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坦,王 欣,宋燕平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据统计,中国的化肥施用量已高于世界公认的每公顷播种面积施用225千克的环境安全上限[2],40%以上的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光明日报,http://news.gmw.cn/2018-05/28/content_28995902.htm.。化肥的过量施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耕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的日趋严重,使粮食生产基本条件恶化加剧[3]。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提升生产潜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农业农村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在全国扩大实施小麦豆科绿肥轮作间作规模(2)农业农村部《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http://www.moa.gov.cn/xw/bmdt/202002/t20200210_6336809.htm.。绿肥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有机肥料,在保育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绿肥不仅具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的经济功能,还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等环境功能,推动绿肥种植已成为保护与改善中国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计划[5]。从长期效应来看,小麦豆科绿肥间作对土壤有良好的固氮效应,改善土壤结构,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6]。但是,农户在实施小麦豆科绿肥间作时,需要耗费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属于劳动时间耗费型生产投入行为,且短期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农户易忽略种植绿肥的环境功能及长远效益,种植积极性不高[7]。在实际中,农户参与绿肥种植的意愿如何?对豆科绿肥这一环境友好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如何?其不同的支付偏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能够为提高农民种植绿肥积极性,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政府制定绿肥激励种植政策提供依据。
探明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支付意愿的行为逻辑,对推广以绿肥种植为代表的绿色农业技术具有理论启示和现实作用。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运用经济学原理[8]和社会学分析框架[9],在“理性人”假设下,结合资本禀赋[10-11]、政府规制[12-13]、社会规范[14-16]等视角诠释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和现实逻辑。如杨玉苹等发现,成本预期阻碍菜农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而收入预期则对其意愿存在促进作用,政府监管与政策补贴对菜农的转型行为具有靶向指导作用[17];李福夺等发现,农户家庭禀赋、绿肥福利认知中的部分因素对其绿肥种植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18]。二是通过条件价值法等价值评估方法核算农户对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支付意愿与力度,如:Danso等[19]、李玉贝等运用条件价值法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堆肥、绿肥等)的支付意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所有受访农户都认可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农户不愿为绿色生产技术额外付费[20];张诩等同样运用条件价值法对北京市种植户施用粪肥的支付意愿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种植户对粪肥的支付意愿为82.99元/立方米[21]。
已有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在研究设计上,现有文献多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支付意愿进行离散模型测度,较少从小农户(3)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中对规模农业经营户的界定“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依此本文将种植面积小于50亩的农业经营户归纳为小农户。视角进行研究。基于我国经营面积低于50亩的2.6亿农户大量且长期存在的现实国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22]。与规模户相比,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更具有灵活性[23],对绿肥种植的机械成本投入也更高,其意愿可能更具敏感性,因此,关注小农户层面的资本禀赋与环境变化感知的现状,对于发现现实问题并寻找解决途径十分必要;其次,对绿肥种植支付意愿的评价准确度对评价方法依赖性较高,而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条件价值法等方法进行探讨,鲜有运用选择实验法。和条件价值法相比较,选择实验法可以进行条件排队、条件分级和配对比较,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农户对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与环境属性偏好。此外,选择实验法可以避免二元选择问题中过度回答“是”的偏差和条件价值法在假想情景时的“框架效应”偏差,因此选择实验的“假想偏差”较弱,结果也更准确[24-26]。
