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雪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越来越受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科学的教育手法开展授课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势,同时提出了创设游戏情境、语言情境、问题情境、音乐情境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33
情境教学指的是施教者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课堂游戏等方式构建一个较为真实的教学场景,让学习者能受到一定的感染,产生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情境教学符合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情境教学的优势,设计出新颖的情境教学方式方法,为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更多支持。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更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让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其主要的教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对很多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表达自身想法时也是十分直接。因此,教师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能让小学生的感官全面打开,从而被相关情境所感染,才能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完成课堂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认真。
第二,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学习课程内容,情境教学一般都是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的方式營造一个合适的课堂环境,但同时也融合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只要能理解情境中展示的内容,就能高效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学生能在情境教学中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在以后遇到学过的知识时,更容易产生情境联想,学习印象也更加深刻。
第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情境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能结合教师的引导产生更多的思考,能更好地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且在进行课堂互动时,学生能提高表达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策略
1.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小学生天性爱玩,基于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理解接触的课程内容,进而加深学习印象。
例如,在教《守株待兔》时,教师在课堂之初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守株待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古时候的一个种田人,他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整天在树桩旁边守着,希望能再遇到撞死的野兔,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田地也荒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不要将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不要对意外的收获存有侥幸心理。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熟悉这个故事。接着,教师为同学们分组,每个组8到10人,并为每个组选出一个小组代表。接着让同学们从自己的组员中选择一位身强力壮的同学来扮演农夫,再选出两名瘦小的同学分别扮演a树桩和b树桩,其余的同学扮演野兔。接下来用比赛的方式开启这个游戏,由“农夫”背着“野兔”从a树桩跑到b树桩,教师提前规定好时间,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背的“野兔”更多,哪一组就是获胜组。这个游戏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更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而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加强对“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的记忆,同时也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
2.设置语言情境,积累写作词汇
学习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因此,为了让枯燥的语言文字教学焕发生机,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创设一个合理的语言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习词汇和文字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写作词汇,为语文写作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与“描写人物表情”相关的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人们常见表情的图像或动图,让8名同学到讲台前,每两个同学为一组,将8个同学分为4个组,让4名同学面向教师,教师出示相关表情的词汇,得到信息后的同学面向自己的同伴进行表演,让同伴猜出相关词汇,并对其进行扩展。如一个同学看到教师出示“伤心”的词汇,马上向同伴表演“伤心”的表情,同伴看到表演,会联想到“惆怅”“万念俱灰”“凄苦”“苦闷”“悲伤”“凄凉”“失落”等词汇,而表演的同学做出“喜悦”的表情时,同伴能联想到“欢乐”“狂喜”“欢喜”“愉悦”“心花怒放”“喜洋洋”“笑嘻嘻”“捧腹大笑”等词汇。讲台下的同学也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参与课堂互动。这样同学之间就能取长补短,共同扩大词汇量,积累丰富的人物描写类的词汇素材。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智力发育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基于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授课环节中,要提出更多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思考。
例如《陶罐和铁罐》,本课涉及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陶罐和铁罐,而这两种物品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小学生一般不会对其有更多的关注。因此,教师可以将陶罐和铁罐带到课堂上来,用来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到讲台来摸一摸这两个罐子,并说一说它们的异同之处。此时会有同学自告奋勇,通过观察和触摸,学生能发现陶罐和铁罐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个罐子都能盛东西,不同之处是陶罐的表面更加光滑,而铁罐的表面较为粗糙,另外用手敲击陶罐和铁罐时传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敲击陶罐的声音更清脆,而敲击铁罐的声音更加低沉。听过同学的回答,教师给出以下回应: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好,大家还有哪些补充的吗?此时讲台下的同学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思考,进而给出答案:陶罐掉在坚硬的地面上容易摔碎,而铁罐掉在地上可能会出现罐体凹陷,但不会直接碎掉。接下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的陶瓷艺术品,并介绍其出产的年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接着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继续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如提问“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时,教师可以展示考古学家考古现场的图片,激发同学们的课堂思考。此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以给出以下回答:人们的表情一定是惊讶的、高兴的,因为他们发现了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能按照教师的引导产生有针对性的思考,让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4.构建音乐情境,引导产生共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播放合适的音乐,展示合适的图画,通过这种方式创设课堂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小英雄雨来》,本课内容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少年雨来勇斗敌人的故事。这篇课文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本课课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在同学们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告奋勇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讲解。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加强学习印象。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要有一定的创新,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心理,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且在合适的课堂情境的感染下,学生能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孙子建、吐泥沙古丽·玉素甫《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研究》,《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2] 朱国娟《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华夏教师》2020年第8期。
[3] 王建强《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华夏教师》2020年第8期。
[4] 崔娟娟《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11期。
183850078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