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诵”“写”品诗美

2021-03-21 21:26翟加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首诗诗歌情感

摘 要:统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语文学科的人文要素、语文要素都具体地分解安排到每个单元教学内容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按教材编写体例,进行了阅读、朗诵、写作的设计,并逐一有序实施操作,和学生一起对诗歌这种文学样式认知,实践。也对一些不足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单元教学理念 诗歌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40

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形式,在统编教材中,这种新的单元组织更注重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文本阅读的目标任务,写作、口语交际及资料的获取使用等任务。在任务体系中完成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它符合新《課标》“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要求,体现了统编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没有做额外花哨的设计,基本上按单元任务单的流程安排。

任务一  自主欣赏

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任务一是阅读教学,是实践后两个任务的基础。在七、八年级的教学当中,学生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过一些诗歌,所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来进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顺便在这里补充说明,本单元的三个任务我的基本设计都是师生共同明确具体任务目标列表,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组织实施。然后专门安排一节课上时间交流、讨论、总结,形成成果单。

任务一我和学生们交流讨论明确了以下具体目标:

1.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

2.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3.每首诗各有哪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4.每首诗中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你都搜集了哪些背景资料来帮助你理解这几首诗歌?

课堂展示的要求是指定一个小组作为其中一首诗歌的主展示小组,其余小组补充、完善。

在任务一中,除了课本阅读策略建议中整理出的具体阅读任务1—5外,我补加了第6条搜集更多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诗歌的任务要求。事实证明,这一任务能很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含蓄,更注意借助使用意象营造意境的特点,使得读者很难通过字面就较好地理解到诗歌的内涵,表达的情感。在实际交流中,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课堂上展示时最有热情的部分,因为它是发现性、创造性的劳动。如第1首《沁园春·雪》相关的红军及中国革命事业当时所处的艰难局面,以及革命领袖展示了领袖气质的很多故事,很好地帮助了学生们对诗歌主旨、情感的具体认知。而且我们还意外地又复习了名著阅读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其他4首诗相关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史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台湾和大陆分分离离的历史故事,诗人林徽因生子为母的喜悦,五四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热爱自己的民族渴望创造民主生活的奋斗群像,都很好地注解了相对应的每首诗歌。学生在这个任务中很具体地受到了单元任务中“人文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语文素养”上则进行了借助搜集的资料理解文本的阅读训练。

任务二  自由朗诵

学习朗诵技巧,举行朗诵比赛。

教材任务的设计是进行班级诗歌朗诵比赛,并且建议选取课外喜欢的诗歌作品。作为县城城郊学校,农村生源占比超过半数的情况,让我对这一任务作了如下的安排:

1.在课堂上对任务一中的课内五首诗歌进行朗诵训练。

2.有能力和兴趣的同学选取课外诗歌,自己设计朗诵形式(可单人,可合作,可配乐)进行视频录制,另择时间在班内播放展示,组织评委会进行评选。

下面是课内诗歌朗诵训练的一些部分:

生1:我选择朗诵《沁园春·雪》

生朗诵后,交流评价。

生2:我认为生1的朗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还可以更强烈些。我的建议是想象自己就站在白雪覆盖的塬上,看着逶迤前行的队伍,招展的红旗,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画面去读这首诗。

生3:我觉得这几个字词的重音还可以读的更明确些:“望”“顿”“高”“竞”“惜”“风流”“今朝”。

师:为什么你提示这些词读重音?

生3:因为这些词要么是有核心内涵的名词,有表现力的动词,有突出、强调等修饰效果的副词、形容词。它们大大增强了诗歌主旨、情感、意境的表现力。

生1在前面同学的建议实践中重读这首诗歌。

同学们一致认为生1的二次朗诵表现力超过了第一次。

生4:我选择朗诵《乡愁》。

生4朗诵后,全班交流。

生5:我觉得这首诗朗诵的节奏还可以再缓慢一些,让那些真挚的情感缓缓地流淌出来的感觉。

师:生5你可以试读一遍吗?

生5尝试朗诵《乡愁》一遍。全班鼓掌。

生6:我在生5的诵读中看到了画面。

师:对,一个好的朗诵者不但自己能进入情境也能让听读者产生同样的共鸣。那么这首诗歌的重音有哪些?

生7:我认为这首诗中建议重读的字、词有:“乡愁”“我”“母亲”“新娘”“大陆”,指示代词及方位词:“这”“那”“里”“外”。

师:为什么?

生7:因为以上这些词是诗中主要的意象及相应修饰成分。诗歌正是通过它们在表达。

生8:教师,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修饰的词是不是也应该做些重读的处理?我觉得它们语浅而意浓,更好地衬托了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深沉。

这个学生不太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理解的好!这位同学已有了对文本更细节的理解。同学们,让我们在以上建议下齐读一遍这首诗吧。

全体同学齐读这首诗。

任务二环节反思、体会:

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詩歌教学的诵读训练在教学中的价值确实应为教师重视,且身体力行探索多样,实效的训练形式。苏轼也说“三分诗,七分读,合是十分”,也同样在说诵读对于诗歌是多么重要的理解形式。让我们想象,学生们有板有眼,有情有味,绘声绘色地演读一首首诗歌的样子是多美的画面吧!

任务三  尝试创作

这个任务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尝试用前两个任务所学习到的方法、技巧尝试自己写写诗,并交流展示。

创作前交流,引导。

同学们,至目前为止我们也学习了很多诗歌,包括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自由体诗歌。通过这一单元五首现代诗歌的赏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你学到了哪些写诗的经验?

生1:“意象”。诗歌常常用形象说话,这些形象常常和作者的某种情感存在相似性或者关联。作者常常是借助这些表达自己。

生2: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表现力。一些诗人甚至很注重炼字,希望一字传神。

生3:诗歌具有音乐美。有的有压韵的音乐美;有的有节奏、停连上的音乐美;有的有结构形式上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生4:诗歌首先有美的情感,它们常常触动读者的心弦。

师:好,同学们,我们下一个任务来试着自己写诗。好的作品我们还要展览一下。

任务三环节反思、体会:

学生的诗作虽然稚嫩,但这样的实践活动一定让他们对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再次进行感知、体会,对于诗歌的情感、内涵、结构形式、语言的技巧都会有所了解、认识,也一定受到了语言运用和建构能力的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不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用诗歌的样式进行理解和表达。

总之,虽然我们在单元的系列任务中对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增加了认知,进行了实践,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但远远还是止于皮毛而浅薄。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甚至有些活动形式并未能组织实施。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吴宜康《放大经典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张力——以〈孙权劝学〉教学为例》,《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1期。

(翟加朋,1980年生,男,汉族,安徽砀山人,大学本科,文学学士)

2328500783276

猜你喜欢
首诗诗歌情感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