鉴于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拟实施小麦和豆类绿肥轮作间作的小农户,原因在于:小麦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7.40%(4)该比例由农业农村部所提的数据计算所得,2017年全国小麦总产量为13433.4万吨,全球小麦总产量为77172万吨。,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小麦生产中绿肥种植比例较低。同时,研究运用选择实验方法,借助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小农户对豆科绿肥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
Bourdieu[27]认为,社会世界具有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前者主要指各种资本类型,后者体现为各种分类系统,即行动者的知觉和评判的展示。因此,实践活动就是初级客观与次级客观系统双重作用的过程。据此认为,农户的实践行为受到场域、资本与惯习的共同影响[27]。场域是一个关系系统,也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而惯习是一个性情倾向系统,是社会化的主观性,来自社会制度,寄存于农户个体之中,是一种对事物的主观评价[28-29]。在政府推动农户进行绿肥种植的活动中,绿肥种植作为一项保护性耕作方式,同样受到了场域、资本和关系的三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在既定的场域下,农户自身的资本禀赋和特有的环境变化感知(惯习)是如何影响其对绿肥种植环境属性的认知及支付意愿。本文提出小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支付意愿的分析框架(图1),假定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受到农户资本禀赋的约束和环境变化感知能力的影响,即小农户自身禀赋和环境风险感知是绿肥环境属性的内生解释变量。
图1 理论分析框架
根据Bourdieu[27]的观点,资本是一种以物质化形式存在的累积劳动,也是个体得以在社会空间生存的外在条件,资本可以根据其作用领域的不同及转化效率的区分进一步划分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并指出资本会影响个体的实践行为选择。因此,农户自身资本禀赋的状况会影响其参与绿肥种植的意愿,具体假设如下:
(1)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与农户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根据已有研究[30]及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可知,文化资本如受教育程度和技术培训情况是保证小农户进行绿肥种植的重要保障,农户的文化水平越高,对绿肥环境属性的认知越深刻,保护意愿越强烈,对绿肥的支付意愿也会越高。由此,本文提出假说:
H1:小农户文化资本的提高会对其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2)经济资本。根据Bourdieu[27]的观点,经济资本可以兑换成货币并物化为产权,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小农户的经济资本通常是指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财富的总和,家庭资本的充裕与否往往直接影响着农户的实践决策。已有研究[31]表明经济资本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户对有机肥、绿肥等水土保育措施的投资强度。可知,经济资本如年收入情况等是保证小农户绿肥种植的重要经济支持,如果上述条件得以满足并较为丰富,种麦小农户自然愿意进行绿肥种植并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由此,本文提出假说:
H2:小农户经济资本的提高会对其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3)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参与会对农户的环境治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参照史恒通等[32]的研究,小农户社会资本的丰裕程度会极大影响农户社会资源的获取。现有研究[33-34]认为中国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能为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提供物质与资金支持,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降低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成本等,家中有亲友参与环保方面工作或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农户,其在有关农业的信息与金融扶持等方面的获取能力高于普通农户,故社会资本的拓展能够较大提高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意愿程度。由此,本文提出假说:
