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
摘 要: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可是面对日复一日的早读课,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到岗就行,完全放手让学生读,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一节早读课下来,收效甚微。教师们要在早读课的形式和内容上另辟蹊径,让形式更活泼些,让内容更丰富些,让学生爱上早读,让早读课更精彩。
关键词:早读 模式 形式 内容 反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02
有这样一门课,虽不在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内,却又醒目地占据在各类学校各个班级的课程表之上,它就是早读课。
一日之计在于晨,许是寄寓着美好的意愿,早读课应运而生。清清晨风,琅琅书声,弥漫在洒满阳光的校园之中,空气中都飘散着知识的芬芳。这,应该是理想的早读课堂吧。而理想,值得追求。
早读课,时间不定,有长有短,短则二三十分钟,长则一个小时或更多。在大部分学校,早读课基本上是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轮番上阵,维持纪律。从语文的角度来看,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毕竟,语文学习涉及读与背的内容更多。可是许多教师面对一天天的早读课,认为只要到岗就行,放之任之,学生在早读课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一个劲地读,可谓“死读书、读死书”,一个早读课下来,收效甚微。
一、常见的早读模式
1.“满堂灌”型早读
早读课的铃声刚响,甚至铃声还没响,但见教师已威严地端坐在讲台前,一边批阅着作业,一边扫视着学生。学生们呢?个个手捧课本,一篇篇地读,一遍遍地读,时而声如洪钟,时而音同蚊蝇,时而合上书来背一背,时而打开书来瞧一瞧。滚瓜烂熟了吗?小组长那儿闯关去。过了的,喜滋滋;没过的,软蔫蔫。
满堂读,是好还是坏?首先,文章肯定是要读的,而且要读上个三五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以至能熟读成诵。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再者,学过的文章,也要经常温习,以免日久生疏,正如孔子所云:温故而知新。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早读课应该让学生多读书,读够一定的时间。但任何事总有个度,读书也一样,时间显然不能过长,三十分钟可以,一个小时过矣。否则,那么长的时间,都在放声朗读,学生读着读着,可不就有气无力了,有口无心了。到最后,身在曹营心在汉者有之,默默做小动作者有之,窃窃私语者有之……
2.“满堂讲”型早读
早读课的铃声刚响,甚至还未响起,但见教师端着厚厚的一摞作业,走进教室。“这节早读课讲作业!”简单的一句话后,师生们便都迅速进入角色。讲台上,教师详详细细地讲;讲台下,学生认认真真地听。间或有学生被叫起,间或见学生在奋笔。不知不觉,一节早读课也就结束了。
教师们的责任心无可指责,利用早读课这段时间讲作业也未尝不可,但教师们不应忘了早读课的真正初衷,早读,顾名思义,就是早晨读书。在一天的时间当中,早晨是人的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了,多多读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锻炼记忆力,有助于学生更牢地记住所学的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在“读”与“讲”之间找到平衡,完全可以让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尤其是语文,教师们在讲评作业时,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和作业相关的一些内容。比如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类文章,以读促悟,以读促讲,效果会更好。
3.“满堂聊”型早读
早读课的铃声刚响,侧耳倾听,不闻琅琅书声,喧闹声倒是一阵阵。这种早读课,又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时间,学生们聊得起劲。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教师还未现身,没有教师在场,学生们可不就如竹林里的麻雀,叽叽喳喳一片。一是整个早读课,学生们闹哄哄一片,这是因为教师因故不在场,没有了监管,没有了约束,单靠学生的自觉,似乎很难维持课堂的纪律。这种情况很少,但造成的影响很坏,应当努力避免。
话又说回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发挥得好,也能起到代替教师管理好班级。所以,教师们不妨每天指派一名有威望、有号召力的学生主持维护班级秩序的工作,同时,事先布置好早读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们有事可做,有人可管,最大程度消除自由散漫现象的滋生与漫延。
二、常见模式之常见问题
1.学生患上早读综合症
以上模式的早读课,久而久之,学生就患上早读综合症了。这表现为学生莫名其妙地厌烦早读课,害怕上早读课,总是盼望着早读课快点结束。更有甚者,在早读课上,总有学生借故上厕所,以偷得些许“自由”时间,好摆脱让他昏昏沉沉的早读课。
