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嘉玮,马咏逸,周仲鹏
1.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陕西 咸阳 712000;2.富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陕西 渭南 711700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3,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肿瘤原发病灶直径≤10 mm[1]。随着超声精准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较多的潜在PTMC逐渐被发现,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但其恶性程度较低,病情进展缓慢,患者预后较好[2-3]。目前,手术是我国治疗PTMC的主要推崇手段,但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PTMC的复发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治疗中应当将一侧甲状腺叶和同侧的中央区淋巴结彻底清除,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4]。有研究指出,PTMC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病灶所在的腺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峡部同时治疗原则,因此术中可能对颈段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造成损伤,降低手术治疗效果[5]。对此,如何保护和识别颈段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鉴于此,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PTMC患者分别给予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00 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超声检测高度疑似甲状腺癌并经病理确诊为PTMC;②均为单侧病灶,且直径≤1.0 cm;③行单侧腺叶切除和中央淋巴结清扫;④术前声带检查无声音嘶哑;⑤颈部无可疑转移性淋巴结。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②颈部超声发现可疑转移性淋巴结;③受身体因素限制不能耐受手术;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或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⑤合并弥漫性甲状腺肿瘤;⑥曾有颈部手术史或放疗史。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晓研究目的及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χ2值P值例数5050男24(48.00)27(54.00)女26(52.00)23(46.00)0.3600.548年龄(岁)39.13±6.5839.89±6.880.5640.574左侧19(38.00)21(42.00)右侧31(62.00)29(58.00)0.1670.683肿瘤直径(mm)6.12±1.026.20±1.090.3780.706病程(年)3.12±0.583.19±0.620.5830.561性别 位置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该组患者采用喉返神经(RLN)顺行解剖整块切除甲状腺叶和同侧中央区域淋巴结治疗。①全麻,取仰卧位,选择病灶对侧气管旁位置行离断甲状腺峡部处理,注射纳米碳(生产厂家: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0 mL;国药准字:H20041829)0.1 mL负显影甲状旁腺,并清楚喉前淋巴结;②对外侧腺体进行分离解剖,充分显露甲状腺上极并离断,但甲状腺后被膜不游离;③于胸骨切迹平面分离中央区脂肪、带状肌等组织,选择无名动脉水平显露颈段RLN(ima 入路);④由颈段RLN 起始端向入喉处行顺行解剖颈段RLN,并分离清除中央区淋巴结;⑤将RLN入喉处解剖并离断Berry韧带,然后寻找上位甲状旁腺,沿着周围组织分离,将病灶组织及中央区淋巴结整块切除。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先切除甲状腺叶,再清除中央淋巴结治疗。全麻,取仰卧位,选择甲状腺下极水平向入喉处解剖,充分显露RLN 至入喉处,采用Berry 韧带离断,于RLN 入喉处寻找负显影上位甲状腺,分离周围组织并保留上位甲状旁腺,整块切除病灶组织后,沿着RLN 逆行分离解剖至无名动脉,最后将中央区淋巴结组织彻底清除。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如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时间、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量。②并发症。③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分量表进行统计,满分100分。满意:90~100分;较满意:60~89 分;不满意:59 分及以下。④术中中转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短(少)于对照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χ2值P值例数5050手术时间(min)58.13±7.1269.79±8.267.5600.001出血量(mL)31.02±3.2239.45±3.6112.3220.001引流时间(d)2.51±0.413.26±0.627.1340.001引流量(mL)29.13±3.1042.78±3.6720.091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枚)7.32±0.597.48±0.691.4750.143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淋巴结转移、甲状旁腺损伤及声音嘶哑等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4,P=0.505>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3,P=0.049<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的术中中转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中转1 例,对照组患者术中中转4 例,两组患者术中中转率比较(2.00%vs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5,P=0.168>0.05)。
PTMC 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且分化良好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PTMC的主要方式,其经规范化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且复发率较低[6]。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引起,近年来,PTMC 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其治疗情况获得临床高度重视[7]。
资料显示,在PTMC 治疗过程中,手术切除累及了病灶所在的腺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所在的峡部,对机体组织产生的损伤较大,尤其需要注意对甲状旁腺、RLN 区域进行特别保护,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伤,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8]。根据我国PTMC的规范化治疗原则,病灶所在的腺叶、区域淋巴结清扫最好整块切除,以助于彻底清除病灶组织,避免疾病复发[9]。LOZNEANU 等[10]报道指出,经ima 入路,术中沿着颈部总动脉内侧进行解剖,于椎前筋膜的浅面寻找右侧喉返神经,可充分显露颈部起始处的RLN,避免术中误伤,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本次研究采用颈段RLN 顺行解剖切除手术治疗PTMC,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颈段RLN顺行解剖切除手术治疗PTMC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甲状腺叶再清除中央淋巴结手术治疗者,且患者的引流时间短于甲状腺叶再清除中央淋巴结治疗者。分析原因为:ima 入路能够充分符合解剖学基础,并且治疗过程中能够以RLN 为主干标志,沿着RLN顺行解剖,可清晰显露颈段RLN的分支,有助于准确辨别血管、甲状旁腺以及淋巴结组织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避免误伤或不必要的牵拉,促进手术顺利开展,以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充分证实了颈段RLN顺行解剖切除手术具有可行性[11]。
研究指出,ima 入路手术借助腹腔镜技术可简单、快捷、清晰的显露并确认颈段RLN,沿着该间隙顺延向无名动脉方向进行解剖,能够充分的显露中央区域纤维脂肪组织的下界,彻底清除气管前的淋巴结组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12-14]。本研究以颈段RLN顺行解剖切除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结果显示术中仅1例患者识别较困难,通过将足向上视野转变为向上视野后,RLN走形自然显露;而经甲状腺叶再清除中央淋巴结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术中需手术中转,其中3例因组织较厚所致,1例因血管关系密切所致,可见颈段RLN顺行解剖切除手术可充分显露RLN,完成手术治疗。资料表明,颈段RLN顺行解剖切除手术治疗PTMC有助于周围血管的识别,从而减少RLN和甲状旁腺损伤[15-17]。虽然RLN在操作技巧及认知中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旧无法避免RLN 因牵拉、热损伤所造成的功能性损害,最终导致声音出现嘶哑。本结果表明,两种方案治疗后,患者均出现声音嘶哑、甲状旁腺损伤及淋巴结转移,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虽然术中已经尽量注意保持RLN 的无张力状态及形态完整,但未在术中离断RLN,仍旧无法完全避免术中牵拉和热损失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
满意率是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之一,其得分越高表明手术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佳。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治疗后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表明,颈段RLN 顺行解剖切除术治疗后满意率为92.0%,明显高于甲状腺叶再清除中央淋巴结切除术治疗满意率的78.0%,表明颈段RLN 顺行解剖切除术可提高患者满意率。这可能与颈段RLN 顺行解剖切除术可准确辨别周围血管、甲状旁腺及淋巴结之间的关系有关,其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以提高手术效果,进而提高患者满意率。
综上所述,PTMC患者采用颈段RLN顺利解剖手术治疗有助于辨别和保护周围组织关系,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出血量,确保手术安全进行,提高患者满意率。但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减少,且研究时间短,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