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云南 红河 661199)
白内障是指由晶状体浑浊导致的一种视觉障碍性眼病。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白内障是致盲率最高的一种眼病。有报道称,因白内障致盲的患者约占全球盲人总数的46%。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白内障的特效药,多采用手术治疗该病。本文主要是比较用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ICL)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联合ICL 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选择2019 年度我院眼科收治的90 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病情均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且均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n=45)与比对组(n=45)。在试验组患者中,有女性24 例,男性21 例;其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分别为(70.48±3.85)岁和(10.21±3.47)年。在比对组患者中,有女性25 例,男性20 例;其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分别为(70.23±3.60)岁和(9.85±3.22)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
对比对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术联合ICL,方法是:对其进行局部麻醉,在其患眼上方角膜缘的2 点钟位置做一个1.2 mm 的侧切口,穿刺至前房,并向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在距离角膜后缘1.5 mm 处做一个3 mm 的切口,向前分离至透明角膜内,并穿刺至前房,向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对晶状体前囊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处理[1](囊口的直径为5 ~5.5 mm)及水分离、水分层处理,采用拦截劈裂法[2]对囊袋内的晶状体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的碎核块,吸净残留的皮质。于前房和囊袋内注入黏弹剂,在囊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最后对切口进行常规水密处理。对试验组患者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联合ICL,方法是:对其进行局部麻醉,在其患眼上方角膜缘的透明处做一个3 mm 的切口(切口呈反眉形,深度约为1/2 角巩膜缘的厚度),将3 mm 的穿刺刀刺入前房内并在2 ~3 点钟的位置做一个辅助切口,将切口扩至5.5 mm。将晶状体核托起并对其进行游离,使其转出前房,吸出囊袋内残留的皮质。在前房及晶状体核后方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状体置入囊袋内,吸出黏弹剂并翘起晶状体。旋转晶状体,对囊膜进行抛光,将平衡盐溶液注入前房内,最后对切口进行常规水密处理。
比较术后1 d、1 周及1 个月两组患者中裸眼视力≥0.5 患者的占比。比较术前、术后1 周及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1 d,试验组患者中裸眼视力≥0.5 患者的占比高于比对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P<0.05。术后1 周及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中裸眼视力≥0.5 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的恢复情况[n(%)]
术前、术后1 周及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D,± s)
表2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D,± s)
组别 例数 角膜散光度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1 个月比对组 45 0.83±0.35 1.25±0.32 0.82±0.31试验组 45 0.86±0.33 1.24±0.35 0.83±0.34 t 值 0.418 0.141 0.146 P 值 0.677 0.888 0.884
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比对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老年人是白内障的主要发病人群。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体质较差,其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对其进行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较高,因此为其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过去,临床上常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ICL 治疗白内障。用该手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手术的时间短、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效果好及无需住院等优点。但进行该手术的费用较高,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且术中进行超声乳化操作会损伤患者的角膜内皮,易导致其术后出现角膜水肿等并发症[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是在现代囊外手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一种术式,具有操作简便、治疗的费用低、疗效确切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少等优点[4]。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超声乳化术联合ICL 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联合ICL 治疗白内障的整体效果相近,但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联合ICL 治疗该病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术后早期其视力的恢复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