我们不禁要问:早读课何以至此了?静下心来,不难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即便是大人,大声诵读个30分钟或40分钟怕也有口干舌燥之感,别说一个小时了,更别说周一至周五如此循环了。小学生本就好动、好玩,这是他们的天性。无视这一身心特点,是无视学生学习规律的表现。偏偏有些学校,学生前脚刚进校门,教师就立马来了句:“还不进教室读书去!”能不让学生扫兴吗?尤其是春夏时节,天亮得早,学生到校也早,六点钟左右,就有学生陆陆续续到校了。如此,学生们就得读上一两个小时的书了。物极必反,学生的以上行为也就不觉奇怪了。
2.班风学风大为涣散
早读课无人值守,任由学生吵吵嚷嚷,课堂乱成一锅粥,如此乱象,直接损坏了教师及学校的形象。试想一下,家长得知情况后,能不对教师有想法?能不对学校有想法?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处一个班风纯正、学风优良的班级?谁不希望教师教学認真,管理严格?即使是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心中也有一本账,哪个教师认真负责,哪个教师不认真不负责,都能在课间闲谈中流露无疑。
3.早读功效大打折扣
早读课,也需要精心组织,向时间要质量,不能一味地只让学生读,而且要大声读,读整齐。如前所说,这样的话,时间一长,小学生读书就会演变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非但达不到锻炼学生记忆力的目的,达不到促进学生语感、语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反而使得学生害怕早读,厌烦早读,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书,可想而知,早读课的实际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三、另辟蹊径解症状
1.读的形式多样化
早读课常见的是让学生高声齐读,或让学生自由读。其实,除了齐读、自由读,还可以加上学生们喜欢的表演读,这样会使得早读课多了几份趣味,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读书的过程“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还可以多进行朗读比赛,比如,将全班同学分为几组,其中一组读书时,另外几组担任评委,这样,整个读书过程有张有弛,可在较长时间内让学生保持读书的专注程度。又如默读,这是我们平时读书最主要的形式,早读课完全也可以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教材中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不妨让学生默读。早读课的后半部分,不妨也转入默读阶段。在静静的默读中,让心灵与文本相贴近、相融合。
2.讀的内容多样化
早读课读什么?教材上的课文是首选,但不是唯一。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外阅读引入早读。比如,一些地方类教材,非常适合拿到早读课上来读一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定会收益多多。
这类地方教材,发给了学生,学生看不看?有没有从中受益?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怕是一切为零。经常有家长反应,这些书,教师不上,学生不看,钱还不少,要它何干?编者的意图是好的,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也是必须的,那就让这些书发挥出作用来吧。一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图文并茂,底蕴丰厚,熟读之,深读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牢做人的根基,而且也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终身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3.读的反馈紧跟上
学生读书的效果如何,需要反馈才知晓,并且要将反馈进行到底。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该读的读了,该背的背了,但一听写,提笔忘字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记得有一次,学过课文《美猴王》后,顺便讲到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后的一次听写,当我报出“三顾茅庐”之后,竟然有不少同学写不出,最离谱的是写成了“三顾毛驴”,让人哭笑不得。教师认为学生肯定掌握了,学生就是不给力,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以反馈促阅读很有必要。
4.反馈形式多样化
说到反馈,是不是就局限在听写词语、默写古诗词之类的呢?当然不是。可以来一场朗诵会,声情并茂间,是对阅读文本的深刻领悟;可以来一场“成语大赛”,你来我往中,仿佛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可以来一场“诗词大会”,深情吟咏中,是与先贤一次又一次地直接对话……以这些充满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比赛形式,来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在不知不觉间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拿出措施,在以后的学习中调整、完善,不断进步。
早读课,这块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既要守住,也要建设。让我们珍惜这一段读书的黄金时间,与学生们一起,共同经营好这块阵地,让它繁花似锦,让它硕果满枝,让学生从此爱上早读,让早读课从此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