H3:小农户社会资本的丰富会对其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除禀赋外,农户的惯习(社会心理变量)也会决定其支付行为。在实际中,小农户在决定是否绿肥种植时,必定会衡量化肥减量兼绿肥种植与单施化肥这两种情况下的小麦产量。心理学中的“相对思维理论”与“凸显理论”表明:当小农考虑不同的生产方式时,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相对变化越大,小农对生产质量的关注程度就越大,生产价格的重要性就越不突出[35-36]。本文认为,在比较替代方案时,农户会更多地关注某一特定的环境属性,使得不同替代方案的环境属性在比较时更为明显,从而在决策过程中,环境属性会得到不相称的权重。因此,在环境变化背景下,种麦小农户在生产行为的价格谈判中更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如果政府不根据环境变化改进小农户的生产行为,将会导致更高的交易概率。对环境变化的感知是激励小农户绿肥种植的重要感知因素,如果对这类风险的感知程度比较高,种麦小农户自然愿意进行绿肥种植并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37]。由此提出假说:
H4:小农户对环境变化的正面感知对其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有积极影响。
选择实验(choice experiment,CE)方法基于Lancaster[38]的新消费者理论与随机效用理论形成。新消费者理论认为消费者并不是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用,而是由商品或服务自身所附带的特征属性中获取,消费者根据需求比较已有的商品或服务的特征属性做出最优选择,以实现性能比最大化。与其他陈述偏好方法相比(如:条件价值评估法),选择实验法提供了更多驱动因素之间权衡的信息。特别是,它可以估计不同属性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当一个属性用货币表示时,这些边际替代率可以解释为属性值变化的支付意愿。
在本文中,小农户作为被调查者,他们在保留现状和采用绿肥提高环境质量的替代之间做出行为选择。根据随机效用理论,小农户所获得的效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绿肥自身环境属性所带来的可观察到的确定性效用,另一部分为不可观测到的随机效用,其具体模型如下:
Uij=Vij+εij
(1)
式(1)中,Uij表示农户i选择方案j时的总体效用,Vij表示农户i选择j方案的可观测效用,εij代表农户i选择方案j时的不可观测效用,即随机扰动项。在本文的具体的分析中,Vij主要的表达式有如式(2)、式(3):
Vij=ASC+∑βjkXjk
(2)
式(2)为基准模型。在式(2)中,ASC是替代常数项(alternative specific constant,ASC),表示未选择改进方案时的基准效用。若选择“维持现状”,ASC赋值为1;选择“改进”方案,则将ASC赋值为0。Xjk表示j方案中第k个属性变量,βjk为对应的估计参数。
为了更好地解释小农户资本禀赋及环境变化感知对其方案选择的影响,式(3)中加入了ASC与小农户文化资本Hi、经济资本Ei、社会资本Si、环境变化感知Ri构成的交互项,γ为各交互项估计参数。
(3)
当随机扰动项满足不同假设时,式(2)与式(3)可形成不同的模型。如果随机扰动项为独立同分布且属于极值分布,其具有独立不相关性质,从而可得到多项Logit模型。如果随机扰动项εij服从随机分布,则可得到随机参数Logit模型。与多元Logit模型相比,随机参数Logit模型可以捕捉个体偏好的异质性,其估计结果更优,也更符合小农户的偏好异质性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故本文选择随机参数Logit模型作为本文的计量模型[39-40]。模型中被访小农户i选择方案j的概率Pij可表达为:
(4)
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各属性参数进行估计,可以获得小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的边际支付意愿值WTP,可表示为:
(5)
式(5)中,βi表示i属性的估计参数,βp表示个人支付意愿的估计参数。
在选择实验中,假想的产品可以被描述为一系列有关属性的组合,属性决定产品的效用。本文在已有研究[37]和对重点人群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初步选定了选择实验的环境属性及其状态水平,根据设计的选择实验问卷对农户进行了预调研。在预调研结束后,研究者进一步与资源环境科学、农业科学领域专家进行咨询讨论,最终确定水质、耕地质量与肥力、空气质量、自然灾害天数为环境属性变量(5)依据预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划分了各环境属性变量的间隔程度与等级。,支付金额是4种属性变量的目标结果变量。
(1)水质。已有研究[37]表明,化肥大量施用所引发的面源污染会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下降[2],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推动绿肥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农业氮排放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体质量。依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6)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从Ⅰ类至Ⅴ类依次降低,Ⅲ类水质可用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游泳区;Ⅳ类水质可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Ⅴ类水质可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设定V类水质为研究区域目前或将来可能达到的农业灌溉用水状况为基准水平,改进水平选定为Ⅳ类和Ⅲ类水质,分别对应略有改善与改善。
