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利坤
(广西民族大学 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随着我国和东南亚国家贸易合作的加强,广西依托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区位优势,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和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广西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东南亚小语种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但由于国内对东南亚小语种人才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要求的门槛不断增高,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加强培养东南亚小语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高校小语种专业教育的工作重心。本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小语种本科毕业生近五年就业为例,分析学生的就业状况、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广西民族大学是广西较早开设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之一,1964年就开设越南语专业,2015年成立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至目前,由单一的越南语到逐年开设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等7个东盟国家语种专业,实行“3+1”形式办学。凭借特色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教育资源,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已成为首批教育部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培养东南亚小语种人才重要基地、广西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等。
在生源方面,相比区内其他院校,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生源质量优势比较明显。虽然广西区内有不少高校和中专院校开设有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均为一本线上招生,生源质量好,起点高,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所以,相对于其他院校的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小语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都比较高,毕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高位。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本科毕业生近5年的就业统计见表1。由表1可看出,2016-2019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6.77%、97.50%、99.42%、98.87%,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学生出国出境就业人数比前几年相对减少,就业率略有下降为94.38%,但与学校其他专业就业率相比,排序仍靠前位。从各语种就业率来看,柬埔寨语、老挝语比其他语种就业率相对较高,其次为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泰语。居高的就业率,可见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毕业生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程度,也说明了目前整个就业市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就业空间仍可大有提升。
表1 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6-2020届本科毕业就业情况统计
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就业人数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其次为出国出境,升学、政府机关、三资企业、国企等。其中,进政府机关和进私企人数前后对比变化较大。2016年进政府机关的有11.61%,之后各年渐次减少,到2020年仅为1.69%,而进私企的则相反,2016年为18.71%,以后各年都在增加,后三年均在50%以上。就业单位性质的变化,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即大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在变化。包括就业范围不再局限于政府机关等保障性较高的单位,而是主动转向就业空间更大的私营企业、自由职业;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元化。如2020年部分毕业生因全球疫情蔓延而不能出国出境就业的计划无法实现,这部分毕业生并不因此而徘徊观望被动等待,而是灵活调整就业计划,转向国内就业市场,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出国出境就业人数虽少但就业率仍保持高位的主要原因。
虽然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小语种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高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就业成绩已达到最佳,就业过程遇到的问题仍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信息了解不多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对就业信息了解少,是目前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2020届6个语种专业182名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发现,有63.73%表示就业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就业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就业方向模糊、就业定位不够准确。他们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国内就业还是国外就业、是否考研或“考公”都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有34.06%的学生因为就业对口专业岗位少而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各个语种中以老挝语最多,占到老挝语被调查学生人数的84.21%,说明老挝语就业存在的困难最大。
