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与研究

2021-03-19 12:51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神经功能康复

急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或中风,主要是指一组发病急的脑血管循环障碍疾病,包括血管堵塞和血管破裂。常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种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较急、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偏瘫等,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很容易产生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该病的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对于患者康复有一定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有利于患者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的康复,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期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具有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减少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点[1-2]。本文是对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与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心血管内科随机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8 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均经过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排除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 例,对照组患者男21 例,女18 例,年龄41~78 岁,平均年龄(49.50±6.50)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9 例、脑梗死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 例。观察组患者男19 例,女20 例,年龄40~77 岁,平均年龄(48.50±6.00)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7 例、脑梗死15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实施科学的治疗方法,对于脑出血患者,应该对患者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患者血压及改善脑细胞的代谢情况等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应该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与脑细胞的代谢情况等。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使用甘露醇等控制患者的颅内压,防止再出血或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3]。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进行早期介入治疗患者的基础条件:患者的发病时间应在24~48 h 之间,且患者意识清醒、患者处于平稳状态。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具体措施:第一,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关节痉挛、肢体变形等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前三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较合适的各关节与肢体的活动。第二,为了帮助患者尽快起床,在治疗的4~8 d 内帮助患者每日进行翻身训练,若患者身体允许,可以在床边进行早期坐位训练。第三,在治疗的9~15 d 内,对患者进行坐位的平衡训练与站立及坐下的训练指导。第四,在治疗的16 d后,为了维持患者的站立姿势对患者进行站立指导。第五,为了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活动,监督患者每日进行一次30 min的平地步行或上下楼梯的步行训练。为了更好的康复,可以采用中频电流治疗方法进行辅助,按要求操作,每次15~20 min,每日两次[4-5]。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满分为45 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 分,中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 分,轻型神经功能缺损0~15 分,分数越低表明神经恢复情况越好[6]。根据CSS 评分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CSS 评分下降>89%;显效:CSS 评分下降46%~89%(包含临界值);有效:CSS 评分下降18%~45%(包含临界值);无效:CSS 评分下降<18%,临床疗效是痊愈、显效、有效三者之和[7]。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量表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检测治疗前后数据,其中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表示,并进行t检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表示为(n,%),作χ2检验,两组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例(%)]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一种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一组发病急的脑血管循环障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呛咳、偏瘫、失语等,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常见种类有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患者带来了经济与心理双重负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容易产生发热、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8-10]。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一直不是十分理想,治疗后患者的恢复能力较差,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及心灵创伤。目前,已经有多种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进行试验研究,但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效果更显著,且得到广泛的认可,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11-13]。此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大脑功能与身体功能进行不断的康复训练,一定程度的减轻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思考与动手能力。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所以,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负担,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活动,为未来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神经功能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