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考物理概念复习既需要帮助学生整合概念规律形成体系,也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文章以学生思维发展为导向,创设有针对性的物理情境,高效率地完成了力的概念复习。
关键词:思维发展;中考复习;力;概念;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10-0012-5
1 传统概念复习课的不足
由于处在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初中物理的知识概念很多,且偏向定性的描述,初中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多困难,中考概念复习教学的困难也很大。目前,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对知识概念的教学力度不够。中考物理复习课主要集中在规律的应用与计算、实验探究专题的处理等方面,在知识概念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而且概念复习的策略相对匮乏,很容易回到做题的老路。
第二,概念复习缺乏物理情境的支撑。采用大量做题策略的概念复习课,缺乏情境支撐,不能解决学生在概念理解方面的困难,学生答题时仍然特别容易出错。在物理概念复习课中通常也很难见到实验的身影,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支撑作用在概念复习课中也并没有体现出来[1]。
第三,概念复习课在思维发展层面着墨不够。比如,常见的知识点梳理,只是触及到了记忆的低阶思维层次,而绘制概念图、概念表等,虽然思维层次提升了,但也缺乏质疑、创造等高阶思维。既然概念复习课不能在思维层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在思维层面解决学生面临的概念理解的困难。
第四,概念复习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很低。由于已经完成了初中物理的新课学习,复习阶段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兴趣比新授课下降了很多。此时,学生的概念盲点参差不齐,对概念复习课的期望也不尽相同,教学往往很难做到兼顾性和针对性。
整体上看,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只是被动接收和记忆,这样的概念复习课枯燥乏味,教学难以为继。基于此,有必要以思维发展为导向,以物理情境为支撑,重塑中考物理概念复习教学。
2 思维发展导向下的力的概念复习设计
在布鲁姆认知理论中,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则包含了推理、论证、质疑、创新、评价、迁移等更多细目化的要素[2]。一般认为,识记、理解、应用为低层次的思维,推理、论证、分析、综合、系统化等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而评价、质疑、创新、迁移、建构、创造等则属于最高层次的思维。
传统的概念复习课中,学生的思维主要集中在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低阶思维层面,高阶思维鲜有涉及。各阶层思维的全面发展,需要创设恰当的情境予以支持[3],因此在力的概念复习课中,笔者始终将知识概念的辨析放置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推理、论证、质疑、创造等高阶思维,用以解决学生面临的概念困难。
在力的概念复习中,笔者首先进行的是概念梳理的教学引入。通过处理课前让学生完成的知识概念填空,带领学生迅速熟悉力、重力、弹力的基本概念。然后进行具体情境下的概念辨析。给学生创设4个真实的力的情境,在情境中辨析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产生原因、力与接触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相互作用力、力的三要素等特别容易出错的概念。接下来,在推箱子和地球重力的情境中进一步辨析受力分析、相互作用力、平衡力、重力方向等易错概念。
完成概念辨析之后,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创设情境去验证力的相关知识原理,或者自己通过实验发现现象,再用力的相关知识原理进行解释。在学生完成自主实验活动以后,小组发言交流分享,从而在短时间内让整个班级的学生经历足够多的物理情境,辨析足够多的知识概念。
最后,则是指向中考命题的中考对接环节,让学生在试题情境中练习证伪实验的设计与答题技巧,并创设重力消失的理想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推理分析,迁移建构失重情况下的物理情境,真正将力的概念融会贯通。
整节复习课教学环节中,思维水平呈现逐渐从低到高的层次分布。物理情境也从没有情境,到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到学生自创真实情境,再到实际考试命题情境,最后到非真实的想象情境,难度逐渐增大。整节课的设计如表1所示。
3 教学具体环节
(1)教学引入
通过让学生课前完成填空,然后课上处理的方式,迅速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概念,包括力的产生、力的三要素、力与接触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重力和弹力的相关内容。这一环节主要指向记忆理解的低阶思维,旨在熟悉将要复习的内容,因此并没有给学生创设情境。部分具体的知识填空如表2所示。
(2)创设情境辨析概念
这一环节包括3个具体活动。在活动1 中,通过给学生创设物理情境进一步辨析物理概念,包括3个弹力情境和1个重力情境:桌面对书的支持作用(书静止)、绳子悬挂对小球的提拉作用(球静止)、脚对足球的踢的作用(球飞出)、光盘受到重力作用(盘下落)。概念辨析的具体设计如表3所示。
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使用和辨析概念,在情境中去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产生是否需要接触、力的产生原因等,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调动非常充分,覆盖了学生的认知盲点。在完成辨析表格的填写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充分暴露班级整体的概念漏洞,创造机会让大家相互借鉴各自对概念的辨析和理解,依靠集体的智慧,克服个体的概念辨析不能面面俱到的不足。
将创设情境和思维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始终处于高效率的状态,这样既满足了不同需求的学生的期望,又做到了高效、全面且有针对性。
在活动2中,进一步针对“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和“重力的方向”这两个特别容易出错的概念创设情境进行受力分析。
关于受力分析和相互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設计如图1所示的情境,在推箱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推动,此时人、箱子、地面(地球)之间都有哪些作用力?哪些是相互作用力?哪些是平衡力?如果箱子被推动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误的受力关系,有必要通过受力分析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
