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槟煌,陈洪彬,林 娈,王宝贝,郭凤仙,王 芳,郑宗平,袁建军
(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2015 年底,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的重大部署,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福建省开始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2],探索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发展模式,推动其真正转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3]。泉州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做好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工作。2016 年,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组建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核心,海洋技术、生物技术专业为支撑的“福建省海洋与食品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以下简称“海洋食品专业群”)。围绕对接海洋与食品产业链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和协作机制等八大目标进行建设。2017 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建设[4]。2018 年,“海洋与食品专业群”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5]。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海洋与食品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其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构尤为重要。
以泉州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简单介绍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基于专业群和教育工程教育认证要求[6],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课程结构。
(1) 基础共享。结合专业群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具有同样的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实现“基础共享”;公共通识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公共通识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专业通识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生物等学科基础知识及现代分析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核心分立。根据海洋与食品产业发展所涉及的技术产业特点、区域经济优势、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方向) 课程和实践专项,实现“中层分立”。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重点建设“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贮藏保鲜”“食品工厂设计”等核心主干课程,配套安排焙烤、果蔬、水产品、软饮料等方面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对食品工艺学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
(3) 拓展互选。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方向) 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海洋与食品专业群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技术、生物技术3 个专业提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实现“高层互选”。具体开设有“功能性食品”“食品生物技术”“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免疫学”“天然活性产物提取”“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动植物增养殖技术”等选修课,由专业群内3 个专业学生根据兴趣进行跨专业选课。
“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专业课程体系有效优化学院教师的授课质量,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激发食品专业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愿望来选择所学课程,实现“宽基础、强技能”和“复合型、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拓展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整合专业群内3 个专业的实践课程,集内在共性需求和特色,优化“大综合、小项目”的专业实践资源体系,实现专业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共享实训师资和实训场所,提高校内外实训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校企资源互补,夯实企业职工培训、师资培训及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专业在师资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服务泉州区域海洋与食品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实践课程的设置基于成果导向,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
表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海洋与食品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强化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三融入、三递进、学训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行业企业真实任务实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行业企业评价融入学生学业考核评价、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以“基础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交互相应的“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毕业设计”和“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专业素质”“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素质”“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同时,结合已构建和优化的“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专业课程体系及“大综合、小项目”实践体系,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海洋和食品行业企业开展合作,遵循课程开发超前性、多元性、基础性、实践性、灵活性“五性”原则,以成果为导向,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施教学活动,实行多元化考核,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要求相对应,通过能力训练来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课堂与实训室的结合,能力与专业岗位的融合,使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
“三融入、三递进、学训交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三融入、三递进、学训交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已构建的“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院的科研团队,组建传统生物学课程群、现代生物学课程群、微生物学课程群、食品加工与安全课程群、食品工程类课程群和海洋生物类课程群6 个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其中食品加工与安全课程群教学团队获2018 年福建省本科教学立项建设[7]。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盼盼食品、安记食品、麦都食品、友臣食品、瑞芳食品、富邦食品、金冠食品、泉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泉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17 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其中麦都食品被评为校级优秀校外实践基地;聘请安记食品杨章华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赖礼碧讲授“食品标准与法规”(该课程被评为校级校企合作课程),聘请麦都食品隆雪霖合授“焙烤食品加工(含实验)”、盼盼食品张莉莉合授“软饮料加工(含实验)”、素天下食品邓荣华合授“食品酶学”等。同时,食品专业对其核心基础课程进行重点打造,努力将这些课程打造成“金课”。例如,“食品工艺学”入选福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食品化学”入选福建省级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一流课程建设,“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入选福建省线下一流课程建设。
经过实践,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课程不断在优化。与原2015 级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比,集中实践课程增加了“实验室安全教育”“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与技术开发”“专业基本技能考核”等实践课程;同时,优化生产实习课程,将原来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改为认知实习(配合大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校内实训(基于学院建设的2 条中试生产线)、企业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整体而言,食品专业的实践学时大幅度提升,有效支撑食品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
同时,食品专业不断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8]。学院依托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协会,承办第一届“晋江紫菜杯”福建省大学生海产品加工与创意大赛(2019 年)、第二届“瑞芳杯”福建省大学生海产品加工与创业大赛(2020 年)。2016 年以来,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基本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相长”的培养理念,形成以学生创意实践为主体,专业教师为指导,充分尊重冠名企业意见的学科竞赛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2016 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食品专业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42 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 项,提高了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学院毕业的食品专业学生除升学外(考研升学率18%),大部分在泉州和厦门地区的盼盼食品、达利食品、麦都食品等知名企业就职。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主要是在办学思路上的转变。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程,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