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娟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南郑州 450053)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温度升高、肩部红肿疼痛等,部分患者可见明显上肢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与关节僵直等,严重影响其上肢功能恢复[1]。肩手综合征多发生于脑卒中后3 d至6个月内,发生率可达30%左右[2],患者一旦发病,势必影响其整体康复进程。现阶段,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确保治疗效果[3]。中医将肩手综合征归于“痹症”范畴,采用针灸、中药熏蒸的治疗方式可活血通络,行痹止痛,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6例为对象,分析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2~72岁,平均(65.77±4.16)岁;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平均发病时间(68.85±4.95)d。对照组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41~73岁,平均(65.66±4.20)岁;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平均发病时间(68.85±4.9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符合肩手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皮肤、感染性疾病;治疗耐受性较差;肩臂残疾;安装心脏起搏器。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加压缠绕训练:指导患者用一根绳子从远端开始逐步缠绕手指,接着缠绕手掌、腕关节及手背,之后解开绳子,为1次,3次/d。注意加压缠绕方向应为向心性,此外需保证患者良肩臂位摆放,使腕关节掌伸展,可结合体位,选择不同的训练姿势:健侧卧位时保持患肩前伸;坐位时将患臂放置于小桌子上;站立时用三角巾吊挂患臂。(2)主被动运动:早期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包括内外展、屈伸训练与肩关节外旋等,同时进行指关节屈伸、腕关节环转等训练,20 min/次,2次/d。之后可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患臂负重等,30 min/次,2次/d。训练时间及强度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3)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洗脸、穿衣、上厕所、刷牙、吃饭等训练,15 min/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浮针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经患臂远端寻找肌筋膜触发点,将其下方4~5cm处作为进针点,采用0.6 mm×32 mm浮针,消毒后,以斜持毛笔姿势进针,进针角控制在20°左右,针尖与皮肤接触后,应迅速到达肌层,之后略微上提针具,使针尖回到皮下,进行运针、扫散、针身放倒等,注意力度适宜,操作过程中需稍微提起针具,避免针尖朝下。待针具进入到皮下后,可见皮肤局部隆起,且呈现扇形水平摆动样,摆动角度以25°左右为宜,注意力度轻柔,速度为10次/min,200次为1组,操作结束后按摩患者换肩,休息5 min之后继续扫散,共进行3组,将针芯取出,止血,隔天治疗1次。(2)中药熏蒸:使用活血舒筋药方,组方:甘草10 g、川芎10 g、姜黄12 g、乳香12 g、防风15 g、没药15 g、续断15 g、桂枝15 g、独活15 g、赤芍15 g、当归20 g、路路通20 g、伸筋草25 g。药物浸水30 min之后,煮沸30 min,去除药渣,将药液倒入熏蒸仪器内。将患者患臂平放在仪器上,用药液蒸汽持续熏蒸患臂,每次30 min,隔天治疗1次。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总分66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越好。(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共分为6级,分数越低表明患者患肢肌张力恢复越好。(3)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患者疼痛、肿胀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为显效;患者疼痛、肿胀明显好转,关节活动轻微受限为有效;患者不适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包括性别、临床疗效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包括年龄、FMA-UE评分等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U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A-UE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FMA-UE评分对比[(±s),分]
?
治疗前,两组Ashworth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shworth评级均降低,且观察组评级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shworth评级比较[(±s),级]
表2 两组患者Ashworth评级比较[(±s),级]
?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肩手综合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上肢水肿、肩部疼痛等。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不少学者认为,脑卒中发生后,患者血管运动中枢受到破坏,出现功能紊乱,患侧肢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出现血管痉挛、肩关节局部损伤、活动受限等血管运动系统功能紊乱,使得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受到输液、患臂受损、牵拉等因素影响,会导致患者偏瘫之后的肩部活动受限,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患者手部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4-5]。
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是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常用治疗方式,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多不理想,日常生活质量提升有限,难以满足其康复需求。近年来,中医传统疗法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发生主要与气滞血瘀等相关,在此基础上,风邪、湿邪、寒邪及痰邪等入侵机体,经络阻塞,导致肩手综合征。该文采用针灸对患者进行干预,可通过针刺相关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达到舒经通络的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水肿等症状。
该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中医康复治疗包括浮针、药液熏蒸等。浮针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产物,能够加速患臂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缓解疼痛与肿胀症状[6]。中药熏蒸能够加速药物渗透,使药效直接作用于患臂,起到良好的清热、消肿、化瘀功效[7]。浮针、中药熏蒸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二者合用,可减轻患者常规康复训练时的疼痛感,提高其配合度,强化锻炼效果[8]。且中医康复治疗的安全性高,价格较低,操作简便,效果显著,患者接受度较高[9-10]。
该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UE评分、Ashworth评级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肩臂运动功能,加速肌张力恢复,效果显著,且治疗期间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治疗,能够改善其肩臂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