就业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了解得太少。大多数将要毕业的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主要是依赖学校或学院推出的就业信息平台,有少通过往届毕业生的介绍,自己主动去其他平台搜集的较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搜索就业信息。在“你所获得的就业信息渠道”调查选项中,有77.47%学生选择了学校或学院就业信息平台这一项,通过用人单位官网招聘或双选会获得就业信息的仅为22.53%。柬埔寨语学生100%都是通过学校或学院就业信息平台获得就业信息,了解就业信息的被动程度实为罕见。总之,由于就业目标不明确,加之不主动关注就业信息,为后面就业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很多学生也因此错过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2)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反差较大求职期望值高同样成为东南亚小语种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从对2020届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在选择就业单位类型时,依次排序为:国企、中外合资、国家机关、私企,其中选择国企的占到62.09%,选择私企的只有6.59%,两者相差很大。柬埔寨语学生选择国企就业的人数高达90%。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待遇好、保障性高、提升平台大的单位仍是他们的首选。但从2020届初次就业签约单位来看,实际就业能够进入国企的仅有6.18%,而进私企的则有54.49%,期望值与现实反差大直接导致部分毕业生不就业。同样反差大的还有对薪资的要求。在选择期望薪资选项时,选择6000元以下(含6000元)的有31.32%;期望值在6000~9000元(其中以6000元为起点的都要求有“五险一金”或税后薪资)有58.24%,其中柬埔寨语学生选择这个薪资的达100%;期望薪资在10000元以上的,印尼语学生选择人数最多,为50%,只有老挝语学生因为受对口专业岗位数量少的条件限制而选择6000元(含6000元)以下的人数较多(84.21%)。到了真正就业后结果是,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毕业生月平均薪资为6317元(学校发布的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这一结果虽然在学校各学院就业率排名高位,但实际上与学生的期望值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3)毕业生综合能力与复合型人才标准有差距虽然各届毕业生凭借扎实的语言专业功底一直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但随着中国-东盟的合作加深,各用人单位在为小语种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招到的毕业生“既具备东盟国家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又具备语言能力、翻译能力及商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显然,以小语种学生目前仅有的语言专长优势并不能完全达到招聘单位所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从对2020届毕业生专业与能力的调查中,在“掌握听、说、读、写、译语言专业技能”自评一项中,92.86%学生自评为良好,还有4.6%学生自评为优秀,仅有2.54%学生自评为中等;而在“对语言对象国文化(国情、民俗文化、交际礼仪、法律与经贸等)的了解程度”选项,94.18%选择“一般了解”,只有5.82%学生选择“比较了解”;在“创新与实践能力”自评项,选择“优良”和“一般”各占半数。可见,学生除了在语言专业方面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扎实且优势比较突出外,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了解和实践能力并不乐观。从招聘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真正掌握财务、旅游、贸易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并不多”[2]。这些表明,毕业生综合能力与人才市场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4)多重选择影响就业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考研、公务员考试和用人单位提前签约的多重选择。(1)目前广西举办高校毕业的双选会主要在最后一个学期前,也就是寒假期间,即将毕业的学生要在此时选定就业单位确实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招聘单位急于用人,都希望毕业离开学校前就能签约,并且有违约赔偿条款的约束,不少学生会因此面推迟签约。甚至有部分用人单位从投递简历、面试到最终确定,时间不超过2天,但学生则希望能有一定时间慎重考虑并同时考虑多个单位而不想过快签约。(2)有部分招聘单位为了让学生签约后不再解约把违约金定得很高,幅度在1万~2万元,所以也有部分学生考虑到一旦签了可能因考研成功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成功而违约,则要赔付违约金,干脆放弃双选会选择、签约的机会。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其他原因对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如有些计划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因为不明确全国统计和省内考试而错过了国家国家公务员考试,只能等待省内国家公务员考试。“省考”一般在每年的2月或3月,时间上比秋季招生要晚得多,所以对于很多想“考公”的同学来说秋季就业积极性并不高。而考研的学生,则因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应对考研的准备上,故考研之前对秋季招聘宣讲会也不感兴趣,因此错过不少就业机会。等到知道考研分数未达线的同学想重新找工作时,不仅机会少且也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了。
小语种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不足主要有3个方面。
(1)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表现为对新生入学的专业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规划与统筹不够合理。因为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课堂得到引导,而是应该贯穿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期间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新生入学后的专业引领是非常关键的一课,不仅要引领学生熟悉专业、树立学习目标,还应该引领学生对未来的努力方向,但学院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比如学院每年新生开学,在给各专业学生做专业引领时,多侧重于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单位和就业率,并没有能够把就业需求联系到一起,忽略了引领学生关注企业来招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所以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仅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目标,而且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和社会锻炼所形成的技能和知识在找工作时适用性也比较小。
(2)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未能渗入学生思想当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此时学生正处于迷茫阶段,“就业”概念对于他们尚为遥远,故对这种通识必修课的态度是“能水则水”,学生无法摆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心态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授课教师并非专业从事就业指导或职业规划的学者或专家,授课方式和内容相对固定死板,不具灵活性和专业性。(3)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安排不够科学。这些年,学院就业指导课一般都安排在大四期间。因为由于小语种实行 “3+1”形式办学,第一、二学年学生以修专业科目为主,此时开就业指导课为时尚早,效果不佳。但第三学年在国外学习,又错过了开就业指导课的最佳时机,到第四学年才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时学生已临近毕业,往往是就业指导课的知识还未完全得到消化,各种单位招聘信息、双选会、宣讲会等就已紧锣密鼓接踵而来,此时去参加招聘的毕业生只能临阵磨枪,加之缺乏求职经验或对求职过程涉及到的违约金、政策、劳动保护三方签约等了解不足而乱了方寸,所以导致签约失败或签约的单位未能达到自己之前的期望而影响了就业。