在活动3中,分析了关于重力的方向问题,主要是辨析竖直向下、垂直向下和指向地心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中直接选用教室里面的学生为情境,分析他们自己的受力情况,再结合地球的形状并非标准的球体这一事实,帮助学生认识到引力和重力方向不相同(如图2中的A点所示)。最后启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引力和重力的方向一定不同吗?学生在情境图中的不同位置寻找水平方向和竖直向下,最终找到赤道和两极位置处的物体引力和重力方向一致(如图2中的B点和C点所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始终坚持结合思维层次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辨析易错概念,画受力分析图,利用受力分析解决力的关系问题。整个环节学生并没有刻意地记忆概念,而是在概念的不断使用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丰富了概念情境,发展了科学思维,整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3)自主实验活动
在完成概念的深入梳理和辨析之后,让学生结合一些已经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及自己常见的生活物品,创设情境进行实验。在活动1中用力的相关知识原理去解释情境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记录如表4所示),在活动2中针对某一个力的知识原理去创设情境进行验证(数据记录如表5所示),最终都需要阐述与实验现象和原理相关的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情境创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学生从被动的情境接收者,转化为主动的情境创设者,实现了课堂角色的互换。
笔者给学生提供的器材中,主要包括2个乒乓球、2个气球、2个弹簧测力计、1盒钩码、2根弹簧、1个条形磁体、1根铁钉、1根铜丝和1个系有细线的重物,足够学生创设与力的概念相关的真实情境。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尽显无疑。有的学生只能完成活动1,即随机地选择一些器材进行操作,观察到现象后再进行解释,比如拉伸弹簧观察形变、挤压气球发生形变等,这一过程涉及的思维水平较低。而有的学生则能够完成活动2,即针对自己想要验证的知识原理去创设情境,并完成检验,比如为了验证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便使用2个弹簧测力计相互对拉,通过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等来完成验证,这一过程的思维水平明显高了很多。
不论是哪一种思维层次,学生在这一环节都完成了创设情境和原理分析,各自都有收获和进步。教学中设计这样的自主实验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它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够启发学生的情境创设能力,还能够满足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进一步让复习课的教学既全面又有针对性。
(4)中考对接
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北京中考物理命题直接相关,针对证伪实验题和分析阐述题。这两类命题对学生而言难度都很大,对学生的情境创设能力和语言文字阐述交流能力要求都非常高,所以在以思维发展为导向的复习课教学中,有必要带领学生去辨析自己创设的情境的合理性,以及表述语言的逻辑性和规范性。
首先是证伪实验题(活动1),这类命题针对一个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设计实验情境,并根据实验现象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这类命题给学生限定了情境创设的目标,类似于上述自主实验中为了验证某一物理原理自主创设情境的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非常高。笔者课上给学生举例分析。
例题1:用手挤压盛满水的玻璃瓶(图3),发现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升高了,小明认为用手挤压瓶子的时候,由于手温度高会向瓶子和内部的液体传热,液体主要是因为受热膨胀才导致了液面的变化,请设计实验并分析证明小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很容易创设逻辑错误的实验情境。比如“戴手套”“装热水”这些实验方案,完全断绝了手对玻璃瓶和水的热传递,这样即使挤压瓶子发现液面升高,也只能证明挤压形变可以让液面升高,并不能否定题干情境中“主要靠热传递让液面升高”的可能性,所以这一类答案的逻辑都不合适。
此时,应该直接针对题干的要求设计实验情境(即一定要让手握住玻璃瓶,继续给玻璃瓶和水进行热传递),但却得不到题干叙述的实验现象(即不挤压玻璃瓶,发现液面不升高;或者先以较大的力挤压,再以较小的力挤压,发现液面先升高后降低),从而达到证伪的目的。
然后是分析阐述题(活动2),这类命题针对一个真实或者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推理分析并阐述可能的现象结果。笔者课上给学生举例分析。
例题2: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请至少列举出2个案例现象(表6)。
学生在处理这一例题的时候,需要十分清楚与重力相关联的现象,需要认识到其背后的重力作用机制,才能够在“重力消失”的情境下,明确相应的机制已经不再起作用,从而阐述清楚相关联的现象。重力的相关概念认识不清,很容易导致答题出现问题。比如,有学生混淆了重力和质量,认为重力消失以后,物体的质量也变为零;再比如,有学生没有明白重力和支持力的平衡关系,认为重力消失时我们会因为支持力的作用立即离开地面向上飞去。
可见,在概念复习教学中,很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结合中考命题,以思维发展为导向,对学生创设情境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内在素养,又兼顾了中考的要求,一举两得。
4 结束语
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中考物理的知识概念复习课,不能只是完成知识概念的梳理,更应该在科学思维层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借助物理实验和生活情景创设真实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使用知识原理去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期望要求,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此外,中考复习课的教学中不能够一味地让学生被动接收物理情境,还应该结合中考的要求和命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创设情境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兼顾物理教学和物理中考,切实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
参考文献:
[1]蒋炜波,王宏.物理实验的设计如何指向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J].物理教学,2019,41(12):10-12+9.
[2]郭玉英,苏明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物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蒋炜波,赵坚.试题情境:实现“四层”“四翼”承载作用的重要载体[J].物理教学,2020,42(10):2-5+36.
(栏目编辑 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