(2)耕地的质量与肥力。化肥的投入使用量不断增加,其效果不断衰减,导致土壤侵蚀严重[1]。已有研究显示,连续五年使用豆科绿肥,可以使土壤质量提升两个等级[41]。基于样本地区均位于小麦主产区,耕地肥力应属于全国平均水平,故以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级9.96等(7)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耕地分别划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为基准水平,即维持现状,改进的水平选定为提升1等和提升2等,分别对应略有提高、提高。
(3)空气质量。农业氨的排放是雾霾污染加剧的推手之一,而种植绿肥通过固氮,从而有效地降低农业氨的排放强度,保护空气质量[4]。根据环保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报告,本文将空气优良天数(8)优良天数:空气质量指数(AQI)在0~100之间的天数为优良天数,又称达标天数。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以样本区域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基准水平,改进水平选定为优良天数上升5%和10%,分别对应略有改善、改善。
(4)自然灾害天数。绿肥具备固氮吸碳的能力,推动其广泛种植能够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因温室气体过多排放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率[4]。根据环保统计数据,将自然灾害分为干旱、高温、寒潮等,以样本地区2018年自然灾害天数为基准水平,即维持现状,改进水平选定为自然灾害天数减少5%和10%,分别代表略有减少和减少的改进属性水平。
表1 选择实验属性及状态水平
表2 选择集示例
(5)支付金额。在支付金额的设定上,本文根据预调研所获得绿肥种植成本并通过与相关专家咨询,将种麦小农户每年愿为间作绿肥支付金额设为“0元/亩、50元/亩、100元/亩、150元/亩、200元/亩”5级标准,用来衡量种麦小农户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
根据表1显示的属性及其状态水平设定,理论上总共可以得到405(3×3×3×3×5)个环境属性组合备选方案,让受访者对所有备选方案都做出回应在现实中很难实现[42]。为了优化方案,本文运用JMP软件进行正交设计,最终筛选出较为合理的12个方案,设计功效(D-efficiency)为94.79%,说明正交程度较好。在实地调查中,以维持现状作为基准方案,连同12个改进方案,最终获得6个选择集,每个选择集由两个改进方案与一个维持现状的基准方案组成,表2为选择集的示例。
本研究数据来自课题组2019年2—9月在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北省4个小麦生产省开展的实地调查。黄淮海平原地区小麦产量总和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69.48%(9)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能够较好地代表中国的小麦主产区域且该区域内97%(10)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计算所得。以上的小麦生产经营者均为小农户,样本代表性显著。
调查分为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小组访谈。2019年2—5月,课题组通过典型随机抽样法在4个省份选择10户种麦小农户进行访谈,了解小农户的基本背景与对绿肥种植的态度、意愿和政策需求,为调查问卷设计和选择实验的开展提供依据。第二阶段为选择实验实地调查。2019年6—9月,课题组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开展选择实验调查。具体调查方法为:首先,在样本省份内随机抽取1~2个小麦种植大县(区);其次,在每个县(区)内随机抽取2~3个镇;最后,每个镇随机抽取2~4个行政村,并随机选择30户左右从事小麦种植的小农户进行实地调查。课题组在当地招募了农林院校在校生和大学生村官做调查员,以减少由于不懂方言造成的理解偏差。在正式开展问卷调查前,课题组选取了100户小农户开展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进一步完善了选择实验方案。
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120份,剔除部分无效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058份,有效率为94.46%。由于1058个样本均进行了2次选择实验,且每次实验均有3个方案,故最终得到的有效观测值共6348(1058×2×3)组。问卷由个体特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环境变化感知以及选择集组成,变量的选择与赋值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选取与赋值
运用NLOGIT5.0软件对1058份选择实验数据,共6348组观察值进行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模型1为仅包含环境属性的基准随机参数Logit模型,模型2在其基础上引入了ASC和小农户个体资本禀赋及环境变化感知的交互项。在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估计中,如果假定所有属性变量均为随机参数变量易导致结果不稳定、变量难以识别等问题,故本文基于环境属性特征,首先将支付金额作为固定参数,将模型结果选择标准差系数显著的属性变量作为随机参数并不断调试,最终确定耕地质量与肥力略有提高这一属性水平为随机参数变量,其余属性水平和ASC作为固定参数变量。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1)ASC的影响。模型2中的结果显示,在引入资本禀赋与环境变化感知变量后,ASC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方向为负,说明小农户选择改进方案的可能性更大。
(2)环境属性变量的影响。模型1和模型2中各环境属性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为正,即绿肥的各环境属性对小农户的绿肥种植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这说明,种麦小农户对绿肥种植的环境属性如水质改善或略有改善、耕地质量与肥力提高或略有提高、空气质量改善或略有改善、自然灾害天数减少或略有减少的支付意愿会提高,与李晓平等、史雨星等研究结论一致[29,43]。
