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振英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也正是核心素养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46
一、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概述
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在接受相应阶段教育的過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取知识,再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已有能力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不断发展成为更加健全的个体,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以达到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个体健康发展的目标。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界热门的教育改革话题,继承了过去教育教学要求所要达到的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目标,又包括更加宽广、丰富、深厚的教育内涵,虽然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通过每一学科得到落实,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形成能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情感态度,这种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既能促进学科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又能使学生获得不断自我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素养。高中历史作为高中主要课程之一,理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核心素养和历史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学科培养目标。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改变只为考试而教的教学理念,学生要改变只为考试而学的学习思想,教师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获得知识,通过对一定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掌握,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理解和认识历史事实,解读历史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历史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在探索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有必要对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总结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并在核心素养下,采用更加积极有力的教学改进措施,促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重理轻文现象
高中历史是高中课程组成的主要科目,但由于受高考需要的影响,理科专业在高考志愿、未来学生专业岗位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注重理科课程的学习,而对历史则往往抱着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致使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很难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落实。随着新高考在各地的逐渐实行,拓宽了学生终身学习的通道,学生也在高考中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面临选学学生人数少的问题,而且在新高考的十二种学科组合模式中,首选科目为历史的专业选择范围基本上和旧高考文科选择专业的范围相当,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中历史仍然面对着重文轻理的尴尬境地,学生仍然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持有勉强应付的学习态度。
2.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着高考知识点,都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去学习历史的,对于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的知识重点学习,对于那些与高考无关的知识点则被放弃。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历史高考成绩,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等核心素养则没有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为了强调高考重点,总是不厌其烦地对高考的知识点大讲特讲,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课后又死背硬记考试知识点,枯燥地听课、机械的记忆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3.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明显增加
新高考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着力培养包括唯物主义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高考中体现了考察这几个方面的题型设计。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分别编为三个必修模式,这虽然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纵向比较,增强了历史知识的专题性,但把同一历史时期的各个领域的历史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割裂开来,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同时历史教材中引用的若干历史材料,需要学生从引用的史料中找到历史观点的源头,不少学生因读不懂史料而感到困惑。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通常表现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并能在学习和分析历史实践中形成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释历史,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高考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实际需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注重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在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学生对哪门学科感兴趣就对哪门学科知识有自觉钻研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各个学科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历史学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从历史的角度溯源我们今天的生活,了解我们生活的过去,珍惜今天,展望明天,学生将来无论从事理科专业岗位的工作,还是文科专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了解我们今天生活的过去,因此教师在讲解《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历史内容时,要密切联系今天的社会生活,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结果,使久远的历史事实和现实的生活建立起密切的关联,增加历史的现实性,学生也因历史学科和自己生活的关联性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历史是用文字来记录已发生的事实的学科,学生只靠阅读教材掌握历史知识,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单一,也容易因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在讲授《解放战争》的内容时,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历史事件比较复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等影视剧,让学生在解放战争的大背景的情景中,直观形象地感受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让学生带着需要回答的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进而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提高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3.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高中历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多层的关联,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积极探究历史和其他学科在各個领域的联系。例如,2019年全国卷第26题,借助北宋哲学家程颢的《秋日偶成》的诗文素材创设命题情景,在解读试题时,不仅要融合相关的学科内容,而且要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才能正确解读诗文中的史料信息,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引证的历史材料,强化文史哲跨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融合。又如,《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教材中所列举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许多文学代表作品,高中学生已在语文教学中详细解读过了,教师不需要再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如果对已经在语文课堂上精讲过的文学作品再进行研读,这样不但课堂教学平淡无奇,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在学生已有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社会发展的状态,以更高层次、更宏观的角度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历史学科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海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高考》2017年第6期。
[2] 喻莘博《核心素养视域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现代交际》2020年第6期。
139050078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