峇雅”的裁缝通常使用老式缝纫机(首选)来制作,因为这种缝纫机可以缝纫出很小的图案且比较容易控制,使用这种传统老式缝纫机缝制的绣花图案看起来更生动。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有些人会觉得比较繁复和乏味。制作精美的刺绣就像使用线来绘画,好的裁缝更喜欢使用老式机器。我们都知道,更好、更漂亮的绣花往往是手工制作的。尽管事实上现代机器每天可以生产成百上千的这种服装,但保留工艺品精神还是必须的。[5]经验丰富的裁缝,通常一件“娘惹歌峇雅”需要至少1~2个月才能完成。最难的是绣花,这份工作很繁琐,需要根据设计预先选择线色。对于裁缝而言,更改不同的线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娘惹歌峇雅”的绣花图案通常是植物(花朵和叶子)、昆虫、鸟类和其他自然图形。马来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对刺绣主题和图案具有一定的影响。“娘惹歌峇雅”会使用一些中国风格的图案,例如莲花、龙、凤、牡丹、十二生肖、八仙等等(图9)。20世纪初,娘惹们喜爱使用柔和的浅色系图案则是受清朝美学的间接影响。[6]
① 图9摘自“Revitalizing Peranakan Tradition: Kebaya Making gets Modern Update”, 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 1 January, 2018, https://news.cgtn.com/news/3d41544d32634464776c6d636a4e6e62684a4856/share_p.html。
由于受马来文化的影响,娘惹服上的每个空间都会填满几何图案(如图10)。这与中国美学中注重空灵、留白的传统又有所区别,更体现了一种“土生华人”的审美观。
在20世纪初期,许多娘惹被欧洲元素所吸引,从而在她们的服饰上开创了崭新的设计,尤其是当时的年轻人。[6]在“娘惹歌峇雅”中经常看到欧式图案,尤其是花卉图案,后来还出现了十分欧洲化的白色蕾丝花边歌峇雅(如图11)。人们可以在带有东方刺绣和西方花边的“娘惹歌峇雅”上看到独特的图案。[6]
4. 与中华、马来民族服装的区别
“娘惹歌峇雅”除了具有以上所说颜色和刺绣等中国特色符号外,还有与旗袍等中国传统服饰不同的其他特征和剪裁,比如旗袍的一件式剪裁相对比较利落,“娘惹歌峇雅”则是上下装组成;旗袍袖子、裙长等都有长短之分,“娘惹歌峇雅”则是维持着长袖和长裙(现代改良版的则另当别论)。
“娘惹歌峇雅”和马来歌峇雅(如图12)的剪裁非常相似。但最大的分别是,马来歌峇雅通常用整块蜡染布缝制且不会使用“娘惹歌峇雅”的刺绣。至于所选的图案更是有所区别,马来歌峇雅更倾向大自然的动植物或者几何图形,“娘惹歌峇雅”上则带有中华文化的图案,比如莲、牡丹、八仙、龙凤、生肖等等。
② 图10摘自Worth Point, https://www.worthpoint.com/worthopedia/vintage-singapore-nyonya-yellow-152546372。
如果我们不了解传统服装的含义,那么它可能仅被视为色彩鲜艳的服装。但是一旦我们对传统服装有了更好的了解并知道它的背景,那便是一件有形遗产,使我们凝视人类历史。从“娘惹歌峇雅”丰富多彩的复杂图案来看,有时它们似乎是非常矛盾的组合,例如绿色和红色,粉色和紫色,橙色和棕色,黄色和粉红色,蓝色和橘色。然而,尽管乍一看这种组合有种不协调的感觉,但它在娘惹身上看起来却很和谐。这是奇怪又真实的事实,通过这种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娘惹”的历史。如上所述,“峇峇(男性)娘惹(女性)”或“土生华人”或海峡殖民地出生的华人,指的是努沙塔拉地区(马来群岛,包括英国海峡)的早期中国移民的后代,他们定居点包括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和槟城州、新加坡以及由荷兰人控制的爪哇岛和东印度群岛(现为印度尼西亚)。囿于篇幅,本文仅讨论马来西亚的“娘惹歌峇雅”。
在10世纪,最早在马来群岛定居的中国移民来自广东和福建两省。15世纪到17世纪,明朝皇帝解除海禁并恢复贸易之后,大量的华人移民到马来群岛。15世纪初,马六甲苏丹王朝帕拉梅斯瓦拉统治期间与中国建立了密切关系,当时郑和将军在考察期间访问了马六甲和爪哇,据说他在1405年至1433年之间来了马六甲5次以上。跟他同行的仆人、信徒和贵族定居在马六甲,并最终成长为一群海峡出生的华人,被称为“土生华人”。(5)据信,郑和护送汉丽宝公主到马六甲,人们认为她是明朝公主,这在《马来年鉴》中提及。她是在15世纪与马六甲苏丹结盟的,但这种说法的历史证据并不可靠。 (Ruzy Suliza Hashim, Gender on the Agenda: The Story of Hang Li Po Revisited, Malay Literature, April, 2020, http://www.myjurnal.my/filebank/published_article/22853/019_034.PDF。)
19世纪,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困难,另一批同样由大部分来自闽粤地区的中国移民涌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他们中的一些人接受了当地的习俗,同时仍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祖传文化。他们中也有些人娶或嫁给当地马来人,生下了具有多元文化的孩子,这些下一代也被称为“土生华人”。 随后,“土生华人”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之间迁移,导致这些国家中“土生华人”之间的文化高度相似。由于历史原因,“土生华人”和其他努沙塔拉华人被归为一个种族,即华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更多地保留并继承了中国文化,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则越来越淡化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如上所述,“土生华人”所实践的文化深受中国和马来文化的影响,例如他们非常重视中国传统节日,还实行了从清朝继承下来的传统婚礼。他们的传统婚礼需要12天才能完成,仪式非常复杂。举行婚礼时,仍然沿用三跪九叩式的古代仪式,这也导致“土生华人”对传统服饰的继承。在传统婚礼仪式上,新婚夫妇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并带有中国不同朝代的特色。另一方面,努沙塔拉地区和中国有许多不同的文化,混合文化为这些传统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其发展成为独特的服饰。
