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疗法在社会工作者心理调适中的应用

2021-03-16 05:26刘慧芝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社会工作者

摘要: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个体发展应该与行业发展辩证统一。学界中,对于社会工作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服务对象系统,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过中自身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角度切入,在理性情绪疗法的视角下,检视社会工作者的非理性信念,并且对其非理性信念进行梳理分析,根据不同的非理性信念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推动社会工作者在专业领域中更好地发挥专业力量。

关键词:理性情绪疗法;社会工作者;心理调适

分类号:G441

201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间特别提到了要大幅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心理素质也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之一,关注社会工作者的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身处一线又处于实务摸索阶段的社会工作者的心理是否能够适应实务中伦理或者价值观上的冲击,以及怎样适应,都是我们值得探讨和应对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工作的正效应,凸显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我们必须对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经验不足的社会工作者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检视疏导。只有妥善地处理好可能或已出现的社会工作者心理问题,才能避免在社会工作各领域中负效应的产生,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中积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社会工作学生,缺乏实务经验的他们将面临着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心理上大多处于脆弱状态。特别是在面对需要处理的多重矛盾时,这种无助、脆弱甚至绝望的心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当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刻检视自己是否具有非理性信念。一方面,这有利于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对于自身的心理调适进行及时的反馈。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进行积极的情绪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恐惧、慌乱等不良情绪。

二、社会工作者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分析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到实务工作中时,因为常常出现一些非理性信念,这样的情况不仅造成社会工作介入过程阻碍重重,更在无形中侵蚀着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理性情绪疗法也称ABC理论,是由艾利斯提出创立的。A表示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表示个体在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ves),也就是对事件的看法、评价和解释;C表示继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Consequence)。之前传统的观点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了结果C,但是艾利斯却认为是由于当事人对于事件A的看法B引起了结果C。艾利斯还总结了11种非理性的信念,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威斯勒则进一步把ABC理论中的非理性信念归为3大类:灾难性思维方式、绝对论者思维方式、合理化。[]

1.灾难性思维方式(catastrophic thinking)

毫无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于自己能否帮案主“助人自助”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使大部分人没有安全感。一旦最后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或者说本就处于多重困境中的案主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下矛盾越来越多,有的社会工作者就会认为是不是由于自己的无效介入导致了情况越来越糟,认为这是无法挽回的灾难,甚至觉得自己糟透了,并且自己把自己引向极端的负面情绪中。[]社会工作者作为普通人,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消极想法,这种心理虽然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但是社会工作者依然可以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来审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2.絕对论者思维方式(absolutist thinking)

有些社会工作者会把自己当作“救世主”,认为自己应该拯救所有人,不顾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甚至会陷入“我必须帮助案主脱离困境”这样的想法之中,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如果带着这种想法工作,反而可能会给其他工作人员造成更多的麻烦,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移情、反移情等。所以社会工作者应结合实际情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

3.合理化(rationlization)

合理化思维是指个体将原本不合理的情理、事物等包装成合理的,然后强迫自己接受。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或者社会现象认识不清时,就会缺乏自己的理性思考,认为大众所认同的东西就是合理的东西。有些社会工作者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认识不清,认为自己是专业出身的,专业理论扎实,就将实务能力理想状态合理化,认为情况不会变的更严重,而这种不合理的侥幸心理,往往会带来更大的严重后果。

三、社会工作者心理调适的应对策略

虽然社会工作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包括“人在情境中”理论、认知行为理论、ABC理论等心理治疗模式,并且这些理论具有灵活性、包容性等特点。[]这些理论的研究都在讨论如何在实务中更好地应用在社会工作介入工作中,虽然助人自助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但社会工作者可能也需要在心理治疗模式下首先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在社会工作介入案主时,有很多环节的开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某些特殊问题难以解决还会产生一种有心无力的局面。