东南亚小语种毕业生求职期望值之所以如此虚高,除了受市场经济与不良社会思潮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是来自学生心底里的专业优越感。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培养的语言类型也较为齐全。学院实行小班教学,人数少,而社会的需求量大,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作为东南亚小语种的国家基地,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小语种的毕业生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为找工作而奔波时,来自政府机关、海关、部队、各大企业等部门招聘人员却早就到学校预定了小语种的毕业生。”[3]加之学校发布的各年就业质量报告中,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居于全校各专业前列,如此诱人的薪资,是其他专业毕业生可望却不可企及的奢求。正是在这样的前人标准、专业优势、高薪资和社会效应的多重作用下,不少学生因此而产生小语种专业工作不愁找的盲目乐观思想,沾沾自喜过高估量自己实力,以为以专业知名度和供给量小的优势,能找到的岗位从平台、机会、待遇、发展等各层面来说都应该是在社会前列,所以面临毕业找工作时根本无法摆正就业心态,甚至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就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薪资上狮口大开。此外,还有些学生在目标单位开的薪资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就消极怠慢。以越南语专业为例,本来各企事业单位对越南语专业毕业生需求是十分巨大的,而越南语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因预期的薪资达不到自己要求,就找各种理由拒绝接受即将到手的机会,如不参加宣讲会或参加宣讲会时着装随意、笔试面试准备不积极等,给招聘单位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自我提升能力意识不强,也是东南亚小语种学生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存在偏差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1)缺乏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意识。当今企业要求的“三高”人才中,管理技能是其中之一,但东南亚小语种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相对较差。如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职业目标等进行很好的规划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都是缺乏学习管理能力造成的后果。(2)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大部分毕业生以为掌握了语言专业知识,就可以拥有了就业的资本,所以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高,尤其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如国情、民俗文化、交际礼仪、法律、经贸等知识没有主动地去深入学习、加深了解,仅仅依赖课堂学到的有限知识,导致掌握到的文化知识不仅少而且比较肤浅。(3)提升实践技能意识差。如前文提到的不会搜索就业信息,或获取就业信息主要依赖学校或学院信息平台等,这些都与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有关,也说明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意识偏差,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差距巨大。
学生综合能力不强,也与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有一定的关联。东南亚小语种学生的学科专业是学习语言,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语种)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语言专业技能,掌握对象国语言文化及其他国情相关知识,并具备初步研究能力,能从事外交、商贸、文教、科研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3个方块:(1)基础语言类,包括基础语、口语、视听说、阅读、写作等;(2)翻译类,包括口译、笔译、同声传译等;(3)文化类,包括历史文化、X国概况、国情民俗、礼仪、文学、报刊选读、旅游、法律、对外关系等。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各语种的教学计划、师资配备等须以(1)(2)方块为核心,而(3)方块的文化类课程,各语种开设的计划则没有统一要求,大多数是根据师资情况来定。以H学院2017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见表2)。
表2 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部分课程(历史文化类等)
在培养方案中,除了“东南亚历史文化”和“X语报刊选读”为各语种统一开设外,其他课程各语种开设参差不齐。如介绍X国概况方面,只有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开设,越语、印尼语和马来语则没有;涉及法律课程的也仅有泰语和缅甸语开设;而国情民俗、礼仪方面,除柬埔寨开设“柬埔寨国情”、印尼开设“印尼交际礼仪”外,其他语种都没有开设。显然,各语种文化类课程开设的不统一,也直接导致了各语种学生掌握的对象国文化类知识量的不均衡。此外,一些课程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存在很大差距。如旅游、经贸等课程,学习的内容只是有关旅游、经贸常用的日常用语和专业用语,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旅游、经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出发点还是以掌握语言为主,实际上学生对文化类的知识掌握还远远不够,因而也就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系统性和适时性是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卓有成效的关键。对小语种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做到系统性和适时性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1)做好新生引导工作。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要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学业规划,给学生分析专业发展趋势、小语种人才需求现状与要求、招聘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等,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活动和社会锻炼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和正确的择业观。