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提升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和路径探析

2021-03-18 11:53夏铃洁
经营者 2021年24期
关键词:海宁市工匠工人

夏铃洁

(海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浙江 海宁 314499)

一、前言

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将工匠精神引入制造行业,将提升城市制造平台竞争力,赋予城市经济新的活力和内容。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浙江省海宁市工匠精神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工匠精神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实力、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作用和实施路径。

二、海宁市工匠精神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文章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信息,抽样方式包括随机抽样(1 280份)和定点抽样(100份),问卷题目包括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情况、内涵理解等。

1.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面向人群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学校老师及学生等,旨在了解海宁市企业工人、在校学生、社会人员对工匠精神的整体了解情况和认可程度。随机抽样人群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集中在26~55岁;职业多是企业工人。

2.定点抽样(A公司)

定点抽样,面向人群是海宁市某工匠精神标杆企业之一A公司的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旨在了解该公司工匠精神建设情况,与随机抽样数据进行对比,了解海宁市工匠精神整体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定点抽样人群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集中在16~35岁。

海宁市企业工人中各个年龄段对“工匠神”的了解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海宁市各年龄段的企业工人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差异比较大,其中25周岁以下的企业工人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比较匮乏,抽样样本中选择“了解”为0,选择“不了解”达到了75%;而26~55周岁的企业工人对工匠精神有一定了解及以上程度的超过70%。

(2)海宁市居民践行工匠精神情况。分析海宁市企业工人、非企业工人、A公司员工三类人员践行工匠精神的情况,目前海宁市企业工人践行工匠精神情况一般,选择“是”的不到40%,相对来看,A公司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选择“是”的超过了75%。

海宁市企业工人中各个年龄段践行工匠精神的情况。25周岁以下的企业工人没有践行过,而26~55周岁企业工人有40%左右践行过。

2.“工匠精神内涵理解情况”分析

下表显示海宁市居民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工匠精神包涵“严谨认真”的人员超过70%,包涵“耐心专注”“爱岗敬业”“技艺高超”的人员均超过60%,包涵“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的人员均不到60%,其中“勇于创新”的认可度最低,不到40%。

工匠精神内涵理解情况表

(二)数据分析

1.“工匠精神了解情况”分析

(1)海宁市居民对工匠精神了解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海宁市企业工人对工匠精神的整体了解程度比较低,选择“了解”的人员只有20%左右,选择“不了解”的超过30%。作为工匠精神建设标杆企业的A公司,工匠精神宣传教育得比较好,选择“不了解”的不到10%。

3.“工匠精神认可程度”分析

(1)对工匠精神影响力的看法。分析海宁市企业工人、非企业工人、A公司员工三类人员对工匠精神影响力的看法,可见海宁市居民对工匠精神认可度不高,企业工人中认为影响力大的不到30%,其他人员中认为影响力大的不到40%。相对来说,A公司员工对工匠精神认可度较高,认为影响力大的超过了70%。

通过分析海宁市企业工人中各个年龄段的员工对工匠精神影响力的看法,可见36岁以上的企业工人对工匠精神认可度较高,认为有用的超过60%。

(2)海宁市居民带头弘扬工匠精神情况。分析海宁市企业工人、非企业工人、A公司员工三类人员带头弘扬“工匠精神”情况,海宁市愿意带头践行并把此作为自身责任的居民达到50%,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和自己没关系的不到5%。这说明海宁市推动工匠精神建设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根据数据分析,企业员工中各年龄段工人带头弘扬工匠精神情况,16~45岁的企业工人中愿意带头弘扬工匠精神在50%左右,46岁以上愿意带头弘扬工匠精神的企业工人只有40%左右,相对少一点。

4.工匠精神对“海宁制造”影响的看法

图1显示海宁市居民对“工匠精神影响海宁制造”的看法,从图中可以看出,超过70%的居民认为工匠精神对“海宁制造”的作用体现在“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另外认为有益于“生产技术的创新求变”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发扬”的人员超过60%但不到70%,认为有益于“品牌文化的打造提升”的超过50%,但不到60%。同时,有近5%的人员认为工匠精神对“海宁制造”的作用不仅只包括上述四个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

