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思维范式的重建

2021-03-18 12:40张朝昌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思维范式是语文学科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语文的认知理念、理论视野和实践应用在教学上的反映与透射,也是具有一定稳定性、典范性和公认性的语文思维规范和思维模式。基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须重建新的语文思维范式,即重建以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为内核的思维方案、思维标准、思维品性、授受思维、导学思维和对话思维等思维范式,进而优化语文课程思维结构、凝练语文学科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思辨力,有效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

关键词 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 思维范式

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思维理论及理念层面,语文界已作过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当下亟须重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的语文思维范式。

一、“范式”与“语文思维范式”界说

“范式”,作为一种“模型和范例”[1],最早源于美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的理论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之中,是科学领域通常运行的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也是某一特定领域所共同遵循的基本理念、信念、技术和价值等相互构建的整体及其某一构成要素。它是科学研究群体成员所须公认的理论上的世界观、实践中的方法论和认知上的本体论相融合的理念与信念,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而我们今天现代意义上的范式理念完全超越了库恩所赋予的范式本意,被视为“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论模型、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科学共同体的共识等”[2]。“范式”作为一种群体约定俗成的模型、模式及范例,其生命内核和文化本质就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凸显科学研究的思维视界与思维方式,诚然也同样适用于诸多学科研究领域。“语文思维范式”即指基于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认知体系、认识理论、实践应用以及基本信念、理念等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典范性、固有性、公认性、法则性、整体性及运用性的语文思维模型、思维规范和思维模式。语文思维范式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提供范例,它既是一种关于语文认知、解读与评价的方法论、本体论、本质论与规律论的阐释系统,又是构成语文群体研究的基础、范围及概念的理论框架,集语文学科研究的思想、理念、方法、模式创新为一体。

二、语文思维范式重建的维度

“重建”在语文思维范式中则指传统意义上陈旧的语文课程理论和语文教学理念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亟须变革而重新创建新的语文思维范式。

1.语文课程思维范式重建的维度

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语文课程思维范式的重建须建立在其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基础之上,并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特点。尤其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语文课程的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及指导性等为当下人才培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保障,其课程思维方案、思维标准及思维品性的重建,应成为促进优化语文课程思维结构、凝练语文学科思维素养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思辨力的重要基石。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思维范式的重建则势在必行。

(1)重建语文课程思维方案、优化语文课程思维结构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语文课程思维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教育定位,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都须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为基础,不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完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为此,在语文思维课程结构上,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语文课程优秀篇目,增添了新的语文思维课程元素;另一方面重建了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及选修新课程类别;同时“蕴含东西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4],并明确了各类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比如,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根据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其课程,实施全修全考;而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根据高中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需要以及其升学考试的必要来设置课程,进行选修选考;语文选修课程又根据学校实际统筹规划,激励学生自主选修,提升语文修养、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可供招生参考等。此外,还联系实际植根学科特点重建了语文课程思维有效实施的新制度、新方案,避免其“理念的空洞化,方法浮躁化”[5]。如中小学语文新教材的编排,就增添了许多图形化的思维材料,有效开发学生智能并提升其思维力[6],从语文新课程规划、新课程教材、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评价以及新课程资源建设等领域,重建了语文新课程文本理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案,为语文课程思维结构的全面优化奠定基础。

