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昆曲创作中的创新与应用

2021-03-21 21:41周智娴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后期制作虚拟现实

摘要: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成熟,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与传统戏曲的结合,更是创造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以VR视频作品昆曲《牡丹亭》为例,从作品的拍摄与后期制作出发,总结其创作要点,透析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探索传统戏曲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发展之路,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开拓新思路。

关键词:虚拟现实;昆曲艺术;虚拟拍摄;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0 引言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活态基因[1]。中国戏曲是我国古代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相互碰撞与融合发展而来的,不管是在创作理念、创作方法还是在舞台表现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其中,昆曲于2001年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媒体技术与全新的表现形式,有望与传统戏曲相结合,为昆曲等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书写新篇章。本次的创作选择昆曲《牡丹亭》,基于这一经典戏曲,创作VR戏曲视频,通过解析创作的全流程,探求传统戏曲艺术数字化表达的可能性。

1 VR视频作品昆曲《牡丹亭》的创作

在VR版昆曲的创作过程中,由于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创作团队对剧本以及演员表演部分的着力不多,主要精力放在了VR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这两个环节上。

1.1 作品的前期准备

1.1.1 拍摄器材选择

VR视频的拍摄器材与传统视频的拍摄器材并不通用,须根据所拍摄作品的特点和要求选择相对应的专业级VR摄像机。VR视频拓展了影视画面的概念,将以往的平面展示变成了360°的全方位立体展示,这要求多個镜头同时对一幕场景进行拍摄,以此获得全角度的画面以及足够多的视频素材,为后期制作中的画面拼接作准备。

因此,专业的VR摄像机不能再沿用传统摄像机“一机一镜”的配置,而是需要“一机多镜”,这样的配置能够仅用一部VR摄像机就实现对一幕场景的360度无死角拍摄,并且可以保证不同镜头的画面参数一致,便于后期缝合。与此同时,还能节约经济成本,降低拍摄器材的操作复杂度。

综合考虑上述原因,本作品的拍摄器材选用了Insta360 Pro全景相机。这是一种具备8K超清画质的专业级3D VR全景相机,拥有6个视角达200度的鱼眼镜头,能够实现对多镜头画面的无缝拼接以及对拍摄原片的实时监看,有效避免了多镜头拍摄过程中的画面不同步、分辨率不统一、帧率不一致的弊端,便于后期制作。

1.1.2 虚拟场景搭建

虚拟现实通过技术模拟出一个平行世界,而戏曲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去模拟一个情境,讲述一个故事,二者在模拟性和虚构性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作品《牡丹亭》着眼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本身的虚拟性,将其作为新技术与戏曲的结合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牡丹亭》的相关场景进行搭建,以此重构观众的观影模式,使他们摆脱传统的固定观看视角,给予观众自由选择观看方向和观看角度的权利,强化观影过程的参与感,重塑观影体验。

场景的具体搭建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作品的场景全貌以及整部戏曲内容都只用一个全景镜头来展现,拍摄过程中不引入景别变化及镜头运动,并以此为基本原则设计分镜。其次,根据分镜,通过预演与彩排,对演员的站位、走位以及观众的视线引导方案进行设计与调试,初步确定作品拍摄中要构建的虚拟场景。最后,细化初步确定的场景,结合人物抠像以及3D动画技术,渲染虚拟场景,生成水墨风的三维动画场景效果。

1.2 作品的中期拍摄

不同的艺术展现形式在实现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技术要点,在VR版昆曲《牡丹亭》的拍摄过程中,这些要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VR视频的镜头放置问题。在VR视频的拍摄中,摄像机镜头的安放位置非常重要。传统影视作品通常会采用控制镜头景别大小和角度、运动镜头拍摄(如推、拉、摇、移、跟、甩)等方法完成对故事核心事件的呈现及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然而VR视频在拍摄时只有固定镜头,不包含前述的镜头变化,因此要仔细考量镜头的位置以及放置高度。导演以观众的观影视角为参考标准,初步确定摄像机的机位以及镜头高度,并精细设计各个镜头要记录的演员活动范围。随后进行现场实拍测试,采用Insta360 Pro全景相机进行电脑端或者手机端的原片同步监看,调整演员走位,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镜头位置。

