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冰,廖志凯,钟晖东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湛江 524001)
基底区脑出血发病急速、进展迅速,临床症状主要为半身不遂、吐字不清、肢体障碍等。尿激酶作为一种酶蛋白,其具有有效清除血肿量、溶解血栓的作用,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主要的传统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清除血肿,但由于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钻孔置管引流术是一种新型的引流技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可以有效减轻患者颅脑内的周围神经组织压迫,减少感染[1]。本研究旨在探讨钻孔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星形细胞钙结合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 年8 月至2020 年6 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2 例基底区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各61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76 岁,平均(67.34±2.58)岁;其中男性35 例,女性26 例;颅脑CT 显示颅内出血量为33.56~58.36 mL,平均(44.26±1.38)mL。试验组患者年龄46~78 岁,平均(66.75±10.64)岁;其中男性33 例,女性28 例;颅脑CT显示颅内出血量为34.68~58.46 mL,平均(45.67±1.88)mL。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对使用药物无过敏反应者;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8 h 以内者等。排除标准:血管畸形导致的脑出血患者;精神障碍疾病者;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者。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行颅脑CT 标记脑内血肿具体位置,全麻后行开颅术,切开皮质后将血肿清除,见暗红色血液流出后,置引流管。试验组患者采用钻孔置管引流术,首先确认位置,麻醉后使用电钻钻孔将穿刺针垂直插入血肿位置,将血肿抽吸出,固定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均向血腔内注入注射用尿激酶(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104,规格:1 万U/支),2~4 万U/次,2~4 次/d,持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①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SHH)评分[3]比较治疗后14 d 临床疗效,NIHSS 评分减分率=(治疗前 NIHSS 评分-治疗后NIHSS 评分)/治疗前NIHSS 评分×100%。痊愈:NIHSS 评分减分率>90%;显效:NIHSS 评分减分率在46%~90%;有效:NIHSS 评分减分率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7、14 d NIHSS 评分,分值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 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 的速度离心5 min,取血清,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并比较。④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 血清MMP-9、S100β 水平,血清采集、制备方法及检测方法同③。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14 d 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25%,低于试验组的9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3、7、14 d 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P <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2.3 血清CRP、IL-6、IL-8 水平治疗后14 d 两组患者血清CRP、IL-6、IL-8 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血清MMP-9、S100β 水平治疗后14 d 两组患者血清MMP-9、S100 β 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血清CRP、IL-6、IL-8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清CRP、IL-6、IL-8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 <0.05。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 -6;IL-8:白介素 -8。
表4 两组患者血清MMP-9、S100β 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血清MMP-9、S100β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 <0.05。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S100β:星形细胞钙结合蛋白。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突发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因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当血压骤升可使动脉破裂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血肿,缓解脑部压力,但由于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严重影响患者远期疗效。尿激酶是从人体尿液中提取的一种激酶,其可有效降解血栓的形成,从而有效减少脑内血肿体积,保护脑神经组织[4]。
钻孔置管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其通过快速清除患者基底节区内形成的血肿,从而缓解局部组织受压,防止血肿面积扩大,可使血肿在短时间内溶解,有效降低颅内压[5]。血清CRP、IL-6、IL-8 参与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升高会使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增强,加剧周围神经元损伤,而钻孔置管引流术可起到迅速止血和清除血肿、缓解脑部受压的作用,进而降低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7、14 d NISHH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钻孔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可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抑制炎症反应。
血清MMP-9 正常情况下表达较低,脑出血因血肿压迫脑组织,会造成其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100β 会在脑损伤时大量释放,过度表达会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钻孔置管引流术可通过降低血凝块中的血红蛋白降解,缩短血块的溶解时间,调控血清MMP-9、S100β 的水平,从而保护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6]。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MMP-9、S100β 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钻孔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可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
综上,钻孔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可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治疗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