“娘惹歌峇雅”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绣花、材料或设计的复杂性。如前所述,该服装是传统服装,可视为国宝,它记录了自15世纪以来自然发生的多种族婚姻带来的文化融合。从以上所有讨论来看,它也是一个有历史价值的物品。由于制作过程的繁琐性,一直以来,它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女性传统服饰的高端地位。以前只有娘惹穿着“娘惹歌峇雅”,在当今时代,即使娘惹也不经常穿“娘惹歌峇雅”,他们只在某些仪式或特定活动中才穿。现在,对于其他种族的马来西亚女士,尤其是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槟城)的华裔来说,即使他们不是娘惹后裔, “娘惹歌峇雅”仍是广受喜爱的“正装”。直到今天,它还是正式晚宴、婚礼等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服装之一。
早期的娘惹穿着“娘惹歌峇雅”时,总是配搭纱笼或中国丝绸作为下半身的窄身长裙。现代女士们则配搭牛仔裤、短裙和其他各种类型的下半身服装(如图13),组合起来更灵活。“娘惹歌峇雅” 由于其独特性,仍极具魅力,许多服装设计师都使用它或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娘惹歌峇雅”不仅是一种传统服饰,而且也成为许多当地艺术家的主题。他们以这种传统服装为艺术品主题(如图14、图15),例如油画、水彩画、摄影作品等。
① 图13摘自“How to Kill It In A Nyonya Kebaya”, https://duendebymadamzozo.com/nyonya-kebaya/。
此外,“娘惹歌峇雅”也被本地作家们用以体现和强调文章的“本地化”。早在1932年,就出版了丘士珍的《峇峇与娘惹》;1954年,方北方出版了《娘惹与峇峇》;1971年,马仑写过《娘惹妹》。这些小说都采用不少篇幅来描写峇峇与娘惹这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服装打扮等,放在今日来看,其实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本土文化宣传文章。
族群认同感,指的是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也是一个族群对自我的身份确认[7]。作为一个跨文化或者转文化、跨种族而形成的族群,峇峇与娘惹的族群认同感是否有倾向于哪一种文化呢?
前文已提到,峇峇与娘惹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人大规模迁徙到南洋之后产生的独有的文化和种族。几百年来,他们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文化,并将它作为整个族群的一种标志,这个标志一旦不存在,这个族群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意义。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是身份认同,也是族群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过去,峇峇与娘惹不跟其他族群通婚,他们只能算是一个“少数民族”。可是随着时代脚步,通婚已是无可避免。由于在其他比较强势的种族间生活和通婚,导致他们流失了很多娘惹文化和语言的传承。此外,虽然这个族群是历史产物并诞生于数百年前,但是由于政治因素,峇峇与娘惹在今日的马来西亚被划分为“华人”。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文化虽然很大一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对中华文化有感情,可是还有一部分“娘惹文化”则受马来文化或者当地主要族群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所影响。这些融合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独特文化,我们应该以“娘惹文化”视之,尊重他们的原生文化、语言、习俗等,而不是将他们当作“中华文化”或“马来文化”的支流。
“土生华人”的文化,特别是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等占主导地位的“土生华人”区域,以其古代中华文化与努沙塔拉地区当地文化的融合为特征。数百年来,这些地方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是转文化和跨种族婚姻的完美典范。
通过对“娘惹歌峇雅”的研究,可发现它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是几种不同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图案和颜色的结合,而且刺绣精美而精致,也具有文化魅力。峇峇和娘惹族群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价值、传统习俗和社会地位,为马来西亚的族群群体增添了更浓厚的色彩,使马来西亚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显示了各民族特征的跨文化融合,通过时间的洗礼是可以和谐共处的,足以代表马来西亚是个文化熔炉。可惜由于政治、种族、公共生活等敏感性问题,峇峇和娘惹文化在马来西亚没有被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独特和式微的“娘惹文化”,应该更加尊重之,并延续其独特性。
无论如何,跨文化融合的魅力,在艺术家、作家笔下却明显获得了另一个出口,也得到民间的创新使用,可见文化融合和认同,在历史长河中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此外,对于时尚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人员来说,“娘惹歌峇雅”无疑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