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宏?李一凡
摘 要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发现当前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整体较为高效,但也存在区域差异难协调、管理制度不完善、考评制度不完善、外部保障不到位、研修活动不丰富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转变观念,构建“成长共同体”;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创设多样化研修活动,在实践中反思成长;重视“互联网+”,构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完善多级管理,兼顾制度与情感;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明确考评标准。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教师教育 问题 对策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1]。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名师工作室这种集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全国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名师工作室运行中的问题也引起了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为研究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课题组采用文献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构建了3个考评工具。在云南省8个市(州)共选取15个名师工作室(发达地区6个,偏远地区9个)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后整理得到有效问卷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年度考评表15份、成员对名师工作室满意度的调查问卷212份、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考评表211份。调查结果(除满意度外得分以百分制计)显示,工作室考评平均分为92.78,成员对工作室的平均满意度为89%,成员自评平均分为85.10,工作室对成员考评的平均分为85.43。因此,工作室与成员整体成绩较好,成员对工作室基本满意,工作室项目实施整体有效。进一步分析发现,许多工作室在某些指标的得分整体偏低,可见工作室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后续,课题组选取了其中3个典型工作室,访谈主持人、成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更深入地探究工作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提高工作室运行效率。
一、名师工作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差异难协调
调查显示,发达地区的工作室考评总分、成员对工作室的满意度、成员考评得分普遍比偏远地区高。究其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在成立工作室时不仅要考虑主持人的能力基础,还要尽可能惠及各市县的教育,故名师工作室通常分布在全省,并且會对教育发展水平较薄弱的区域给予更多名额支持。这一举措本意是为实现各区域协同发展,但由于薄弱地区工作室在主持人及成员的能力水平、学习交流机会、交通等方面较发达地区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薄弱地区工作室建设总体效益不如预期,与发达地区工作室相比较差距明显。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主持人辐射引领作用,省教育厅通常会要求主持人在所在市(地州)范围内遴选工作室成员。其本意是兼顾市内各县教育发展,但由于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有成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缺勤现象较突出。
2.管理制度不健全
名师工作室受到省—市(地州)—县(区)—校多级管理,省级文件、要求等需要从上到下层层传递,到工作室时很多信息已变形走样。另外,有工作室因研修活动向上级部门请求支持时,曾遇到不同管理层互相扯皮。
工作室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包括目标确定、计划制定、活动开展、日常管理、人员分工以及相应的保障、评价制度等,以使工作室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但当前工作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主持人能力不足,发展目标缺乏长远规划,制度不完整,制度过严或过松,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制度要求过高或过低,制度不能有效激发成员积极性等。
3.考评制度不完善
以考评对象为分类标准,对名师工作室的考评可分为三类:其一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整体的考评;其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主持人的考评;其三是工作室主持人对内部成员的考评。部分省份还会委托高校等第三方机构对工作室进行考评。
就考评标准而言,上述三类考评中都存在考评指标覆盖面广但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有考评指标无评分细则”“有评分细则但合理性低”“二级考评指标不够细致全面”“二级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等,特别地,对师德考评不够重视、科研考评有所弱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就评价主体而言,评价主体过于单一,通常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工作室所在学校的领导,考评结果未免有失客观全面。此外,教育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对工作室考评各有侧重,但对工作室的最终评定等级却未对不同考评结果之间的联系、权重作出说明,其结果令人存疑。
4.外部保障不到位
第一,相关主管部门在财务方面对工作室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按照教育厅的要求提供配套工作经费;工作经费拨到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但存在被学校挪用、占用的现象;过于繁琐、严格的财务报批手续严重影响了主持人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一些学校对成员去参加工作室活动不按要求给以报销影响了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工作室研修缺乏合适的网络平台。当前时代背景下,要求工作室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修交流。但限于信息技术能力、资金、人力等因素,目前工作室的交流展示平台通常只有两类:一类是仅用微信、QQ等工具在工作室内部进行通知、交流;另一类是借助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通知、交流和分享。无论是哪一类,都不能很好地保存资源,难以有效地分享交流,弱化了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
第三,部分学校对工作室支持力度不够。主持人、成员均为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通常都承担了较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其它管理或事务性工作。在参加工作室研修活动后,上述工作并未减少,极大地影响了在工作室的研修效果。
5.研修活动不丰富
