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乐舞剧场”

2021-03-22 23:38李凯迪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乐舞戏剧

摘要:笔者在一次为音乐剧创作“响屐舞”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现有的艺术形式难以表述心中对于具有中国审美意境并且兼具现代化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剧”,思索良久,想到“乐舞剧场”一词。本文试图从“响屐舞”作为切入点,通过浅析“乐舞剧场”与现有的戏曲、音乐剧和西方渐盛的肢体剧场、沉浸式戏剧的交叉和不同,试论“乐舞剧场”的概念和前景。

关键词:响屐舞;乐舞剧场;乐舞;戏剧

2020年秋天,音乐剧《浔梦江南》顺利上演,剧中的高潮当属“响屐舞”片段,此舞出自西施在吴国“响屐廊”的典故,由西施编创。西施,四美之首的美名,是她命途多舛的缘由。家喻户晓的故事,是她忍辱负重的一生。

传说,吴王命人在大缸上铺上木板,西施穿上木屐,行走跳跃,走廊中会有木屐清脆的回响,吴王大悦。“响屐舞”除了木屐,舞者还会身坠铃铛,在旋转跳跃之间发出声响,与木板木屐的声音相和。也有“响屐舞”是中国最早的“踢踏舞”之说。

在创编“响屐舞”舞蹈片段之时,笔者翻阅史书和学术材料,总结出“木屐小铃,腾踏有声,扬臂抱拱,左右摆腰,广袖长带,旋舞徘徊”几个动律特点和重点,同时由于西施特殊的历史身份和目的,在舞蹈表演的编排上加一点“舞容冶妖”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响屐舞”片段的成功塑造,离不开扎实可信的剧本和戏剧情境,离不开具有东方古典韵味一脉相承直指人心的审美意境,同时,要处理好情境关系,正所谓“境无情不发,情无境不生”。在舞蹈编排的基础之上,更要加强人物感的塑造。同时,歌舞风格也受规定情境的制约,怎样在规定情境之下,编创好符合人物个性的歌舞,呈现一幅人物歌舞速写,推动剧情和人物的成长,是创编之时编舞要思索的问题。

在舞蹈编排之外,创编之时,除了顾及舞蹈的编排要遵循资料中的要义,吃透音乐,乐舞相融,情境相生,既符合中式意境之美,营造西施经典的人物形象,又顾及到戏剧情境牵扯到的前情后果,在场人物的戏剧任务,平衡好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关系。

如此想来,“乐舞剧场”一念呼之欲出。

曾经历史上,诗是杰出的艺术形式代表。在古代,正所谓诗乐舞不分家,诗一词,背后就是诗乐舞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由于诗易于记录,传世颇多,而乐舞,多散佚在历史的车轮之中。但我们的祖先一开始的艺术创作,就致力于集艺术精粹于一体,乐舞一词自古有之。

所谓的“乐舞剧场”,今时今日有何不同,有何历史意义?在此,我就自己九牛一毛的学识,斗胆浅谈中国“乐舞剧场”之我见。

“文化自信”,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艺术魅力必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更尊崇的地位,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传播责任。“艺以载道,道之相也;道以贯艺,艺之丰也。”“乐舞剧场”拥有其他单一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高度综合性,同时,贯以中国美学精神和哲学观念,在传递中国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上,具有天然的艺术优势。

“乐舞剧场”与”音乐/舞蹈/戏剧”

音乐、舞蹈和戏剧,如今是分门别类的几门艺术学科,各自先后建立起自己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理论知识体系、表演实践探索和鉴赏评论的科研道路。但我们看到的是舞剧不歌,歌剧简舞,话剧无歌舞。

“乐舞剧场”,所试图建立的是集三个艺术领域的知识、能力、学养为一身,具有东方古典美学意境和哲学精神的综合艺术形式。

“乐舞剧场”与“戏曲/音乐剧”

戏曲与音乐剧都是集剧情、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那么“乐舞剧场”与其各自又有何区别呢?

就戏曲而言,是出现于农业文明时期,具有典型的中式审美意境,程式非常成熟的古典艺术形式,与之相比,“乐舞剧场”要做到的是跳出固有的戏曲程式,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用现代社会更加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以更现代化的音乐、舞蹈、戏剧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

而对于音乐剧,西方工业文明背景下产生的艺术“舶来品”,“乐舞剧场”是更着眼于东方古典艺术精神、审美意境和哲学思想的现代化表达的综合艺术形式。

“乐舞剧场”与“肢体剧场”“沉浸式戏剧”

西方的“肢体剧场”(Physical Theatre)、“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日渐兴盛,前者用现代(舞)的艺术表达方式,小体量(非大制作)的艺术观感,宽广的可解读空间等等抓住观众;后者打破第四堵墙,打破原有的观演关系和线性叙事原则,转为观众主动选择剧情后进行拼贴的纵向故事线,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观演模式,近来在全国各地的“密室”广为盛行。

“乐舞剧场”相比“肢体剧场”而言,内容突出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核和审美意境,形式采用的是具有中國典型审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乐舞剧场”注重戏剧中的故事感、人物感,相比天马行空不着重于叙事而在意表达概念的“肢体剧场”,“乐舞剧场”叙事性更强。

对于“沉浸式戏剧”来说,“乐舞剧场”保留原有的第四堵墙(也许之后的学术探索可以在观演关系上进一步创新。)“乐舞剧场”也更倾向于是线性叙事,而非让观众自己选择观看哪一部分然后拼贴起来。“乐舞剧场”是一个新的学术概念,也许等观众熟悉到一定程度可以尝试新的叙事模式。

“情境相生乐舞相融”,是中国“乐舞剧场”的艺术追求,这也并不限制作品的题材,而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美学上的标准。在掌握好这条基本的艺术准则下,将来,也可以用东方的、现代的艺术化语言去表现西方的艺术经典。

北京舞蹈学院孙颖老师建立“汉唐舞”,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完成了它的理论构架和实践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体现中国舞蹈的历史成就和审美传统的汉唐舞的艺术体系;北京舞蹈学院史敏老师,高金荣老师等等,三代“英娘”,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敦煌舞的传播和推广;音乐剧在中国引进与发展已经走过四十年,从引进原版,到中文版的创作,再到原创音乐剧,这样的几步走,离不开中国音乐剧人的努力;戏曲,更是传承百年,离不开祖祖辈辈戏曲人才的智慧和心血……

这些成就突出艺术形式,离不开艺术家和学者们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乐舞剧场”是在艺术巨人的肩膀上碰撞出的时代火花,今天,仅以个人粗浅的学术修养浅谈一二学术展望,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关于“乐舞剧场”的思考。

作者简介:

姓名:李凯迪(1991.04--);性别:女,籍贯:河南省郑州人,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现有职称:暂无;研究方向:计算机编舞,乐舞文化,莎士比亚戏剧;单位所在地:美国,乔治亚州萨凡纳单位及邮编: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乐舞戏剧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试论儿童舞蹈的审美特性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