一些非理性的心理反应不仅会影响到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还会造成当事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开展初期时产生的不良心理,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适,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心理服务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针对社会工作者进行有计划的心理检测、引导等举足轻重。[]理性情绪疗法以改变当事人的非理性认知为核心治疗观点,通过心理诊断、领悟、修通和巩固认知几个阶段为治疗过程,为调适社会工作者由于诸多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导致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导。[]

1.检视不良情绪,合理宣泄情绪

社会工作者产生各种情绪都是正常对心理应激反应。社会工作要及时检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及其产生的情绪反应分类,从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制定所要达到的情绪及行为目标。[]

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第一,在介入工作中时第一步需要对自身的资格能力进行审视。具体包括需要认识到自身是否具备相关教育和训练背景,是否具有选择适切咨询方法能力,是否有持续的在职训练和督导资源。第二,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理性看待在实务工作中出现的服务受阻、工作经验缺乏、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应树立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不断地发现缺陷,总结经验,为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工作体系奠定充分的实务基础。第三,社会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要获得更高层次的认同感需要以更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为基础。为了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通过“我此刻适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和我的认知有关系吗、我的认知是正确的吗”这几个问题,来诊断自己的非理性心理和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是否存在直接的逻辑关系。在学会接受焦虑或其它负面情绪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不断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明确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才是高质量社会服务的根本保障。第四,社会工作者还应该在服务中多听、多看、多学习,以便及时掌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更新心理学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储备。对自己无法或没有把握提供专业服务的工作需及时寻求督导帮助。

2.认识非理性信念,改善认知偏差

当社会工作者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或症状性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寻找并认识这些症状的思想或哲学根源,即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

诸多非理性心理是因为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和信念产生,采取干预措施也需要有针对性,当社会工作者产生一些灾难化、绝对化、合理化等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时,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学会运用一些非理性信念量表来检视自己的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然后找寻这些非理性信念的来源。如果自己无法识别,可以向督导或者相关心理工作者将在服务介入过程中真实的心理感受讲诉出来,然后由督导或者心理医生便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找出社会工作者的非理性信念,并放大、夸大这些非理性信念所产生的问题以及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3.摆脱不合理信念,巩固正确认知

前面两个阶段主要是改变不合理认知的种种调适,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在接案初期尤其是和案主建立关系期间,要与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无论受何种因素,当社会工作者无法以客观态度面对一些情况时,及时寻求督导或心理医生的帮助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改变认知的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是初步形成正确的认知,还没有完全内化吸收,实现内在的稳定性和其他价值观念的有机融合。为此,需要继续工作中加强对合理信念的实践和运用,逐渐巩固正确认知。

四、总结与反思

我们看到了当下国内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建设上的不足之处。在分析理性情绪疗法的框架下,解读了社會工作者在实务领域中可能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工作的不良情绪以及心理调适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但不足的是,文章对社会工作者遭遇的外部困境的探讨还不够全面,根据“人在情境中”的理论,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由外部环境造成的心理不适问题仍然有未涉及到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在资料访谈搜集整理、具体工作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N]. 中国社会报,2011-11-09(003).

[2] 龚艳.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ABC模型”及其逻辑变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33(03):37-41.

[3] 王晓芹,丁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1):39-41.

[4] 陆士桢,李洪儒,吕文康.心理社会理论体系下理性情绪疗法的本土化研究——以一项青少年社交焦虑失协症治疗个案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0,35(04):25-32.

[5]卢俊,陈成文.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看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J].学海,2020(06):142-147.

[6] 董洪哲.理性情绪疗法视角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J].医学与社会,2020,33(05):105-110.

[7]陈朵多,张一奇.理性情绪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小组中的运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9(30):40-43.

[8]江静.理性情绪疗法在信访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7(34):44-45.

作者简介:刘慧芝(1996-12),女,汉,湖南怀化,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1064500520280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重大灾难中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自助之路
自我赋能到社会参与的行动反思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高三,我这样帮学生进行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