部分工作室研修活动形式较单一,主要就是“研课活动”,即主持人从教科书中选一个课题,工作室内部教师进行“上课、听课、评课”。若主持人上课则成员“一边倒式好评”,不敢提意见;若成员上课则其余人兴致不高,评课也多是碍于情面的“某某某各方面都十分优秀”。
此外,课题研究、跨学段、跨学科整合等研修活动缺乏,工作室与所在学校、其他工作室之间交流极少,跨区域、出省交流机会更少,优质培训资源难共享。
二、促进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行的策略
1.转变观念,构建“成长共同体”
有的工作室内部比较松散,人员之间各自为战,甚至有成员把工作室仅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度假旅馆。事实上,名师工作室是在名师引领下,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所构成的共同成长的学习、研究型组织。为此,需要主持人和成员双方都转变观念。
首先需要主持人转变观念。主持人不能再自认为高高在上,把工作室看作是自己为成员单向授业解惑的场所。同时主持人要以身作则,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要充分激发、调动成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实现研修目标。其次,需要成员转变观念。成员要不卑不亢,基于自身特点扬长补短,扎实有效地开展研修。工作室是一个“成长共同体”,既有“名师出高徒”,也有“高徒造名师”,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室皆名师”。
2.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众多工作室建设的弱项,为提高工作室整体科研能力,可适当加强与师范院校、教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聘请师范院校、教科研院所的专家来工作室进行引领、指导,多举办关于文献查阅、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讲座,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工作室发展和成员专业化成长的动力和途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和推动工作室成员熟悉教育研究范式,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在培养周期内,每名成员都要按照教育研究范式开展一个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要求“小”而“实”),并积极申报校、县、市级课题;工作室作为整体要积极申报县、市、省乃至国家级课题。课题研究应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也可结合地域特色展开教学研究。从研究类型上看,应以实践性、实证型研究为主;从研究方法上看,应突出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3.创设多样化研修活动,在实践中反思成长
研修活动的常见形式除“研课活动”外,还有“主题研修”“共读经典”“名家讲坛”“课题研究”等。要创新研修方式,积极进行跨工作室互动、跨学段主题教学研讨活动、跨学科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如STEAM主题教学)等,以促进区域联动,扩大辐射影响,提高社会效益。研修活动要兼顾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而阅读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日常反思、日常教学实践和反思性写作[2]。工作室在研修活動中要不唯书本、不唯名师,敢于实践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反思成长。
4.重视“互联网+”,构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
工作室常使用QQ群、微信群等工具实现内部交流;有的工作室在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工作室,但交流、辐射效果有限。为更好地发挥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可由省级主管部门搭建统一的教育云平台,并实现移动端与PC端实时同步,供各工作室管理使用。这样有利于工作室研修信息的及时发布,有利于研修资源的管理与分享,有利于惠及更多的同行,有利于促进大家在数字化的情境中学习,形成开放多元、交流互动、多方共赢的新型教师教育共同体。
5.完善多级管理,兼顾制度与情感
多级管理要求各级部门各明其责,各司其职。省教育厅制定政策要细致合理,而且最终要落到实处;工作室名额的分配、主持人与成员的遴选要兼顾地域和水平,既要对教育薄弱地区给予适当的名额支持,也要督促、帮助薄弱地区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文件传达既要让各级部门知情,也要适当简化传达程序;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需按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要求及时配套经费,适当简化财务报批程序;学校既要认识到参与工作室活动对当事者的提升作用,更要充分认识到对本校的价值,尽量简化请假程序,减少主持人和成员的一般事务性工作,积极支持主持人、成员参与工作室活动,并将主持人和成员的工作室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范围。
工作室不是独立的行政单位,而是“成长共同体”。建立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可先由主持人拟定管理条例,然后由工作室全体人员共同协商,最后再得出各项管理制度。然而,仅有刚性的制度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工作室的工作氛围和人员的精神状态。多组织成员参加线上线下集体活动,将工作室打造成温暖的“成长共同体”,注重主持人、成员对工作室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为工作室的建设注入新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管理与情感建设二者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它们不是此消彼长,也不能相互替代。
6.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明确考评标准
考核评价是了解名师工作室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考评中应注意兼顾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建议成立专门针对整个工作室的考评小组。无论是上级对整个工作室的考评还是主持人对成员的考评,师德师风的考评都应摆在首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注重对教学实践、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引领示范、社会服务、传承创新等六个方面的考评。考核标准要明晰可行,并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为激励主持人和成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可适当提高科研考评权重。成果认定不能仅限于课题和论文,也包括书籍、反思与总结、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视频、讲座视频、研究报告等。
总之,名师工作室是提升当地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工作室主持人、成员共同重视工作室的发展,正视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才能促进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 黄碧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32):9-10.
[作者:孔德宏(1972-),男,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李一凡(1997-),女,湖南衡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