第二,拍摄参数问题。VR视频的相关拍摄参数设置应当根据具体作品的需要而定,作品在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之后确定了25帧/秒的拍摄方案。不可否认的是,此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可以预见,未来VR视频的帧率将不断提升,观众也将获得更加真实、更加沉浸的观影体验。

第三,画面丰富度问题。尽管VR视频能够实现传统视频达不到的立体显示效果,但是由于镜头逻辑不同,传统视频中丰富的镜头变化无法在VR视频中复现,因此,VR视频的画面可能会由于缺乏镜头变化而显得单调。为应对这种问题,可以通过创新画面的交互式切换、增加场景中的元素以及画面层次、调整演员站位等方式来提高画面的丰富度,创造出虚拟的蒙太奇效果,让观众在固定镜头中也能获得变化多样而富有韵味的视觉体验。

第四,拍摄器材选用问题。根据实践经验,在这类VR视频作品的拍摄中,应尽量选用VR摄像一体机。一体机能够统一控制多个镜头,不仅操作方便,其内置的集中管理系统还能够有效避免人工操作误差而引起的多镜头画面不同步的问题。

第五,拍摄现场的清场问题。由于VR摄像机拍摄角度大,为防止工作人员被镜头捕捉而造成穿帮,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一般要进行清场。不过,具体是否要清场还是要看实际情况。例如《牡丹亭》在拍摄过程中就没有清场,因为采用了虚拟场景,该作品只要120度的拍摄区域便可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场内还有比较充足的非拍摄空间。

第六,拍摄器材的隐藏问题。由于VR视频的拍摄角度大,宜采用体积更小、更易隐藏的独脚架辅助拍摄,降低器材入镜的概率。但是如果VR视频作品对拍摄画面的角度要求不高,并不需要非常大的可视角度,也可以使用其他占地面积稍大的器材。在作品的拍摄过程中,只需要120度的拍摄区域,因此使用体积相对更大,但是也更稳定的三脚架来辅助拍摄。

1.3 作品的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是影视作品制作的重要环节,在VR视频中,其作用得到了及进一步凸显。除了传统的视频后期制作内容外,为了实现立体效果,VR视频的后期还要分析人类双眼的视差,并精确缝合视频周边的图像,同时解决视频播放过程中的硬件适配问题。作品的后期制作主要是先缝合演员表演的原片,再将三维动画虚拟场景与表演视频相融合,调试音效,然后完成硬件的适配,最终实现视频的VR呈现。

1.3.1 素材的初步处理

整理拍摄的视频素材是后期制作的第一步。一般情况下,由于一台VR摄像机配备多个镜头,因此输出一次素材往往包含若干段视频,大大增加了后期制作的难度。在拍摄中由于使用了6个鱼眼镜头,因而最终获得了6段视频素材,而得益于Insta360 Pro全景相机内置的自动缝合功能,拍摄视频的分类整理以及初步的画面缝合处理都能够自动实现,大大减少了后期制作的工作量,工作人员可以专注于后续的精修操作。

1.3.2 画面的精细缝合

在VR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单镜头的多目缝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传统影视后期的剪辑技术在处理VR全景相机不同角度的视频素材时捉襟见肘,VR视频剪辑要对不同画面进行缝合处理。虽然作品采用的Insta360 Pro全景相机能够自动初步缝合拍摄的视频,但是效果较为粗糙,无法实现一些画面的人物过缝处理、无缝修补以及穿帮擦除操作,需要专业人员后续进行更深入和更精细化的处理。多角度视频画面的缝合和拼接所需技术含量较高,这也是对后期制作人员的一大考验。

