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2021-03-21 21:26杨亚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大虫武松课本剧

杨亚丽

摘 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古文和历史故事教学,有时往往很难通过直观的形象去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学生无法体会和感受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魅力,因此教学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而课本剧的编排和演出,学生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具体运用到实际当中,学习能力得以转换和延伸,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编排和表演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都得以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 演绎经典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15

一、忠于课本,演绎经典

教师应注意过滤课本内容,以便找到课本剧编写的切入点,创造学生容易进入课本的环境。学生参与设计表演、构思剧本、编写剧本的任务、拆卸主要内容和角色扮演是教材展示的重要灵感。学习《西门豹治邺》课文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的结构特点,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的剧情,第一幕《西门豹摸清底细》,第二幕《西门豹破除迷信》,第三幕《西门豹开凿水渠》。分小组编集,形成一出戏。学生一旦接到任务,就会积极行动起来分配角色,根据角色调整表达方式,在小组中练习。教师让学生分组表演展示,在教学中展开了学习氛围。表演完,教师让学生互相评价,说出问题,并及时纠正和指导。采取这样的教学形式之后,课堂活动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两种情景来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认知联系,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效果自然显现出来。

要表演课本剧,学生必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梳理清楚课文的故事情节,在读通、读熟、读懂文本的情况下,进行语言文字的涵泳与披文入情的体验。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背诵台词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孩子们在任务驱动下,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对课文内容进行重复性阅读,达到积累规范语言的目的。

以《草船借箭》为例,以下是某学生编写的课本剧片段。

第一场戏: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查看诸葛亮。

诸葛亮(从容淡定):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生气无奈):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诸葛亮(不慌不忙):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

这是忠于课文的“原著党”。课文怎么写,剧本就怎么编,把课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一来一回的对话,并联系上下文,揣摩角色的内心,添上适切的心情或表情。这种改编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对原著有更深的理解,对人物形象有更准确的把握。

二、创编台词,内化语言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同时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勾勒出故事轮廓,保证增设情节的合理性。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巧补白,增强丰富性。基于故事框架,放大矛盾冲突,突出剧本张力,凸显角色情绪,使其更适合舞台表演。

不仅仅是主角,学生也不忘给配角加戏。如《将相和》中某同学基于原文“蔺相如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这一处,为手下人添了台词:大人,如果我偷偷把璧送回国,你拿什么交給秦王?如果秦王得知,你这样欺骗他,那是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啊。配角台词这么一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精神跃然纸上。

对文本进行扩充并进行表演,这样已经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

三、颠覆课本,放飞童心

(一)融入童话思维,创造性演绎历史故事

以《武松打虎》为例,某学生大胆想象,让故事中原本不会说话的大虫、梢棒、青石都开口说了话。

(大虫向武松扑去。武松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梢棒:让你别喝那么多酒了吧,这下肠子悔青了吧。

武松:这大虫,你别说,还真有两下子。

(大虫扑,武松闪。大虫掀。武松又闪)

大虫(愤怒):可恶!看你往哪里躲,我一定要吃了你!

(一扑,一掀,一剪,大虫没了气势)

大虫(喘气):累死我了,让我先喘会。

(武松抡起梢棒,向大虫劈来)

大虫(咆哮,翻身朝武松扑来):连气都不让我喘,真是欺人太甚!

(武松揪住大虫脑袋,大虫无力挣扎)

大虫(求饶):唉哟,疼,疼!救命啊,救命……

(武松对大虫一阵拳打脚踢)

大虫(眼耳口鼻满是血):大侠饶命,我错了!大哥,我错了!

武松(气势汹汹):现在求饶,太晚了。我要为民除害!

(武松捡回梢棒,一直打,直到打得筋疲力尽)

梢棒(一脸无奈):大哥,别打了,已经死了,快别打了,也让我歇歇吧。

(武松坐在青石上休息)

青石(崇拜脸):大侠威武。居然赤手空拳打死了大老虎。今日目睹大侠雄风,我真是三生有幸啊。敢问大侠尊姓大名?你就是我的偶像!请为我签名!

(武松大笔一挥,在青石上写下“武松打虎”四个大字。从此以后,青石就默默地向往来行人诉说着武松今日的英勇,成了武松最忠实的“粉丝”)

(二)融入逆向思维,颠覆性改编经典名著。

1.翻转叙述视角,激活多元解读

例如创编《草船借箭》,就有学生提出在江面大雾,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曹操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放箭。多疑往好了说就是谨慎,这是曹操在乱世中立足的优点。于是学生以曹操为视角,新编了《草船借箭》,令人耳目一新。同理,学生站在胖墩儿的角度,新编了《摔跤》;站在赵氏的角度,新编了《两茎灯草》等。

2.翻转故事结局,发散无限可能

如果廉颇没有负荆请罪;如果司马懿没有闻琴撤兵;如果孔融死活不让梨……这些故事都将如何发展?从习作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扩充和改编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不知不觉地实践着“我手写我心”。剧本在一次次的排练和预演中,被慢慢地打磨着。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怀揣着明确的读者意识和创作目的,体会着习作修改的意义。

四、指导表演,规划实施

课本剧的设计需要学生的集体智慧和个别元素相互结合,教师在指导课本剧编写和制定指导方案时必须考虑到相关的制约因素。第一,小组正在建设之中,学生可以自愿调整、互换组别,以改进小组的协调工作;第二,分工管理劇本中的一系列主题,明确分工角色,综合规划以确保创作活动的成功实施;第三,必须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缺乏编写教材的必要经验和方法,教师必须及时跟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教师在编演中指导学生们,交给学生们设计剧本的任务:学生在小组中,写剧本,准备示范;组长负责角色分配;在构建过程中,注意角色属性分析以及表达式、动作和面部表情的精确设计。任务完成后,学生们积极响应,老师们再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如果意见有分歧,学生们可以达成一致,老师们及时地鼓励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的编写,而在课堂演示阶段,学生们以竞赛形式呈现表演,课堂演示也取得了成功。这个过程是学生们挑战自我的过程。多成员间的学习、角色分配、表演可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竞赛和向学生提供讲座的形式,激励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沧桑驮载着岁月悠然而去;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长廊,数不胜数的名人名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课本剧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新的活动天地,课堂上老师们把教材中的人物娓娓道来,课堂外这里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延续,跨越千年的人和事于此重现。通过一幕幕课本剧,集人生美好情态、精睿智慧于一瞬,满腔热情地赞美自然,讴歌人间豪杰、世间美好。

总之,课本剧表演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锤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演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启迪智慧、陶冶品格。

参考文献:

[1] 刘金玲《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研究》,《家长》2020年第23期。

[2] 张永泰《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的有效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21期。

2030500783286

猜你喜欢
大虫武松课本剧
《景阳冈》缩写
武松打虎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我家里的武松
武松:喝酒好赚钱
武松的醉与不醉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