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娟 叶霞 易文浩
研究型医院是指以临床诊疗为基本任务,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突出优势,以医学创新成果临床转化应用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承担基础研究发现、前沿技术转化、临床应用评价的核心力量。2015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赋予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成果转化自主权,极大激发了研究型医院临床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解决了“愿意转”“有权转”的问题,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转”的难题。现阶段支撑研究型医院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问题突出,如何为临床科研人员搭建成果转化的支撑服务体系,有效推动成果转化工作,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务人员成果转化与医学创新创业的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查,提出为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提供专业技术转移服务,以设立“概念验证中心”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建设“医工交叉转化平台”促进前沿技术临床应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加速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为研究型医院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1-4]。
本次调研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工作实践经验,设计调查问卷,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务人员发放,并结合部分专家访谈,对医务人员成果转化政策认知、成果转化项目情况、成果转化服务需求等做了深入调研[5-7]。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星这种电子问卷的方式获取,共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 份,回收率为80.7%。同时与20 名科研与转化业绩较好的临床研究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此次问卷调研人员中,中高级职称占89%,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药工程等不同专业背景。具体参与调研人员情况表1。
从调研结果来看,仍然有42%(51/121)的专家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成果转化政策完全不了解。其他的专家也只是大概的了解成果转化政策,并不了解具体操作方法。正因为无法吃透政策,大部分人对于成果转化是想做而不敢做。因此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进行政策研究,制定院内可落地的规章制度、实施方案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除了定期进行政策宣讲、开展政策辅导咨询外,还可以定期将转化成功的案例进行总结分享,在院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氛围。
此次调研群体以临床医生为主,他们最了解临床使用需求,很多课题方向都是从解决临床实际需求出发的。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以论文考核为主的职称晋升体系,仍然存在研究立项与临床需求脱节的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图1),科技成果处于创业想法阶段(34%)和专利申请/授权阶段(48%)的占比最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或原理样机成型阶段占比27%,仅有少部分成果进入到临床研究阶段(18%),仅有8%的成果进入了上市产品阶段。这是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与研究型医院成果的普遍情况,这与高校普遍缺乏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有关。
从此次调研来看,医生的很多创新想法和研究项目都在医疗器械这个领域里,医疗器械类成果占比83%(84/106);化药、中药类和生物药类44.3%(47/106);其他成果类别,主要是检测技术、康复技术、化妆品、保健护肤等,共占比14%(15/106)。
从此次调研数据来看(图2),在阻碍成果转化因素方面,临床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缺乏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占58%)、缺乏成果转化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占47%)、缺乏医工技术平台支撑(占43%)、缺乏成果中试环节的资金支持(占39%)是阻碍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93%(113/121)的专家表示愿意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并支付一定费用,服务需求非常强烈;在需求服务类型方面(图3),项目价值评估、规划转化路径、寻找买方企业、创业孵化支持等服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主要需求,占比均超过或接近半数;此外,专家也对协助商务谈判、投融资服务等成果转化中后期服务有一定需求。
“有政策不知如何落地,有创新不知如何转化”是临床科研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研究型医院的临床专家是医学创新的主体,但不该成为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专利价值评估、商务谈判、孵化合作及利益分配等,都涉及大量经济和法律事务,而科研人员不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因此亟需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服务。
目前高校科研机构有多种形式探索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建设,有的是在机构内组建技术转移机构,有的是委托市场化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转移服务。从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先进经验来看,研究型医院应当依托自身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的技术转移机构。研究型医院建立自己的技术转移团队,这不仅能够解决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中最大的障碍—信任问题,同时作为医院的支撑团队,更熟悉机构各学科优势和发展规划,以及内部的成果转化政策和流程,能更精准的进行产学研对接。2012 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体制机制,牵头与政府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率先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中心的研究型医院。中心突破体制内人员编制的限制,建立了40 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团队,以“事业化使命、市场化运营”为宗旨,为医院临床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
表1 调研人员情况[例(%)]
图1 成果所处阶段分布
图2 成果转化阻碍因素
图3 成果转化服务需求类型
目前研究型医院的创新成果大多是停留在专利甚至专利前的概念阶段,技术成熟度较低,与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因此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撑创新的持续,这也就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著名的“死亡之谷”。“概念验证中心”是一种在欧美大学运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弥补了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产业化成果之间空白的一种有益尝试。研究型医院可以参考欧美概念验证中心的模式,通过组建包括临床科研人员、企业专家、投融资专家的“医-研-企”专家网络,协同分析科研成果的技术路径、商业化方向、市场可行性等关键问题,为成果商业化的评估和咨询提供关键而准确的信息和意见。同时通过医院内部科研资金与政府科技计划资金的合作联动,提供成果转化“死亡之谷”阶段的种子资金支持[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9 年4 月启动设立带有概念验证性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9],医院每年提供2 000 万的经费,通过“医研企”专家的共同评审,资助一批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早期项目,每个项目资助50~ 200 万帮助项目完成概念验证,并且由技术转移团队为立项项目提供概念验证阶段的个性化服务。目前该基金资助项目已有多个实现成功转化。
未来医学科学必将伴随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向前发展,尤其在医疗器械的制造方面,工程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将不断促进医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医工交叉平台尚未成熟,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的对接临床需求,普遍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企业研发与临床需求脱节的现象。
目前国内大型研究型医院一般为高校的附属医院,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建立面向“生物医学材料”“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医学3D 打印”“智能穿戴设备”等前沿领域,搭建一个由技术转移服务团队全程参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医研企协同”医工交叉转化平台,以临床需求推动研发,以研发成果加速应用,为重大临床需求的解决提供工程化解决方案。
研究型医院应立足医院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需求为导向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研究型医院应积极探索建立多种模式的协同创新组织,以医院为主体构建产业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司化运作的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医研企合作从松散协同到深度融合[10]。同时研究型医院可以充分依托技术转移团队,深度参与专业孵化器与产业园区的运作,针对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和科学家创业的现实特点,与孵化器和园区建立互补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专家创业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11-12]。目前华西医院的技术转移团队,正着手与政府合作共建医药专业孵化器。该孵化器以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充分整合生物医药创业导师资源、创业团队的高端人才资源、相应细分领域产业资源,为临床科研人员创业提供创业合伙团队匹配、工商税务注册、股权方案设计、投融资规划等一系列的创业孵化服务,同时帮助推进动物实验、人体试验、申报上市许可证,进入生产等步骤,帮助科学家创业类的初创企业解决医学科技成果从工程化到产品化,再到商品化阶段的问题。
研究型医院作为“医教研”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理应成为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国内双创政策大背景下,中国研究型医院的成果转化模式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选择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的转化案例将会越来越多。针对于临床医生创新创业的特点,构建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将有利于产学研各主体协同合作,加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更好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