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帆
摘 要:清代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道光时期以后,碑学不断完善,碑派书法创作发展蒸蒸日上。何绍基,清代碑派书法的的领军人物,在书法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何绍基在经史、小学、金石、书法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成为清代真正将碑帖结合进行创作的第一人,他在碑派兴盛而帖派衰微的时代里,仍然坚持用自己的聪慧将碑与帖更好地融合、发展。之后,碑学思想不断深入,一统天下,在书法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才华横溢的碑派名家。碑派书法从清代延续到近代乃至当代书法实践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大家将其自身创作的书法向何绍基书法独特的风格靠拢,模仿与继承何绍基的创作风格。文章结合近几年国展中仿何绍基书法创作风格的楷书、行草书、篆隶书,探索何绍基书法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影响,包括形式上的创新、笔法上的改进以及书法创作过程中情感的赋予等,促进当代书法在继承、模仿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何绍基;碑派书法;国展;当代书法
一、何绍基与碑派书法的发展
(一)碑派书法的发展
在碑学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何绍基、杨沂孙、杨岘、张裕钊、赵之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碑派书法大家。从积极方面来看,碑学的发展开辟了碑派的新路径;从消极方面来看,它使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等人的书法影响力相对较弱。这些碑派书法大家的实践探索遍及篆、隶、楷、行各个领域,促进清代书法进入一个崭新而繁荣的发展阶段。何绍基在清代书法蓬勃发展的阶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在尊碑抑帖的时代,取法北碑,用坚韧的毅力和过人的自信心将自己的书风融入各种书体领域,书法创作在书坛大放异彩,对晚清书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何绍基的学习生涯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至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他生活在清代的中晚期,是碑学道路上的集大成者,碑帖融合的实践者。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善长诗文书画。他在八岁的时候随父亲移居北京,由其父亲亲自教写书法,在书法中得到乐趣,意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更加乐于学习书法知识。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善颜体、柳体,所以何绍基学书最开始是从颜体入手。何绍基本人也非常喜欢颜体,颇为用功,反复临摹。后来,何绍基学北碑也主张引篆隶意趣于楷书。
道光年间,何绍基在山东济南任职时买到一本北魏《张黑女墓志》,把它作为自己的宝贝,十分珍惜,于是潜心临习,反复临摹。他在临写时心中存篆、隶之想,既已下笔,时时刻刻以腕下有篆、隶笔意为限,从字帖中汲取了许多精华,发现整个字形方圆结合,楷隶融合,还带有篆书和楷书,何绍基坚持不懈取其奥妙,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因此他极其嗜爱此本字帖。他欣赏这本字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达到碑帖融合,用篆、隶的笔法去写楷书,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流逝,何绍基的学术经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咸丰五年,何绍基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篆、隶两种书体,专心研究。何绍基经过《说文解字》和金石碑版的探究,在隶书方面中的实践更具系统性。他选取汉隶中《张迁碑》《衡方碑》及《石门颂》等名品,反复临摹,取其精华,为清代碑派书家取法汉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何绍基书法风格特点
何绍基一生创作甚多,是全能型的书家。下面主要从篆、隶、行书等书体简单介绍其风格特点:
何绍基临摹的篆隶书上溯周、秦、两汉,对各种字帖进行精深的理解,对《张迁碑》《衡方碑》《礼器碑》等下功夫临摹。他的隶书独具特色,用墨浓淡适宜,古拙沉厚,在清代的隶书家中独树一帜。何绍基在隶书方面的实践具有深度性和系统性,用笔上把握凝重沉实的字形,运笔过程中加入顿挫的基本技法,结体受到颜体宽博雄厚的影响,并且还体现出了碑学对其的影响。何绍基的隶书更加注重韵味,加入了楷书的结字特点,整体看上去宽博疏朗,充分体现了他在书法上融会贯通的本领,为汉隶开辟了一条道路。
何绍基对篆书也有很深的嗜好,年轻时对篆书也曾下功夫,在书写篆书的过程中用金文的笔意书写小篆,晚期时则把行草笔法加入到篆书中,线条节奏感强,增加了粗细、转折等特点,用笔改掉了篆书中原有的书风面貌——中锋行笔的特点,结体上整体布局方圆结合,笔意连带,有飘逸之趣。