图1 “工匠精神”对“海宁制造”的作用

5.制约工匠精神发展的看法

图2显示海宁市居民认为的制约工匠精神发展的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认为是“效益和收益的矛盾”的居民占比最多,超过60%,选择“人们对工匠的态度”“心浮气躁的社会风气”超过50%,而选择“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宣传力度不够”相对比较少,不到40%。

图2 制约工匠精神发展的因素

三、工匠精神对城市制造的作用

(一)传承和输出城市的文化内涵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工匠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可赋予产品其内在文化。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城市印记、值得流传的传统技艺,将传统技艺与工匠精神结合,打造传统匠人,如通过深耕细琢,将海宁市“三把刀”、皮影放映技能、硖石灯彩等传承下去,将提升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

(二)锻造制造业产品的过硬品质

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引导企业专注自身产品,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持续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更加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激励。如海宁新艺机电,一直专注一个方向深耕产品,通过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不断调整产品方向,同时通过生产线的迭代升级和对技术工人的培育,已经把其产品做到了该领域国内的第一。

(三)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工匠精神不只局限于制造行业,它更是一种工作精神、一种职业道德,体现在或者说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对技术人才、文字工作者甚至艺术家都有重要影响。除了工匠精神对人的影响之外,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在塑造城市的形象。

四、县级城市培育工匠精神存在问题

(一)政府的短板

建设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地方人才政策出台后,对于真正作用于符合条件的人才身上,还缺少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予以落实;对工匠精神和优秀工匠的宣传、褒奖等方面还不够到位;在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化,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

(二)企业的误区

长期以来,企业对人才认识存在较大的误区,总认为只有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才是企业的人才,很少将一线工人提到人才的高度,因此对其也不甚重视。行业作用发挥不明显,行业规范、行业标准还未落实到每一家企业,导致大部分一线技术工人对技艺的提高没有紧迫感。

(三)社会的偏见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蓝领工人普遍存在偏见,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会去就读职业院校,没有出息的人只能进车间当工人。由于社会的不尊重、不认同,职业歧视和偏见,导致社会上的年轻人普遍对蓝领工人看不上眼,部分年轻人甚至大学毕业生,情愿失业在家,也不愿进车间当蓝领。

五、其他国家工匠人才培养借鉴意义

在德国,人才培养有一套极其严格、烦琐的规定。比如某个学生想进技术学院就读船舶专业,须先取得焊工证等系列技能证书,这些证书可以在某个企业或者小作坊通过学习后取得,之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学习船舶专业。进入船舶专业后,学校会提供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机会,通过严格的实践培训后才能毕业。

在澳大利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由行业协会设立某一工种的课程,并由协会考核颁发证书。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是很合理,现阶段学生在校的课程是由学校设立,最后技能证书是由劳动部门考核后发放,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理论和实践脱离,动手能力不强,企业认可度低。

在日本,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包括敬业情怀、专研精神、追求极致等。日本匠人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日本注重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进学校的各类活动课程中,如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开展有关实践活动,举办相关讲座。

六、县级城市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加强宣传引导,建设工匠品牌

通过对工匠精神和优秀工匠的宣传、褒奖,价值观的引导,逐步形成真正崇尚工匠精神的风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群体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融入企业文化,加强人才培养

企业要将工匠精神纳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中,并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培育员工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让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员工的追求。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制定一套严密、规范的标准体系,倒逼企业员工提升技艺水平。

(三)增强社会认同,提高工匠地位

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扭转“重白领轻蓝领”的偏见,让更多有水平有能力的年轻人不再以进大学为唯一目标,有更多的就学择业渠道,为海宁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

七、结语

县域城市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而带领城市制造业长久、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外建立城市“特色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海宁市工匠工人
90后大工匠
海宁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作文新天地》‘同题赛场’走进海宁”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