(2)重建语文课程思维标准、凝练语文学科思维素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语文思维训练”[7],可见,叶老在语文课程的研究中极力重视语文课程对语文学科思维素养的培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学科的纲领性教学文件,而语文学科思维素养又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思维标准的重建与语文学科思维素养的凝练,标志着语文学科新课程独特的思维理念、思维范式和育人价值,也反映出该学科课程理应达成的思维品性和关键能力。这正如卫灿金教授在其专著《语文思维培育学》中所倡导的语文课程思维要以“切实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为目的[8],彰显了语文课程思维标准对凝练语文学科思维素养之意义所在。语文课程思维标准紧扣语文学科思维素养的具体内涵对语文课程内容作了科学的精选与重建,明确了其课程内容的思维培养要求,对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考试评价及语文教材编写颇具指导性、理论性和前瞻性。譬如,就教学内容而言,在过去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精选了文本内容,注重语文学科思维发展的核心概念,使语文课程思维内容更加结构化、标准化、系统化、情境化和科学化,促进语文学科思维素养的凝练与丰富。语文课程思维标准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学科特性及新时代思想,积极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涵,极力彰显语文新课标的新成就、新精神和新思维。就学业质量而言,语文课程思维标准明确了该门学科学生须完成的学习任務群以及语文学科思维素养理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如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与此同时,语文新课程思维标准还重建了自身对教材的编写思维、教学的实施思维及考试的评价思维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思维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思维内涵,有效凝练了语文学科思维素养的本质意蕴。

(3)重建语文课程思维品性、培养语文思维的思辨力

在美国许多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ndard)所提出的思维品性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思辨力居于首位。语文课程中区分事实和观点的部分便是凸显课程思维品性,富含语文思辨色彩的基本元素,因为此类课程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及判断能力,做到不盲从而有主见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也可多运用课程内容引发批判性思维问题,鼓励学生树立“足够敬意”的批判意识[9],弘扬批判精神,就能使他们更客观、全面而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提升其思辨力。要“打破程式”化的语文课程思维模式[10],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生设课、因思设文、因能设教,科学实施语文课程思维的多元构建。须重建语文课程思维品性,注重语文课程不同文本间的交叉設置,丰富语文课程的思维图标,并强化语文课程的思维深度、思维广度以及思维的批评性、复杂性等思维品性的整合与渗透。比如,语文文本中不同的语文课程拥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作家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可设置与重建富有思维批判性的语文课程及文本,为学生提供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思考问题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汲取诸家观点,涵养质疑品性,进而培养和提升语文思维的判断力和思辨力等。然而,传统的语文课程思维模式往往因循守旧,以知识灌输作为课程设置的主流,无疑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生成与提高。无可厚非,亟须合理设置具有批判性思维特性的语文课程,重建以思辨力培养为导向的语文课程思维品性,以致实现语文课程思维范式的科学重建。

2.语文教学思维范式的重建

语文教学思维范式是在一定的语文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指导下,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所达成的统一思维认识的总称。它是语文教学活动进程中稳定的思维范式,是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揭示语文教学本质、提升学生思维品性、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综观语文教学思维范式的形成因素及以往禁锢语文教学思维发展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方法论及教学评价观等,务必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语文教学思维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造”[11],重建本土与国际交融的现代新型语文教学授受思维范式、语文教学导学思维范式和语文教学对话思维范式,有效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

(1)语文教学授受思维范式的重建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2]认为教师是用来传授科学道理、教授学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概括强调了教师的社会作用。可见,传统的语文教学授受思维范式,通常就是以教师传授而学生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新课程教材呈现出编排体系的多元化、文本内容的生活化和教学改革的多样化等崭新面貌。至此,亟须在语文教学中重建教、学、考三者相结合的授受思维范式,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体现教与学、教与考、学与考的紧密结合,教学不能授受分离、纸上谈兵而走入误区,应实现“教学合一”而达成教、学、考合

一[1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4]。同时,还应“构建以快乐为主题的教学模式”[15],让学生愉快学习、好学乐学,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显然,这是对教学授受过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学授受思维范式重建的最好诠释。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不能不说是对语文教学授受思维范式的重建。如语文教学中应由仅偏向于语文课程固定知识的传授、理解与接受转变到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体验、品味、生成与建构的思维范式;由只关注语文学科本体教育转变到更加关注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快乐成长的授受思维范式等。就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而言,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质疑问难、以问促读、以问促写、以问促解、以问促赏、以问促评,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提升其语文思维能力,有效重建新型语文教学授受思维范式。

