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内一科,山东淄博 255000)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其病程较长且迁延难愈。现代人饮食习惯与结构均有所变化,直接导致了该病的临床发病率的升高;此外,该病的发生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紧密联系。慢性胃炎以胃痛、食欲不振和反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主要的潜在风险为癌变,因此需及时接受治疗和干预,以有效缓解病情[1]。临床实践表明,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预后效果,加快病情康复速度。既往临床多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常规护理,但常因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效果欠理想,很难满足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2]。近年来,基于循证支持的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已在多个科室中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以循证支持为基础的优质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胃炎相关诊断标准者;意识清醒且配合度高者;对于治疗、护理措施耐受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意识障碍者;中途退出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该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认可,且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比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大基础检查和检测力度。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指导其适当运动,保证患者合理作息,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3]。
研究组采用基于循证支持的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与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循证护理小组,科室内应定期组织组内成员接受系统化培训并进行考核,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4]。优化排班制度,护士长应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排班模式,健全各项制度,尽可能保证护理团队稳定,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应以季节性特征为依据采取弹性排班和连续排班,结合患者病情增加或减少各班人数,尽可能降低交接班的次数。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定期巡房并与患者交流沟通,以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便于优化护理质量。(2)循证支持。针对存在的问题检索实证文献并获取有关临床和决策的参考依据。小组成员要对相关文献与资料等进行查阅,详细了解并掌握有关慢性胃炎的知识(临床表现、病因、诱发因素、注意事项等),以获得循证支持[5]。应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登陆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组内成员应以获取的循证支持资料和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为其制定护理方案。(3)基于循证支持的优质护理方案落实。①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慢性胃炎患者的不适感相对明显,容易影响其工作与生活,因而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担忧、烦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加其生理与心理不适感[6]。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注意态度温和,使患者对自身情绪形成一定了解,确定不良心态发生原因,合理采用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手段,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性[7]。患者出现担忧与焦虑等情绪的主要原因是未深入了解和认知疾病,护理人员可结合掌握的循证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可通过播放视频、发放宣传手册等帮助患者加深了解,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8]。②优质基础护理的强化。对患者进行必要生活干预。患者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均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因此需给予患者饮食干预,告知其可摄入与不可摄入食物。一般来讲,慢性胃炎患者不宜食用过硬、过于粗糙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也不宜食用过酸、过辣与过热的食物;宜合理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尽量多摄入新鲜蔬菜,尽可能不食用烟熏食物和腌制食物。通过饮食干预,培养患者形成理想的饮食习惯。此外,还应给予患者用药干预,告知其科学用药治疗的价值和作用,以及随意停止用药和更改用药剂量的负面影响,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1)疾病知识知晓率:采用院内自制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发病原因、健康知识、用药知识和防治知识等,100分为满分,分数超过90分即掌握,分数在70~90分即基本掌握,分数低于70分即未掌握,疾病知识知晓率=基本掌握率+掌握率。(2)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问卷为参考评定,满分10分,满意即评分超过9分,尚可即分数在6.5~9分,不满意即分数低于6.5分。护理总满意度=满意度+尚可度。(3)腹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护理前后,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肿 瘤 坏 死 因 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5)护理效果:显效即患者护理后症状完全消失,且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正常;有效即患者经护理后症状缓解60%~99%,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有所改善;无效即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低于60%,且指标检测结果无变化甚至有加重趋势。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知识知晓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研究组的腹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s),h]
表4 对比两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s),h]
?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6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s)
表5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s)
?
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n(%)]
慢性胃炎的诱因相对复杂,包括不正确的生活习惯、饮食不节、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长期胃炎会增加胃黏膜恶性病变率,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9]。慢性胃炎患者以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还会有酸中毒与休克的可能。因此,给予慢性胃炎患者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十分必要。
常规护理模式虽可改善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情况,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故仍需探索新的护理手段。近年来,我国临床护理的理念有所改变,护理工作已不再单纯配合治疗,而是将患者作为核心。基于循证支持的优质护理模式,是将科学研究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在确定实证后针对患者实际问题开展的优质护理。该护理模式需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合理制定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临床中,积极组建专门的护理小组,可为护理操作的落实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资料和文献的查阅,护理人员可对疾病状况形成系统、深入地了解,进而针对性地制定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宣教和心理指导,可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其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不断强化基础护理,可明显优化基础护理质量,使患者切实了解所需改正及能够做的事情,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改善病情,加快康复速度。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疾病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腹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护理效果等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循证支持的优质护理服务可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效果。李函珏[10]在《优质护理服务在慢性胃炎病人中的应用及效果关键思路分析》中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优质护理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该文结果一致,可为佐证。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基于循证支持的优质护理,可明显改善病情,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并可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