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策略

2021-03-21 21:26曾德瑶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曾德瑶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全面促进小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及意义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的朗读目标,以更全面地进行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3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及意义

朗读其实就是把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对于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精彩内容、感知语言的无限魅力,还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所以说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近三年来,学校开展了高效阅读课堂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让学生阅读从无意阅读转化为有意阅读,也培养了学生从文本中快速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帮助的,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朗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朗读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小学生的思维不像成人那樣成熟,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朗读这种形式的时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那么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其次,朗读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氛围相对固定。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大部分要在课堂上来完成,由于朗读多产生于课堂教学,所以,学生的朗读环境也相对固定。这样一来,学生对朗读产生不了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朗读的效果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实践不足。朗读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朗读这种形式的应用,即朗读实践。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一个通病,就是教师在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朗读的时间比重过少,一般都不会超过五分钟。没有朗读时间做保证,学生很难提起对朗读的兴趣,学生在主观上就会认为朗读是一件形式化的事情。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实施策略

1.明确朗读目标,增加朗读效果

在进行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的领读非常重要,它可以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必须在课前深入研究朗读,把握好节奏,以及据此通过朗读好课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握好朗诵时的速度和节奏,帮助学生进入意境。可以在朗诵的过程当中,放一点轻音乐与节奏相结合,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当中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由学生自由阅读。克服结结巴巴的情况,在遇到问题时,必须及时与教师交流,通过借助资料或者是工具书来读懂课文,围绕课文思考问题。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当中的阅读朗读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借助阅读和朗读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没有目的,朗读好几遍下来也是毫无收获,在面对课后习题也是没有任何的思绪。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在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同时,必须要明确一刻朗读的目标,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多次朗读。第一次阅读时,是寻找出课文当中不认识的字词,并且进行标记,此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次阅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在课文当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在第三次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着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进行阅读,会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加强逻辑性。朗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必须培养学生由易到难的过程,先泛读最后进行精读。另外,教师也必须要培养学生边读边记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好词好句,那么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遇到精彩的语句,或者是对整篇文章结构目标比较重要的语句时,就用笔勾画出来。

这种的朗读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朗读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在阅读过程当中,如果学生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遇到太多障碍时,肯定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分析阅读的文章时,学生有时候看到文章内容过长可能会从心生出懒惰性,不想进行阅读不想朗读,那么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带领学生去分析阅读的文章,对学生的阅读问题进行一定的点拨,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高学生的阅读朗读动力,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高朗读兴趣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共鸣和理解,去培养他们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课文,鉴赏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会思考的一个过程。朗诵,包括了丰富的思维活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也发展了自己的思维,那么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独立性行为,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获得一定的启迪,最终提升文化审美。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要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积累文字、体验情感。

如何使得学生可以独立、积极地去进行自我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积极性,那么在上课之前,在学习的某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是小问题来引入今天要上课的内容,帮助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如此可以让学生很快地产生兴趣,从而认真地朗读。在进行一个初步的感知之后,学生就可以去沉浸在课文当中,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妙之处,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找到自己欣赏喜欢的句子或者是片段,并且朗读出其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心情的跌宕起伏。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可以先从一个小问题来引入古诗内容——会不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从一个小问题入手,从而进一步引到大诗人李白的身上。其次,开始分析情境,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李白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怎么也睡不着,于是站在窗边开始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这样充分地让学生去体验朗读,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了解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加强学生独自阅读的动力。

3.示范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由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足,在断句、读音、朗读情感等方面存在错误和缺陷,教师应以示范指导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朗读富有情感、吐字清晰、断句得当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比如,教师以“朗读中不漏字、不添字、不错读”作为朗读的要求,引导学生不要关注朗读的速度,而要保证朗读的准确性,从反复的朗读训练中,逐步改善学生朗读含糊不清的状况。同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和指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课文朗读习惯。然后,教师要以示范指导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标准、富有情感色彩的朗读范例,进一步深化朗读教学的内容,引领学生在朗读正确的基础上,准确断句、流畅地朗读,并鼓励学生尝试富有情感地朗读。

综上论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学会与文章对话,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教师再进行朗读技巧上的指导,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也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都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新课程》2021年第46期。

1106500783266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