(2)语文教学导学思维范式的重建

《学记》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6]指出了良好的教学不能只偏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思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引导开启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之门,答疑解难,提升其思维能力。显然,传统的灌输式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已不适应当下语文教学的需求,则呈现出一种由传统向现代过度的思维范式。传统的“导”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学习的主动建构”理念下学生主体地位的存在[17],割裂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必然联系,他们无法用自己生活中所凝练的智慧去解读文本知识,致使其教学知识成了“固化的真理”[18]。而现代的“导”则重建以教师作为引导者、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角色的语文教学导学思维范式,学生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和中心,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合作者和探究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启发、点拨、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19],积极涵养学生的人文品性,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应从学生到知识,而非知识到学生,切忌将学生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或被加工的材料。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积极提倡启发诱导式教学,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想象,不要用教师的理解分析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实践,要关注学生独特的语文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阅读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语文课程中精彩而典型的语言信息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获得语文素养和思维建构等。理所当然,语文教学导学思维范式的重建,须紧密结合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做到因材施导、因文施导、因学施导、因考施导、因能施导,注重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思维,升华其语文思维素养。

(3)语文教学对话思维范式的重建

所谓“对话”,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均有不同解读。语言学理论认为对话是人以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会谈与交流;解释学理论认为对话是双方通过理解沟通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而文化学理论则认为“对话是一种交往和互动、沟通和合作的文化,是与民主、平等、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20]。“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21]语文教学对话是一种语文教育的存在方式,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以对话为手段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师本乃至自我间民主、平等、理性而辩证的相互讨论、启发与探究,领会文本内容,开发创新潜能,发展与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新课标理念下体现创造性的对话思维范式。克林伯格(Klingberg.L.)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22]。可见,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语文对话,语文对话是语文思维范式的品性和重建。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失去了对话思维范式的踪影,完全被授受型教学思维范式的烟云所笼罩,教学中缺失师生间平等的主体对话,更没有把生生、生本、师本及自我间的深层次对话落到实处,语文教学中貌似表面热闹,而热闹的背后是肤浅。为此,须重建一种现代式的语文教学对话思维范式,强调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即对话”[23],教师应树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当代语文教学观[24],注重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阅读学、阐释学、解读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学、教育学、心理学、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及阅读对话等相关理论进行教学,让师生、生生及文本间相互充分对话与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其个性化语文阅读思维能力,进而重建语文教学对话思维范式。如教学中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就要善于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开展深层次的体验和对话,即要让学生沉入文本之中,与文本、作者及作品中的人、事、景、物重建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与碰撞的对话思维范式,通过对话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深刻体悟。

语文思维范式彰显了语文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语文思维所秉持的基本框架、结构、模型及范例的共同认知与信念,其重建反映了语文思维共同体对语文课程及其教学的思维意蕴、思维理念和思维活动的整体认识和一致主张。它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交融与整合,也表征了语文思维理论与语文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的完美交织。不言而喻,面对语文思维范式的重建,一方面应立足于語文课程思维的基本原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不同的思维视角重建不同的语文课程思维范式;另一方面还应根据语文教学思维的本质内涵和创新理念,重建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语文教学思维范式,真正实现着力发展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素养之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第4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7.

[2] 陈颖健,张惠群.新思维范式[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4.

[5] 张廷凯,牛瑞雪.回归学科研究——课程改革的深化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7(02):5-15.

[6] 黄智惠.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材理解[J].基础教育课程,2016(01):47-51.

[7]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6.

[8]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82.

[9] 艾柯.书的未来[J].新华文摘,2004(12):119.

[10] 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1.

[11] 爱华德.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12] 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682.

[1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

[1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6.

[15] 郭戈.中西方乐学理念下的教学观[J].中国教育科学,2017(03):187-205.

[16] 陈澔.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02.

[17]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3.

[18]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05):3-7.

[19] 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6.

[20]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03):39.

[21]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93.

[22]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19.

[23]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9.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作者:张朝昌(1970-),男,云南曲靖人,贺州学院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文教学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