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教师刻意的、直接的说教不易被青春期的学生所接受。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挖掘区域背景情境,还原中华优秀文化情境,创设不同角色辩论情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并以此指导行为实践活动[1]。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小到大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听得不少,但往往是过耳不过心,更不能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实践的经验。而真正的有用的经验往往是自己磕磕碰碰,亲身经历过,甚至是撞了南墙之后才习得的。
诚然,不能让学生一一去经历试错,然后获得经验。但是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去亲历去思考,就如身临其境一般,使学生获得经验,获得正确的、有利于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挖掘区域背景情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传统的课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心理学研究表明:与紧张严肃的环境相比,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听课效率更高。改变严肃呆板的课堂,创设区域背景情境进行个性化教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课堂更具真实性和生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境为主线,让学生亲历教师创设的区域背景情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以下简称《自然界的水循环》。挖掘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江阴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江阴位于大江之阴、江尾海头,这里的“江”即长江。以此为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母亲河长江为主线,创设生活情境,融入课本知识点,确立了四块内容。第一,长江水从哪来?简单介绍了一些自然界的不同水体。第二,长江水到哪去?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类型和环节。第三,水循环对长江沿线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第四,结合已有知识,辩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么”。整节课围绕学生身边的“母亲河长江”创设区域背景情境,学生置身情境中,仿佛看电影一样,知道了长江的前世今生。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家乡、关注家乡,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还原中华优秀文化情境,坚定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青春期的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思想不成熟,容易受西式文化影响,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嗤之以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是合理的选择[2]。教学中融入徐霞客探寻江源的故事和诗词对比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同时,从水循环的过程领悟到人生道理,用科学的理念和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进而让学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坚定文化自信。
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学家认识自然、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奋斗史,在课堂中穿插地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名人轶事,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教师准备了央视纪录片江阴人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故事导入,渗透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探”的探索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既表达了诗人的情志,也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授第二部分内容“长江水到哪去”时,引入古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百川归大海,何日复归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学生朗诵并赏析:三首诗把人生比作河流,诗人看到江河奔流入海,不复回头,心生感慨。有些许苍凉,些许惆怅,一种人生易逝的悲壮油然而生,却略感消极。
在学习完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环节后,进行“诗词再赏”:首先,看看古人有没有说错的?“百川归大海”,不是所有河流都入海,如内流河塔里木河;“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水循环,水汽还会回到陆地。其次,对这些诗重新解读。人生如河,起起落落,会跨过高山,也会跌落低谷,但终有一天会否极泰来,开始新的循环,新的生活。
三、创设不同角色辩论情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地理学科中的很多地理问题是没有标准的“答案”的,教师却往往将自己认可的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并不见得乐于接受。实际上,人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学校价值教育的重点应该相应地从传递价值内容转移到表达和澄清个人已有价值。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并据此做出道德选择,采取道德行为[3]。通过创设辩论情境,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点点滴滴凝聚关爱,作为学生,这也是对祖国最好的爱。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结合已经学过的水循环分类、环节、分类等知识,最后设计第四部分的辩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么”。理不辩不明,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立场。学生经过前期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合作,最后通过辩论的方式,得到正反两种观点以及论据支撑。正方观点认为:水循环可以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方观点认为:人类可用的陆地淡水资源有限,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人类一些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水污染等,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辩论的过程中,持有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慎重考虑多种因素,得出之所以观点不同,就是前提条件不同。在自然状态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当叠加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后,而人类活动超出水资源的更新能力,水资源就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了。
实际教学中,囿于教学任务,一节课四十分钟不允许教师花大量时间专门来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平时的积累。敏锐地发现一些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的素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有裨益。大部分素材不能直接“拿来主义”,需要教师再编辑再构思,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孙双文,张军民.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研究[J].中學地理教学参考,2017(10):7-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黄伟.例谈基于价值澄清理论的价值观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32-34.
作者简介:王亚丽,1982年出生,汉族,陕西延安,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中学一级,高中地理教师,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