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动态发展变化,这对于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而言,无疑带来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对于核心素养培养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首先探讨了其构建的重要依据,而后从启蒙教育、自我管理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分析如何有效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以期提高德育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 德育课程 课程体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52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此,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德育课程的方向性也更加明确。为确保德育课程实现应有的作用,如何构建体系化的小学德育课程,成为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需要对此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小学德育体系构建的依据
1.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存在着零散和不够全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时效性。为准确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予以明确,以此来确定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方向。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范围则要覆盖到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方面。
2.紧密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学校的德育目标通常是“培养自爱、自律、自信和自强的优良品格”,在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也应当紧密结合这一目标,让德育课程内容更加全面,且更具有指向性,以更快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
3.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这些德育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国学经典诵读、主题班会、养成课程、服务科创和校外研学课程等,并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梳理,形成系列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注重开展启蒙教育
在“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并不局限于少数课程,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当中。事实上,学校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目的,也是让育人课程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时刻。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中,首先需要注重的则是启蒙教育,这一阶段可从礼仪教育层面入手,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充分融入集体当中。
在基本的礼仪教育完成后,即可以少先队组织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树立学生的组织意识。这在当前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要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并开展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一系列主题课程,发挥出这些主题课程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活动”要素
在以往的德育课程教育中,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收效甚微,为改变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实践角度入手,对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具体来看,首先,在德育课程体系中需要彰显出“劳动光荣”的理念,学校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和植树活动等一些小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得到了劳动锻炼,而且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表达能力,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除了劳动实践课程之外,学校还可利用兴趣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德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活动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弘扬个性,发挥自身的特长,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注重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自2016年以来,小学德育课程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表明法治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比重已经明显增加。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法治的相关知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法治意识的培育环节中,要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为重点,逐步安排法治教育的各项内容。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在法治教育前,可引入规则方面的教育,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引导,这部分内容包括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和公共场所的规则,让学生初步树立规则意识,而后教师再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意义。当然,在法治意识教育中,要有意識地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开发法治教育课程的相关要素,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情境模式的方式,自身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自我管理中,包括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安排等。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具体来看,为了确保养成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目标,学校和教师可充分运用传统经典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并在生活中实践。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勤俭节约”这一要求为例,教师即可引导学生诵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名言,并向学生讲解国家提倡勤俭节约的相关报道,让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在任何年代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都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5.注重德育课程体系中的“群体教育”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目前小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较为突出,这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一种不良情绪,如果小学生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中,会导致其难以适应学习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群体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群体教育”这一环节中,其主要可通过课堂分组学习和课外集体活动的方式加以进行,在课堂分组学习环节中,教师可采取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在分组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当安排宽容友善的学生与内向自卑的学生在同一组,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让内向自卑的学生感受到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愉悦。在课外集体活动环节中,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集体活动和团队比赛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交能力,以消除孤独感。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重视心理咨询机制的辅助作用,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外聘专业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对于部分孤独感较强的学生,要进行团体辅导,以消除其心理健康问题。
6.充分发挥家校协同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而言,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家、校协同作用的发挥,建立家、校社联合机制,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指导,也让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更多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情况一目了然。具体来看,首先,学校可利用家长接待日等机会,对德育课程课堂教育教学予以“开放化”,让家长走进班级、了解教师在德育课程中的教育教学方式,或是与教师一起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通过这种开放的形式,让家、校协同作用更上新台阶。其次,为了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邀请家长群体中的行业杰出代表上台进行讲课,实现精彩互动,增进家、校沟通,更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感受协同育人对学生品格的积极影响。
除此之外,学校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时,也要邀请家长群体的参与,让家长做好志愿者,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等活动,这些举措能够有效发挥出家、校、社共育的合力作用,传承文化,凝聚正能量,共建生命成长共同体。
总的来看,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大背景下,对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实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学校和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做全方位的分析,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小学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推进小学德育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梅《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知识文库》2021年第17期。
[2] 刘洪星《浅议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吉林教育》2021年第7期。
[3] 胡芳芳《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3期。
[4] 汪俊《加强资源有效利用 丰富小学德育课程》,《安徽教育科研》2020年第20期。
[5] 吴厚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渗透责任担当素养的途径研究》,《小学时代》2020年第17期。
(张忠林,1965年生,男,汉族,甘肃宁县人,任职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荣学区,大专,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3277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