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千会
摘 要:课本剧是基于课本进行编剧、演剧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活课堂”觀念的提出,已有不少教师把课本剧融入阅读教学,这一举动旨在使学生在编剧和演剧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将从课本剧的内涵,融入古诗教学的必要性,课本剧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让古诗之魅力深深扎入每位学生心中,让学生爱上古诗,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做到学过不忘。
关键词:课本剧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14
一、课本剧的内涵
课本剧,是一种教学策略。无论是戏剧、小说、诗歌还是文言文,凡是符合课本剧选文特征的文本都可以采用课本剧教学的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戏剧类。总的来说,戏剧教学是从文体范畴划分的教学类型,而课本剧教学是从教学策略范畴划分的教学方式,二者不可混淆。因此,诗歌应用课本剧的教学形式是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
二、将课本剧融入古诗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改提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活课堂”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性和思维活跃性,这与以往我们理解的学生形式上的讨论是有很大差别的,这里所说的“活课堂”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共鸣的课堂。小学语文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想要建设古诗教学“活课堂”仅仅依靠以往的教学形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此外,新高考改革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强调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积累,而这一素养的养成不单单是高中阶段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及家长从小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枯燥和乏味的。上学多年,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从小学习的古诗总是遗忘?我想这一问题并不难解答,是我们并没有深刻理解诗歌。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人员把课本剧融入小学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课本剧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是必要的,这一形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更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从新课改和新高考改革的趋势来看,课本剧融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探讨课本剧融入古诗教学必要性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都能够运用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比如《静夜思》《咏鹅》等这些古诗有极强的情境感,学生也易于理解,如果此时融入课本剧教学,则必定是流于形式的,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对古诗进行筛选,对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超出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古诗可以应用课本剧教学形式,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可以接受的古诗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课本剧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新课改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1—2年级的学生能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5—6年级的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综合来看,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小学阶段古诗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但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疏通诗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深刻,难以实现共情,这也就不能很好的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学段目标,这是值得许多教师反思的问题。为此,笔者试图从以下策略利用课本剧教学模式,在古诗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1.课前朗诵,创作剧本
课本剧应用于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是只让学生演课本剧,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剧的演出,则这一方式的运用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因此,课前朗诵诗歌是学生能够深入表演角色和体会情感的关键环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抽象思维水平,创作剧本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在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在前两个学段中剧本的创作者可由教研组合作编写,第三个学段中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编写。在课前朗诵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创作剧本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以《江南》为例,这是小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古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意境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让学生体会本首诗的意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去增加学生情感的高峰体验。但是对于《赠汪伦》这首古诗来说,重在让学生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显然如果我们仅仅在课程结束时告诉学生《赠汪伦》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未免显得过于空洞,所以这时候加入课本剧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来讲,编写《赠汪伦》课本剧显得有些困难,所以我们采用学校教师教研组编剧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比较妥当,但是在创作剧本之前,必须进行一课时的古诗学习,以确保学生有良好的演剧基础和自我认知。
2.合作探究,讨论剧本
想要建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活课堂”,把人物演“活”,仅仅朗读古诗只能停留在初步感知的环节,是无法获得深刻体验的。新课改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学生朗读之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课本剧的形式能够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表达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在社会上与人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创作剧本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全班交流探究剧本的形式,细细揣摩人物语言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和年代。使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传统的古诗教学所不能实现的。仅仅由教师创作剧本,没有学生的参与是无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
合作探究、讨论剧本是贯彻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基本理念的有效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师创作完剧本后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共同商议—确定剧本四个步骤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小组自创—代表发言—投票择优—共同完善的形式去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造能力,显然这一环节对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素养来讲更有价值。
3.演员表演,体会感情
对于小学生来讲,课本剧展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无疑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只有入剧才能更好地共情,学生表演、融入剧本可以实现情感升华,真正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在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仅要确定好导演和演员,而且要安排好学生演出的道具,为学生学习创造优良的条件。但是在表演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低年级的学生记忆力没有那么深刻,所以可以不脱离剧本;高年级学生可以通過老师课下的培训,尝试课上脱离剧本演出,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4.鉴赏总评,实现共情
课本剧随堂表演,打破了日常教学沉闷的课堂“模式”,可以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充满趣味和美感。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鉴赏总评包括演员自评、小组内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能够很好地打破日常教学的沉闷,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演员自评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内评可以建设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小组互评能够帮助自己认识自身不足,促进思想升华;教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反思,深刻体悟诗人感情。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需求,因此在小学艰难理解的古诗教学中融入课本剧的教学形式是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存在的。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上文提到的课前朗诵,创作剧本—合作探究,讨论剧本—演员表演,体会感情—鉴赏总评,实现共情四个环节。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和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一阶段学生的自主性不强,思维发展水平不高,这就需要教师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位,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臧阿香《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策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 陈曙《课本剧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年第23期。
198350078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