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敬梓 林垚翔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lzing enteritis,AHNE)是急腹症中的少见病,在浙江地区更是少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或漏诊。而该疾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常后果严重。通过此病例的诊治过程复习,以加深临床医生对AHNE的认识,并对该病的外科处置提出讨论。
患者,男性,81 岁,2015 年5 月14 日早晨进食变质食物后出现脐周阵发性钝痛,伴腹泻2 次,为黄色糊便,当日下午出现发热畏寒,故收住本院。入院查体:体温37.6 ℃,脉搏130 次/min,呼吸21 次/min,血压139/63 mmHg。腹肌软,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入院诊断:腹痛待查:急性胃肠炎考虑。入院后5 月15 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6.65×109/L,中性粒细胞比 86%,立位腹部平片示中上腹多个小液气平。胸部CT 示双肺肺气肿,附见腹腔游离气体。考虑消化道穿孔予急诊腹腔镜探查,见腹腔白色浑浊渗液,胃肠浆膜面脓苔附着,距屈氏韧带30 cm、50 cm各可见0.5 cm 穿孔,肠管充血水肿,但无失活表现,行小肠区段切除+吻合术。术后病理示空肠平滑肌组织伴急性化脓性炎及坏死。术后予拉氧头孢抗感染,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1 周病情尚稳定,复查白细胞在正常范围,于5 月21 号晨起出现呕黑褐色液4 次,量约1500 ml,伴黑色糊便2 次,量约1000 g,伴明显腥臭味,伴脐周腹痛,腹部查体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同时查白细胞13.54×109/L,中性粒细胞比93.4%,血红蛋白81 g/L,予积极补液输血,抗休克治疗,抗生素改用泰能1 g,1 次/8 h,5 月23 日至30 日呕血情况消失,每日解柏油样便400 g 左右,但出现反复高热,最高至40 ℃,白细胞(9.19~11.18)×109/L,血培养为鲍曼氏不动杆菌。经多学科诊疗(MDT),5 月30 日改用万古霉素+舒普深抗感染。5 月31 日开始,发热好转,大便转为红褐色粘液便和鲜红色血便交替,予输红细胞悬液纠正失血性贫血,做好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至6 月12 日大便转为黄色糊便。期间无发热,术后腹部体征一直无明显压痛和反跳痛。之后好转出院。病例图见图1。
AHNE 是一种爆发性的急腹症。目前公认AHNE 的发病机制是C 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一种革兰氏厌氧阳性杆菌[1]。C 型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β 毒素,诱导细胞凋亡和溶解[2]。β 毒素在细胞膜上形成的孔允许Ca2+、Na+和Cl-进入细胞,K+流出,导致细胞肿胀和坏死,进而引发肠坏死[3]。表现为小肠广泛性出血、坏死的病理特征,偶可累及结肠。以腹痛、腹泻、呕吐便血、腹胀、发热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毒血症、失血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临床表现上分为5 型:(1)胃肠炎型;(2)肠出血型;(3)肠梗阻型;(4)腹膜炎型;(5)中毒性休克型。在病程中可表现为以某一型为主要表现,其他型交替或重叠出现[1]。
图1 病例图
临床表现与诊断:AHNE 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不洁食物史的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腹痛、腹泻、便血,并伴有低血压休克或肠梗阻,应高度怀疑AHNE。在腹部X 线片上,可见扩张的小肠袢,有多个气液平和肠胀气。典型的腹部CT 扫描表现包括小肠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和水肿以及肠袢扩张伴或不伴弥漫性腹膜炎。病理检查显示广泛的黏膜节段性坏死、黏膜下层坏死、肠壁出血坏死伴积气[4-5]。
老年患者的出血坏死性肠炎相对发病率更低,且因为老年机体特点,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6]:(1)腹痛常轻微,不典型;(2)病情变化急剧,且常伴有并发症;(3)修复能力差。
治疗与手术时机: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及时的手术干预相结合。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早期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肠外营养和生长抑素,抑制黏膜分泌物,减少消化道出血。早期联合应用经验广谱抗生素治疗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类抗生素是必要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对应激的全身反应。对于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可静脉注射短期大剂量强的松龙,达到有效治疗效果[6]。手术治疗应该根据病情变化,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绝对手术指征包括:(1)肠道穿孔;(2)严重肠坏死伴腹腔脓性或血性积液;(3)尽管进行了积极的液体复苏,但仍反复出现大量消化道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4)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加重[7]。
术式选择:(1)肠减压术,适用于无坏死灶肠管扩张者。(2)肠切除加肠吻合术,适用于坏死范围局限的肠管,但需保证肠管断端黏膜正常。(3)肠切除加吻合口近端造口术,适用于坏死广泛的病例。(4)肠切除造口或单造口,适用于术中休克或腹腔感严重者[8]。
本病例有以下特点:患者为高龄患者,发病比较少见,且发病迅猛,发病1 天即出现多发小肠穿孔,经急诊手术治疗,术后1 周才出现典型的果酱样血便、暗红色血水便及鲜血便,伴明显腥臭味,反复的39~41 ℃的高热,与症状不相符的腹部体征(腹软,无压痛)。术后病理示空肠平滑肌急性化脓性炎及坏死。因为对急性坏死性肠炎认识不足,回顾诊治过程复杂,关键有三点:(1)入院后积极手术探查,切除了病变肠段,减少毒素经肠道的大量吸收,避免启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展的过程;(2)做好营养支持,维持好水电解质平衡,积极纠正休克,保持内环境稳定,这点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3)院内多学科会诊(MDT),坏死性肠炎既是一个内科疾病,又是一个外科疾病,MDT 更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对发现问题进行多学科讨论,给予更合理的诊治。患者的术后高热,一开始考虑为严重细菌感染,予加强抗炎治疗后效果欠佳,经多学科讨论后考虑毒素吸收所致,予抗生素降档,加强一般支持治疗,最终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