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带来稳稳的幸福
——澜沧县景迈山茶产业帮扶直过民族脱贫纪实

2021-03-18 09: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谢晓洁
今日民族 2021年1期
关键词:澜沧普洱

□ 文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谢晓洁

翁基古寨

“千年古茶山,茶马古道上,回荡着阵阵马帮的铃响,悠悠月光下,澜沧江边上,阿妈口弦声声,诉说岁月的沧桑——景迈山耶……”这是著名歌手孙楠演唱的《想那个地方》,描绘了景迈山悠久的种茶历史、迷人的自然环境和纯真的人文情怀,让人们对景迈山充满无限的遐想和强烈的向往。澜沧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有拉祜、佤、布朗3 个“直过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6%,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近年来,澜沧县委、县政府聚焦民族“直过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等工程,加快了澜沧“直过民族”精准脱贫步伐。

澜沧县是普洱茶的故乡,云南大叶种茶叶原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境内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富东邦崴千年古茶树,在勐滨村发现的距今2500 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被称为“茶树二始祖”。在惠民镇靠近中缅边境的景迈山上,有一片总面积达11.8 万亩、至今已有1000 多年历史的古茶林。景迈山位于澜沧县惠民镇境内,距县城68公里,总面积162.3 平方公里,主要有景迈和芒景2 个村委会。景迈村是以傣族为主的村落,国土面积72.7 平方公里,有8 个村民小组804 户3250 人,耕地面积5939 亩。芒景村是以布朗族为主的村落,国土面积89.6 平方公里,有6 个村民小组695 户2799 人,耕地面积6690 亩。

景迈山不仅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还有历史久远,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民族特色突出的古村落。2007 年以前,景迈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群众增收致富十分困难。2007 年以来,澜沧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云南省打造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普洱市打造“绿三角”旅游环线的机遇,依托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资源,着力打造景迈山品牌,以茶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扶贫开发,率先实现了脱贫。2017 年景迈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617 万元,是2007 年935.9 万元的7.07 倍;人均纯收入9680 元,是2007 年1335 元的7.25 倍。芒景村2017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99 万元,是2007 年751.7 万元的7.85 倍;人均纯收入9533 元,是2007 年1251 元的7.62 倍。近年来,澜沧县大力推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而助推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边境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步伐。2020 年11 月13 日,澜沧县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澜沧县围绕产业及利益联结机制“两个100%”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要求,制定《澜沧县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澜沧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1+3+5”扶贫产业发展战略,即:打造茶叶“一县一业”及提质发展畜牧、蔗糖、冬早蔬菜3 个传统产业确保脱贫,培育做优林业经济、热带水果、香料、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劳务5 个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完成2018 年、2019 年产业扶贫项目,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抓手,作为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和当地生产力水平,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茶叶、畜牧、蔗糖、冬早蔬菜、林业经济、热带水果、香料、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劳务等特色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积极转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一个又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加速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培育了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1+3+5”的产业扶贫助推脱贫及巩固脱贫成果的产业发展路子加速形成。

古茶林内采茶叶 谭春 摄

此外,澜沧县注重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坚持保护为先,制定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专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景迈山资源,确保永续发展。将扶贫开发与景迈山景区、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2007 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56亿元,实施了道路、水利、传统民居保护与整治、垃圾场、电力设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重点打造的糯岗傣族古寨和翁基布朗族古寨,分别保留和传承了傣族、布朗族原生态文化,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翁基古寨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茶是景迈、芒景的传统主导产业,也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景迈山共有茶园面积5.97 万亩(古茶2.8 万亩),其中景迈村3.33 万亩(古茶1.6 万亩),芒景村2.64 万亩(古茶1.2 万亩)。2010 年以来,按照建基地、做标准、打品牌、闯市场的思路,在保护好古茶资源的同时,完成了景迈山3.17 万亩生态茶园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澜沧县抓住景迈山古茶林申遗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放大景迈山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构筑诚信联盟、产品标准、标志使用监控、产品检验“四条防线”,明确特定的企业、特定的产区、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艺、特定的标志“五个特定”,使每一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四有四可”,即: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推动了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景迈、芒景茶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0.21 亿元增加到2017 年的2.04 亿元,每公斤古茶平均价格由300 元增加到650 元,每公斤生态茶平均价格由50 元增加到165 元,茶农户均毛收入由1.4万元增加到14.1 万元。2016 年,成立了普洱茶品牌建设诚信联盟后,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2018 年每公斤古春茶平均价格800 元左右。截至2019 年6 月,全县已取得有机茶认证和转换期的企业共有14 家,取得认证面积4.4 万亩,正在实施有机茶园认证转换2272.8 亩。

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2010 年4 月仙贡组建了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茶农们不仅可以通过合作社拿到分红,还可以就近在自家茶园里务工,把企业的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农民脱贫。“我们这里常年云雾缭绕,茶香怡人,以前即使我们做出再好的茶,有价无市也是徒劳。现在好了,加入了合作社,我们家家户户都实现了户增万元。”周海建是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第一批老社员,深切感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变化。

2016-2018 年,澜沧县实施华能集团帮扶民族地区规范化茶叶加工厂建设项目69 个,以“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收购鲜叶、分红、雇佣贫困户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担负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普洱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他们通过“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近700 户农户。不仅打响了自身品牌,也成为了当地发展产业促脱贫的中坚力量。此外,庄园以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景迈山周边村寨经济发展,实现了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税收增长,为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作出了贡献。“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手段,持续带动景迈山周边村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庄园常务副总经理邱湘衡说。

随着景迈山名气、人气不断提升,带动了旅游和茶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目前,景迈山共有4 家特色民居客栈、2 家精品酒店、4 家特色农家乐。2017 年景迈山景区共接待游客93.59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74亿元。景迈、芒景的茶农们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年收入几十万元不再是神话,收入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景迈人要做新型农民。”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岩虎说。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近几年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成功,“景迈人家”这个品牌也是越来越响亮,成为了景迈山乃至业界的翘楚。

景迈山上茶农欢

茶叶,给封闭了千年的景迈山带来了财富,也带动了澜沧的发展。为挖掘景迈山古茶林的历史价值,加快全县茶产业发展,2010 年,澜沧县启动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目前,澜沧县已编制完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出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区实施临时管控措施通告》等政策法规。当前,澜沧县正进一步加快相关规划出台,加强保护管理工作,确保申遗工作顺利推进。

猜你喜欢
澜沧普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稳健脱贫谱华章
登东达山
澜沧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探索和对策探讨
我在香江那一边
遇见《普洱》
苦普洱
2008《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