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巧
(建湖县人民医院呼吸科,江苏建湖 224700)
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诱发因素较多,常见包括呼吸道病变、肺部组织血管病变、胸廓病变等,主要特征为血气指标紊乱,对患者健康存在严重威胁。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呼吸衰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氧合状态,提高肺通气功能,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1]。但长期机械通气治疗易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呼吸机相关肺炎、误吸、压疮等,且可能出现撤机困难、呼吸功能难以正常恢复等问题,不利于患者预后,对此临床应加以重视,积极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2]。近年来较多研究指出,呼吸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气能力。而针对性护理方案作为临床常用的护理方案,在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其康复进程方面均具有显著意义[3]。基于此,该研究选择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120例为对象,探讨针对性护理结合呼吸功能训练在其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满足《内科学》中对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3)认知功能正常,可顺利交流;(4)无呼吸道、肺部器质性病变;(5)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内分泌疾病者;(2)面部皮肤状态差者;(3)既往精神疾病史或近期遭受重大变故者;(4)临床资料缺失者。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52~87(70.22±6.30)岁;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病程1~26(5.40±1.45)年。研究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1~88(59.85±6.24)岁;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病程1~25(5.28±1.51)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确保机械通气器械无菌;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并为其扣背排痰,维持呼吸道畅通;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在患者、家属主诉异常或仪器报警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结合呼吸功能训练,具体如下:(1)针对性护理。①入院指导:患者入院后对其一般资料、既往史、病情、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及承压能力等进行系统评估,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为患者分析病情,讲解疾病的诱发原因、治疗与护理方案、机械通气方法及必要性、护理配合注意事项等,并强调积极配合对促进疾病好转的价值,提高患者、家属的依从性。②心理疏导:整个住院过程中均应以温和、亲切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导患者正视病情,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向患者讲解成功治愈的案例,并介绍病友给患者认识,通过病友间的交流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以及孤独感。嘱家属耐心陪伴并鼓励患者,利用家庭的温暖消除患者的思想包袱。③环境干预:呼吸衰竭患者易出现睡眠质量下降,因此应为其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在维持病房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控制好温度湿度,并控制噪音,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患者睡眠时可使用遮光帘,并配合温水泡脚、睡前喝温牛奶等方式帮助其入睡。此外,护理人员应集中护理操作的时间,避免打扰患者入睡。④饮食管理:住院期间应严格控制患者饮食,限制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补充优质蛋白,增强机体营养,并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结合患者偏好为其设计健康食谱,提高其饮食方案的科学性。⑤并发症预防:住院期间密切监护患者情况,病情稳定后可间断通气。给予患者腹部按摩,并配合中药热敷等方法,加快胃肠蠕动,避免胃肠胀气。在进行通气治疗时,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定期更换导管、呼吸机面罩,使用水胶体敷料贴于面部,保护面部皮肤,避免面罩压伤皮肤。呼吸机面罩与面部应留有一定的距离,注意使用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以维持呼吸道畅通,减少误吸风险,必要时可进行吸痰。吸痰操作时应动作轻柔、迅速,注意吸痰环境的密闭,避免带入杂菌导致呼吸道感染。⑥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强化健康指导,耐心详细地为其讲解用药、饮食、生活方式、情绪管理等知识,并在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评估其康复情况,嘱患者每半月门诊复查,避免出现意外。(2)呼吸功能训练。待患者急性加重症状好转、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在其进行间断撤机治疗的间隙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患者达到撤机指标(意识清楚且可自主咳痰,原发性疾病控制,呼吸频率<25次/min,氧分压>60 mmHg,呼吸机吸入氧浓度<40%,氧合指数>200,二氧化碳分压基本正常)时,撤机1~2 h,后重新接入呼吸机(重新介入指征为:2 h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等指标恶化,气道分泌物增加等)辅助通气4~6 h;如患者病情平稳,可延长撤机时间至2~4 h,再辅助机械通气2~4 h,后逐渐延长撤机时间并缩短辅助通气时间。根据辅助通气间隙时长、患者恢复情况等循序渐进地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内容包括:①腹式呼吸:嘱患者取仰卧位,双手分别放在胸腹部,保持身心放松,以鼻吸气,感受腹部的鼓起,而后缓慢呼气,并感受腹部回收。该过程注意维持胸部位置不变,每日训练2~3次,每次15 min。②缩唇呼吸:维持腹部紧缩状态,以鼻吸气,手按压腹部,让胸部略微前倾,吸气后维持2 s,而后使嘴成吹口哨样,缓慢经狭窄口部呼出气体。每日3~4次,每次10 min,每分钟呼吸6~8次。③呼吸操:根据患者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训练体位,包括仰卧位、坐位、站立位等。仰卧位主要进行肘关节屈曲伸展、双臂交替平伸、双臂交替外展等;坐位主要进行肘关节屈曲伸展、展臂吸气、抱胸呼气、双膝交替屈曲等;站立位可进行叉腰呼吸、上半身旋转、直腿抬高、抱胸呼吸、展臂吸气等。上述训练每日1次,每个动作4~8次。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机体耐受能力,并对其进行密切监护,在患者动作熟练、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时间等。
(1)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FVC。分别于护理前、后(出院前1 d)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比较两组的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分别于护理前、后(出院前1 d)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3)比较两组的各项康复指标:包括呼吸功能恢复时间(脱机时间)、住院时间等。(4)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面部压疮、误吸、胃肠胀气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s)及[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的FVC、FEV1、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该组护理前比较,*P<0.05
?
护理前,两组的PaO2、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PaO2、PaCO2水平均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s),mmHg]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s),mmHg]
注:与该组护理前比较,*P<0.05
?
研究组的呼吸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d]
表3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d]
?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可导致肺通气、换气功能明显异常,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对患者健康存在严重威胁。针对该病,临床多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机械通气,以缓解机体缺氧症状,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减少脏器损伤。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为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应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做好护理工作。针对性护理强调以患者为护理核心,是结合其基础信息、病情发展等开展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护理操作[4-5]。呼吸功能训练则能够通过锻炼呼吸肌,改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对改善肺功能、氧合状态,预防二氧化碳潴留等均有明显效果。该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针对性护理方案,通过入院指导,可提高对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可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依从性;配合心理疏导,能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治疗态度;利用环境干预、饮食管理等,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利于改善机体状态,提高抵抗力;配合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与出院指导,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6]。在此基础上配合呼吸训练,可增强吸气、呼气肌的舒张与收缩活动,可促进残余气体的排出,增强肺功能[7]。
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理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各项血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美娇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该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与血气指标。原因在于,通过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呼吸训练中。配合规范、科学的呼吸训练,能够增强腹肌、膈肌、下胸部肌等的活动,增大肺部体积,有利于延长呼吸肌做功时间,促进肺部气体交换,提高呼吸肌肌力,还能够促进肺部残余二氧化碳的排出,提高患者的通气功能。在康复指标方面,研究组的呼吸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付蓉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该方案有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这是因为通过护理指导、心理疏导等措施,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护理配合度;通过饮食管理、环境护理等措施,可提高患者身体素质;配合呼吸功能训练,能够刺激呼吸肌群,改善局部血供,有利于患者顺利撤机,故而康复进程可得到明显加快。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吕碧影等[10]的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案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在于胃肠按摩与热敷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胀气风险;严格无菌操作并规范排痰操作可降低患者感染、误吸风险;使用水胶体敷料,能够预防面部压疮的发生;而强化呼吸功能训练、饮食指导等措施,对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也有明显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采用针对性护理结合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改善其肺功能与血气指标,有利于加快撤机进程,缩短住院时间,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