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2021-03-16 10:23刘秋影
关键词:单核细胞支原体血常规

刘秋影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检验科,江苏 南通 226300)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咽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是一种细胞内微生物,一旦感染,很难从体内清除,该病的发病率极高且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或者直接接触传播[1]。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症状不一、病程隐匿,且胸部X 线检查不具特征性,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血常规作为临床检查的基础项目,其可测定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的质与量,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可有效检测细菌感染性疾病[2]。本研究将600 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血常规检验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2019 年3 月至2020 年2 月接收的300 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疾病组,将疾病组患儿根据症状的轻重分为轻症组(233 例)与重症组(67 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0 例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健康组。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疾病组中男患儿142 例,女患儿158 例;年龄2~13 岁,平均(7.93±1.64)岁。健康组中男童140 例,女童160 例;年龄2~14 岁,平均(7.87±1.52)岁。纳入标准:疾病组患儿符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 年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疾病组经X 线片等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健康组研究对象体检正常。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等。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实施血常规检验,两组研究对象于晨起空腹时抽取肘静脉血3 mL,采用日本东亚SF-3000 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指标。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②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等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比较疾病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疾病组患儿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疾病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轻症组与重症组患儿血常规比较与轻症组比,重症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而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当小儿在感染支原体以后,极易引发肺炎,且在患儿的呼吸道中,病原体可保存数月,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不具有特异性症状,具有较高的误诊率。然而,很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因诊断困难,且肺部体征较轻,无法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造成病情延误,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因此,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需及时给予有效诊断,促进疾病的治疗,改善预后效果[4]。血常规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白细胞、红细胞等内容,为临床常见检验项目,可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进而指导患儿的治疗,结合评估治疗效果制定治疗方案,由此可见,准确有效的血液标本检测对患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血细胞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重复性好、准确度高、检验速度快等优点,可有效避免血液标本在检验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受到医护人员的青睐[5]。

肺炎支原体作为无细胞壁原核生物,在纤毛上皮间存在,不会侵入到肺实质,经细胞膜上神经氨酸受体位点,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上吸附,对纤毛活动产生抑制,继而破坏机体的上皮细胞[6]。本研究结果显示,疾病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组,且重症组高于轻症组,其可能原因为,支原体入侵机体,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将粒细胞、内皮细胞诱导激活,同时诱导中性粒细胞发挥局部浸润、趋化作用,将病原体杀伤、吞噬,作为抵御系统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及单核细胞高表达,使其在患儿机体占比升高,而支原体感染对血液中非防御系统细胞基本无影响[7]。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比较()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比较()

表2 两组研究对象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

表2 两组研究对象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

表3 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比较()

表3 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比较()

表4 轻症组与重症组患儿血常规比较()

表4 轻症组与重症组患儿血常规比较()

在发生支原体感染时,大量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 细胞被激活,与此同时因代谢产物及支原体免疫黏附性使得淋巴细胞出现免疫损伤,抑制淋巴细胞的表达,降低活性,主要为降低CD4+活性,继而使得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出现免疫不平衡现象,抗原作用不断降低且B 淋巴细胞成熟发生障碍[8]。本研究结果显示,疾病组患儿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健康组,且重症组低于轻症组,说明了外来抗原支原体使得外周血成熟淋巴细胞的凋亡加速,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

综上,通过血常规变化可很好地检测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有良好的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支原体血常规
正确认识儿童支原体肺炎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CD16+单核细胞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支原体对生殖健康的危害
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