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卜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陷入经济衰退有着复杂的历史成因,受国内外经济局势变化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较大,多数工业企业严重依赖于国家扶持,缺少独立生存能力与盈利能力。本文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陷入衰退状态的原因,并提出了重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可行措施。
Abstract: there are complicated historical causes for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to fall into economic recession.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most industrial enterprises rely heavily on the support of the state and lack of independent vi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economy of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falls into recess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measures to revitaliz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hina.
关键词:经济衰退;老工业基地;宏观调控
Key words: economic recession; Old industrial base; macro-control
分类号:F127
前言: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以汽车制造、采矿、冶金等重工业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效率较低,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缺少核心技术的下游地位,仅负责原材料开采供应与初级加工,在经济转型期容易失去原先拥有的产业优势。东北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其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保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问题,政府必须着力于解决资金与人才外流、服务业发展萎靡的问题。
一、现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状况分析
(一)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难以应对经济波动影响
目前国内市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的石油、煤炭、汽车等产品的消费需求不足,再加上国际经济局势发生较大变化,相关工业产品的市场价格逐步降低,利润空间减少,大量代售货品在仓库中积压,部分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的经营收益甚至抵不上生产成本,导致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进入严重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困难状态中[1]。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东北地区超过95%的重工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产品销售困难的情况。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缺少明确合理的规划与指导,并未调配足够的经济与行政资源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朝阳产业与服务业发展,缺少开辟全新的经济上行发展渠道的力量,产业结构转换调整能力较差,部分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支持[2]。
(二)税收结构不均衡,资源分配机制缺少公平性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担着巨大的历史包袱,企业税费负担较大,政府为扶助产能过剩的大中型重工业企业,吸引外来投资,必须进行体制性改革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扩大地区性投资与消费,然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难度较大,现行的宽税基政策使得部分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东北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并未放弃针对国有企业的倾向性扶植政策,需要减负的民营企业得不到低息贷款与税务减免,亏损严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却获得了巨额注资,然而却无法将投资转换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挤占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并且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并不到位,全靠国家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存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因此逐步陷入停顿[3]。
(三)企业经营成本高于经济收益,外来投资吸引力较差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客观地理环境条件影响,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机械设备保养难度较大,难以像南方温暖地带的企业一样进行四季无休的持续性生产经营,几乎所有的东北工业企业都必须支付额外的取暖费用与物资、生产设备存储费用,以保证企业在阶段性停工后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生产[4]。东北地区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省份,海陆交通运输成本较高,而且现阶段东北地区的区域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长期高强度开发自然资源与不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林业资源、矿业资源、水产资源均已濒临枯竭,二次開发建设的空间较小,对国内投资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差,劳动力外流不可避免。
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陷入衰退的必然性与历史原因分析
日本帝国主义为强化自身军事实力,对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施加强行干预,制定并实施了违反经济规律的军事工业建设计划,在东北地区投入巨额资金与大量先进技术,并采用较为野蛮落后的“统制经济”发展模式将所有资源与人力投入矿业、化学工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等能够为对外侵略活动提供支持的特殊产业,对纺织业、通讯业等轻工业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在日占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并没有自然形成能够独立运转的价值链与产业链,这一致命缺陷为未来的结构性衰退埋下了巨大隐患。
东北地区在建国以后成为了新中国发展重工业与军事工业的重要基地,国有企业控制了东北经济命脉,在封闭的缺少市场信号反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位于东北地区。过度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发展导致严重的投资失衡,产业比例发生失调,受到计划经济的全面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产品生产工艺优化升级动力严重不足,缺少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与制度革新动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并带动全球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后,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大缩减。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东南沿海省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东北工业区未能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管理模式与企业经营策略,无力解除束缚经济活力的制度性负担,技术竞争力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急速下降。
在我国沿海省份逐步放宽市场经济与个体经营政策的同时,东北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期仍然承受着沉重的制度性财税负担,能够投入本地产业升级的盈余资金较少,市场监管制度与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革新调整的时间相对较晚,并未像沿海省份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外来资本流入时间较晚,急需融资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得不到及时支持,反而因经济政策的剧烈转变使得本地产业遭受冲击,加劇了人才与资金的外流。现阶段我国东北地区的私营经济既得不到足够的社会资金支持,同时又没有相对适宜的区位环境,相比广东、福建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东北地区私营经济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无法争取到后发优势,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东北传统工业产业需要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并颁行独特的优惠政策才有可能走向现代化发展路径,老工业基地因生产效率较低技术落后等原因无法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进行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较差,容易成为发达省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倾销地。
东北国有企业并未顺应技术发展潮流购置低成本、高技术含量的工业生产设备,东北地区的计划经济管理者不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发展成果与供求信息,未能意识到投资发展新兴产业、改变产业布局规划的必要性与急迫性,资源利用率较低,资金投入量不足,多数落后技术设备得不到升级换代的足够资金。大量高素质人才像改革开放后新兴的轻工业部门与高新科技产业集中,东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工业体系内的地位在80年代以后呈断崖式下降。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建设路径与经济发展方向在不同历史阶段均由政府主导并一手控制,各方面生产要素与优势条件都在政府控制下为重工业生产服务,偏离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建设模式使得个别行业占有了过多的生产资料,挤压了私营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
三、全面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措施研究
政府必须着手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税负压力,为其提供急需的无息贷款与政策支持,避免国家补贴政策偏向国营企业,不仅要废除阻碍民营小企业正常经营的错误政策与不当管控措施,还要取消一些带有鲜明倾向性与政治性的国企扶持政策,重新构建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创设公平的分配体系,为新兴产业企业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与稳定的发展前景。政府必须主动纠偏,鼓励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以立法形式打击个别地方政府不正当的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淘汰亏损过于严重的传统产业,彻底清除计划经济的残留影响。充分利用市场与物流的有利成本条件,迎接新一轮产业转移,使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形成按照要素禀赋集聚的产业集群,如辽宁南部承接浙江、深圳的通信电子业,吉林省承接山东、河北的原材料加工产业,依据更为合理的区域性资源配置格局形成东北地区新的支柱性产业。
结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衰退是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开发利用机制落后于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以资源开发与重工业发展为指向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为振兴东北经济,各级地方领导应重点解决体制问题,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颁行具备刺激性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兰晓红.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及衰退原因分析[J]. 北方经济,2018(05):47-50.
[2]叶振宇,茹雪,张云鸽.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镜鉴、现实困境与全面振兴[J]. 发展研究,2017(01):25-31.
[3]赵儒煜,王媛玉. 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J]. 社会科学战线,2017(02):48-57.
[4]衣保中,马伟.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历史根源及振兴对策[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14-17.
283250052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