(3)小农户禀赋、环境变化感知和ASC交互项的影响。首先,从ASC与小农户资本禀赋交互项的估计结果来看,小农户的绿肥支付意愿主要受经济资本中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社会资本中的与亲友交流情况以及文化资本中文化程度这4个因素的影响。ASC与农业劳动力数量、人均收入水平、与亲友交流情况、文化程度的交互项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方向为正,说明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充足、收入越高、与亲友交流越频繁、文化程度越高的小农户越倾向于对绿肥种植的环境属性进行支付。可能的解释是,绿肥种植需要小农户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与生产能力,农业劳动力充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小农户拥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去满足绿肥种植所需的投入;文化程度高的小农户更易接受新技术,其对绿肥效用的认知更为清晰,学习能力更强;而与亲友交流较多的小农户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上更具优势,同时如果亲友中有人进行绿肥种植,也会对其起到示范作用。上述的结果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假设H1~H3,表明了小农户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提高会增强其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其次,ASC与小农户环境变化感知交互项的估计结果显示,是否担心环境变化影响产量对小农户的支付意愿有着显著影响,其与ASC的交互项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方向正,说明小农户更加在意环境变化对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影响,感知到自身利益受损的农户对绿肥种植的意愿更强。上述结果验证了前文的假设H4,即小农户对环境变化的正面感知会增强其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以上结果证实了小农户在绿肥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中存在场域、惯习的影响及“凸显效应”等,这与现有研究的研究结论相似[28-29]。
表4 随机参数Logit模型估计结果
为进一步检验模型2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从剔除部分样本和数据分组两个方面进行选择实验的二次估计。在小农户兼业化程度逐渐加深的现实情况下,非农收入已成为其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兼业收入比较高的农户的农业收入低,对种植豆科绿肥的意愿及影响对其家庭总收入影响很低,因此他们的选择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1,18]。基于此,本文参照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农村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剔除样本中人均收入水平在34042.6元之上且农业收入占比低于10%的高收入农户,采用与模型2相同的回归方法进行建模,得到的结果为模型3(表5)。结果表明,样本调整后的回归结果与模型2的结果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本文的模型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其次,利用不同调查地区的样本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得到结果为模型4~7(表5)。不同调查地区在经济水平、人口、环境政策及管理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种麦小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的偏好可能存在不一致。因此,本文将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和河北省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整体运行良好,卡方检验结果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ASC、样本的资本禀赋和环境变化感知分别与ASC交互后的系数与模型2相应的回归结果基本相同。但是,在不同区域也存在一定差异,说明不同地区的样本对环境属性的偏好具有异质性。如在模型4(河南省)、模型5(山东省)、模型6(安徽省)的环境属性估计结果中,水质、耕地质量与肥力、空气质量、自然灾害天数改善和略有改善均显著且方向为正,说明绿肥的各环境属性均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支付意愿。而在模型7(河北省)的估计结果中,空气质量略有改善、自然灾害减少属性虽方向为正,但并不显著,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该省生态环境的改善(相关统计数据(11)数据来源于《2018年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与2017-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河北省农业受灾面积呈大幅下降趋势,与2016年相比,年均降幅约30.75%,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稳定),因此农户对空气的改善和自然灾害的减少失去了支付动力。