昆曲《牡丹亭》的后期制作团队在对视频画面进行处理时使用了全景视频拼接软件Kolor Autopano Video、VR缝合编辑软件Mistika、数码合成软件Nuke等专业工具。其中Kolor Autopano Video软件的原理是通过捕捉、比对不同镜头画面间的像素特征点来进行缝合,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拍摄所用的Insta360 Pro全景相机在识别远近景时达不到人眼的精确度,有些画面会出现裂缝。因此,还要使用Mistika的实时光流缝合技术进行深度处理,才能够让最终的视频完美适应人眼的观看习惯。缝合完成后,再借助后期特效、三维建模等手段将场景中的元素,如草本植物、建筑物等进行立体化呈现,使最终的视频画面虚实交融、浑然一体。

2 作品的人文情怀及创新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气质和意蕴,在世界各种艺术形式中别具一格、自成一派。作品《牡丹亭》不仅追求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注重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韵、气、境的表达,将二者与三维立体动画制作技术相结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戏曲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使信息的传受过程更加自然有趣,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自由变化、深度沉浸的艺术表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观众知道自己所在的虚拟环境是通过数字技术人为搭建的,但其在自身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仍能够对所在的虚拟环境产生亲近感以及主动交互的意愿[2]。

然而,尽管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是这部作品的最大创新之处,但创作并未囿于VR的概念,没有一味地追求让戏曲适配技术,而是深入地研究与考证原作人文主义精神内核、历史情怀。在研究作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后,最终确定水墨风虚拟场景与真实戏曲人物结合的艺术表达手法。创作团队没有让技术喧宾夺主,而是通过精心设计,将新技术内含的多感官的美学张力,转化成彰显戏曲美学特征的艺术推力,促成虚拟意象对真实戏曲表演的精准再现,使观众在声色的愉悦之外,获得对古典戏曲艺术的感性体验以及理性认知。

这样的选择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价值观,也是对凝结中国故事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借助VR眼镜,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具有观赏性、亲近感和交互性的戏曲片段,VR技术的应用有望成为经典戏曲在当今这个追求短、平、快的互联网时代得以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

3 作品的社会反响及未来发展

VR版昆曲《牡丹亭》创作完成之后在江苏大剧院公开放映。江苏大剧院总共有7 000多人的容量,放映当日观众人数近5 000,而其中大多数观众都选择了观看VR版的昆曲《牡丹亭》戲曲。根据主创团队的现场统计和调研,在《牡丹亭》的展示过程中,80%的观众会拍照、合影留念,而超半数的年轻观众则会上前仔细观看。整个作品的总时长约10分钟,而观众的平均停留、观赏时间约为7分钟。另外,70%的观众会佩戴VR眼镜观看,其中男性观众略多于女性观众。采访了解到,绝大多数观众都对作品进行了正面评价,认为VR的形式非常具有趣味性,剧中人物具有真实感。很多观众因为作品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产生了全新的印象,也真切感受到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魅力,并对这种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表达表示了赞赏。

根据实际的放映效果和观众的反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戏曲进行创新演绎的确可以吸引广大观众的目光,尤其是青年群体,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喜爱这种新颖的呈现方式。虚拟现实技术与戏曲艺术的有机结合能够加深观众对中国故事的理解,拓宽戏曲文化的欣赏维度,使观众对中国优秀的戏曲文化产生全新的认知和感受。中国戏曲要在坚守传统戏曲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戏曲内容、呈现形式、传播载体等方面不断创新,挖掘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内含的媒介功能与文化效能,推动戏曲这一民族文化重焕新生,凸显其古典的声形交融之美,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从而助力戏曲文化的传承,让新技术为传统戏曲赋能,让戏曲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戏曲创作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就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经典戏曲内容能够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更为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而为观众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看体验;传统戏曲文化也能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更加多样化的传播,为观众理解、欣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提供更新颖、更现代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冉常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戏曲学科体系[J].艺术教育,2020(10):14-18.

[2] 王晓宁.虚拟现实技术对戏曲艺术创新传播的影响[J].戏曲艺术,2018,39(3):136-140,115.

作者简介:周智娴(197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动画。

猜你喜欢
后期制作虚拟现实
论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
REALITY BITES
效果图后期制作中Photoshop的运用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剪辑艺术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影视同期录音的后期制作探析
虚拟现实:另一个真实世界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