(2)科学安排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由于目前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小语种的培养模式有所调整,把3+1模式调整为2+0.5+1.5模式,即由之前的大三出国一年调整为半年,所以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授课。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三学生在国内学习的半年时间段,授课的内容主要以引导学生如何搜索和收集就业信息、了解招聘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及求职技巧等为主;第二阶段安排在大四第一或第二学期,授课内容侧重于求职注意事项,包括对政策、劳动保护、违约金、三方签约等的了解。一方面能让学生提前关注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在毕业求职时能对政策、劳动保护法及违约金等方面信息及时掌握,以尽量避免在签约时的被动局面。(3)建立校友联络信息平台,加强学生与校友间沟通联系,发挥校友的引导作用。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他们不仅与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求职经验、工作经验等,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院与企业搭建就业沟通平台。如一些校友的工作能力得到企业或单位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后,别的企业或单位也慕名而来,通过校友引荐来学院招聘毕业生,可以说,校友为毕业生的就业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作用。总之,只有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做全局规划,科学引导,系统推进,才能使毕业生就业时目标清析,定位准确,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提升小语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一专,即语言专业技能,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能力;多能,即各种知识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具备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1)加强听、说、读、写、译语言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2)加深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使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知识齐头并进。因为“一国语言与该国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关系,要学习好某国语言,必须得对该国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风俗习惯都有深刻的理解”[4],了解语言对象国文化有助于对该国语言的掌握。同时,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熟知东盟市场贸易政策、经营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等,既是工作岗位必备的能力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提高实践技能,包括工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利用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每年召开一次的优势,学生可通过参加东盟博览会志愿者平台参与翻译、礼仪、讲解咨询、导游导购等工作进行实践锻炼,“并在工作实践中强化他们的岗位意识、职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外语能力和专业服务技能,使这些东南亚小语种毕业生真正成为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和未来的应用型人才”[5]。此外,还可通过到企业实习、学校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方式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如云南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是以根据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定向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与目前提倡的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设置的最优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优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笔者认为,优化课程设置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1)加大各语种对象国文化类课程开设的比重,延伸课程内容深度。比如,对象国的历史、民俗、礼仪、旅游、商贸、外交、法律等课程在各语种专业中应该加大开设面,让各语种专业学生对语种国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内容上向专业知识拓展。同时适当增加文化类授课课时,使学生能在专业教师高效指导下更快的学到知识。(2)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设施如同声传译实验室、多功能数字化语音实验室和虚拟场景实训室等优势资源,编制出与各语种国的历史、民俗、礼仪、旅游、商贸、外交、法律等有关的视频教材,进行课堂、网络同步教学,以巩固、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3)提高师资力量。突出骨干教师带头作用,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或到国内外访学交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引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聘请国内外企业有经验的人士给学生上课或开讲座,使学生对企业、行业的了解更为直接、具体。(4)发挥校内资源共享优势。如,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目前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税收学、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均实行3+1培养模式,学生可自愿选择语言方向(英语、泰语、越南语)及目的地国,并对所选方向国语言进行强化学习。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可充分利用商学院、管理学院等校内教学单位的师资资源,聘请以上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给学生上课或开讲座,让学生掌握到贸易、旅游、金融、税收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综合技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此外,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加强其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规划指导,也是促进考研率与录取率同向同行,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