从ASC与资本禀赋交互项的估计结果来看,模型4中ASC和农业劳动力数量、与亲友交流情况的交互项显著且方向为正,说明在河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充足及与亲友交流频繁对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有积极作用。模型5中ASC和与亲友交流情况、文化程度的交互项均正向显著,而与技术培训的交互项系数则负向显著。可能的解释是,在山东省,与亲友交流频繁且具有高文化水平的小农户在有关绿肥信息及技术的获取、学习上更具优势。绿肥种植作为一种劳动—资金双密集型的绿色生产技术,其采纳将增加生产投入成本。对于小农户而言,频繁技术培训反而使其感到技术的复杂性而可能会令其产生抵触心理,进而降低支付意愿。模型6中,ASC与亲友交流情况、文化程度的交互项同样显著且方向为正,除此以外,ASC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交互项同样显著且方向为正。模型7与模型4~6的结果存在差异,除农业劳动力数量、与亲友交流情况、文化程度外,人均收入水平亦对小农户的支付意愿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小农户其对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越强。在ASC与环境变化感知的交互项检验中,模型4~7的结果基本与全样本的结果保持一致,说明了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5 稳健性检验
表6 支付意愿分析 元/(亩·年)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根据公式(5)分别计算模型1和模型2中种麦小农户对绿肥各属性水平的边际支付意愿,具体如下表6所示。
由表6的结果可看出,小农户对绿肥各环境属性水平具有不同的支付意愿。模型1的结果显示,在只考虑环境属性时,种麦小农户对绿肥支付意愿最强的属性为水质的改善,具体支付意愿值为每年50.63元/亩,支付意愿最弱的属性为耕地质量与肥力略有提高,为每年15.01元/亩。模型2的结果显示,在资本禀赋和环境变化感知因素的影响下,种麦小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支付意愿有所增强。此时,种麦小农户对耕地质量与肥力的提高这一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最强烈,为每年54.84元/亩,对水质略有改善支付意愿最弱,为每年21.20元/亩。在模型1和模型2中,农户对改善水质的支付意愿最强烈,在改善耕地质量和改善空气质量环境属性上,模型2中的改善值均比模型1的改善值更大。而在自然灾害减少的属性支付意愿上,考虑个体因素的模型2呈现了比模型1支付意愿降低的特征,说明现阶段小农户群体对自然灾害减少这一环境属性的认识仍不充分。
本文对种麦小农户绿肥环境属性的支付偏好进行了识别,考察了资本禀赋和环境变化感知的内生机理。结果显示:1)在考虑资本禀赋和环境变化感知因素的影响下,种麦小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由15.01~50.63元/亩变动为21.20~54.84元/亩,此时,种麦小农户对耕地质量与肥力提高属性的支付意愿最高,对水质略有改善这一属性的支付意愿最低。可以看出,对于具有公共品属性的绿肥种植,大部分小农户不愿意为其环境属性承担过高的价格,也表达了希望政府补贴的意愿;2)从农户禀赋、环境变化感知特征的估计结果来看,农户禀赋中农业劳动力数量、人均收入水平、与亲友交流频繁程度、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小农户绿肥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有积极影响;环境变化感知中,担心小麦产量受到影响的小农户在支付意愿上强于其他农户;3)从稳健性检验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农户在资本禀赋的影响下对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但所有地区的农户在环境变化感知的影响下其对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结果体现了较强的稳健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农户的资本禀赋显著影响其对绿肥种植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因此,对资本禀赋水平低的小农户应重点关注,将小农户作为保护性耕作如绿肥种植的重点补贴对象,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信息广泛传播,发挥邻里之间的示范效应;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增加对小农户的技术帮扶力度,降低或分摊其绿肥种植成本;第二,环境变化感知显著影响小农户对绿肥种植的支付意愿,对环境属性的差异化支付意愿也体现了其对绿肥种植环境属性的认知程度不一致,因此,应注重提高小农户对绿色农业生产和环境改善的认知水平,增强小农户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和环境变化认知等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能力,建立相关公共社交平台,提升小农户获取信息与资源的便利程度;第三,加大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技术使用的便捷性,关注农户的种植行为与决策,提高小农户绿肥种植产品的帮扶力度,拓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增强小农户绿肥种植的信心;第四,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户对绿肥环境属性的支付意愿有一定差异,建议制定精细化分区域的绿肥补贴政策,分地区制定绿肥种植的补贴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政策,实现保护性耕作与耕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