何绍基的五种书体中,行书的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称道。他初学行书是从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入手的,反复临摹,他在四十岁后写得极其神似。后来,他对北碑书法风格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与运用后,便把风格技巧的体会还有楷书方面的用笔特点引入行书中。整体看,篆分遗意,用墨浓、涩,结字开合互用自然,线条舒展,撇、捺富有浓厚的隶书笔意。何绍基书写行书时采用一种“回腕高悬”的执笔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人影响深远。
《行书论话语轴》是碑帖结合最直观、最典型的一幅作品,既有碑中沉实厚重的韵味,又有帖中清新的感觉,字体自然疏放,节奏多变,笔意连带随意,大小多变,单个字看起来如此饱满,仍然是以颜体为根基的,并且单个字与单个字之间的距离有远有近,各得其宜。
三、何绍基书法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影响
(一)第十一届国展基本情况
国展从1980年第一届开始举办至今,各种风格类型层出不穷,文章以2015年第十一届国展为例对何绍基书法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的影响进行论述。第十一届国展一共收到42572件作品,入展作品681件,篆刻60件,刻字13件,书法作品一共608件,其中楷书110件,篆书46件,隶书73件,行草书362件。十一届国展获奖、入展情况如表1所示。
下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进行分析:
吴国雄,男,1972年生于福建,主要以隶书为创作方向。在国展中,吴国雄展示的作品是选自康有为的《论书绝句》。整体看,其作品带有《张迁碑》的笔意,还有《石门颂》字形的扩张。他的書法受何绍基的影响体现在用笔方面,融入篆书笔意,各个字都有其变化,还夹带了笔意连带,富有节奏,把行书的写法加到隶书中。
陈希军,男,1972年生于山东。据调查,他酷爱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反复临习,结合自己的想法,多次获得国展的嘉奖。从他作品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其取法何绍基的行草书,在用笔上有飘逸之趣,线条节奏感强,但是陈希军略改何绍基沉稳的特点,书法仍具骨感。杨勇老师曾经评价他的作品:“对何绍基的特点做了‘减肥,用笔骨感,别有意趣。”整体字形趋于宽阔之势,有的字形变何绍基的纵势为扁平势,给人一种轻松的节奏感,使人眼前一亮。
第十一届国展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呈现出来,其取法风格各不相同,较以前明清时期的书法风格,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尤其是取法清代何绍基书风的作品较多,反映了在国展中评委也在慢慢更加青睐何绍基碑帖融合的书风。
(二)当代书法发展的问题
随着书法展览所带来的“展厅效应”观念的深入人心,入展、获奖等功利因素的介入,以及书法审美标准与评价的误差,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出现,引起大众的反响。从上述介绍的第十一届国展中可以看出以下方面:
第一,“展厅效应”使现在国展中的作品都以形式为中心,简化书法创作,不过这也是一种创新,但创新要适当取舍,尽量做到追本溯源,像何绍基一样在书写感情。
第二,创新中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古人进行书法创作的精髓,有的人为了展示一时的喜悦,把原有字形的特点抹去,使线条支离破碎。而从何绍基的书法来看,既有颜体的宽阔疏朗,又有节奏的变化,不是盲目追求创新,而是追求“篆分遗意”的笔法。
第三,书法不是书写在纸上的一种形式,它更需要的是书法家将自己内心最诚挚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想临摹好何绍基的书法,求得笔法精髓和形似,需要在学习其笔法技巧的基础上领悟其对书法创作融入的情感。
四、结语
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何绍基在“尊碑抑帖”的清代,保持自己的理智,把碑学与帖学的精华融合在一起运用到书法中,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学会将其巧妙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深入探索学书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杨守敬.杨守敬评碑评帖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何书置.何绍基书论选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5]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70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4.
[6]冯昕.从国展看何绍基书风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8.
作者單位: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