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霞
摘要:静脉输液作为小儿疾病治疗中一种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小儿本身的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血管比较脆弱及用药特殊性等因素影响,导致在静脉输液期间风险因素较多。为了能够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发生率,应有预见性的对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完成对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静脉输液;危险因素;患儿;家长;护理人员;管理
在小儿疾病治疗中静脉穿刺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由于穿刺过程会产生痛苦,加之小儿心理不成熟,在遭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极易出现焦虑、紧张及不安等心理情绪,哭闹现象严重。并且还受小儿本身的皮肤较为娇嫩、血管纤细等因素影响,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增大。加之儿童不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儿童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情绪,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高,医患矛盾不断。因此,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给予静脉穿刺小儿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为了确保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提升护理工作效果及质量,需要对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降低静脉输液发生危险。
一、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
1.患儿因素
第一,由于患儿本身的年龄较小,不能运用语言和动作来完成对自我想法的表达,当面对静脉穿刺出现的不适感时,不能及时述说自己的感受,会以哭闹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并且免疫系统现阶段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需要多人进行陪护,进而增加了感染发生率。患儿本身的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极容易出现坠床、烫伤、骨折及利器伤害等危险事件发生率[1]。第二,血管,小儿本身的血管较细,在注射血管收缩小药物后,会增加血管通透性,极易导致患者的注射部位出现严重的水肿,增加了药漏发生率。另外,小儿本身的中枢发育尚不完善,血液会出现循环不良情况,一旦遭受到外界气温的刺激后,会加速末梢血管的收缩,减缓了血流速度,增加了局部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2]。第三,用药特殊性,不同年龄段的小儿用药剂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用药剂量的选取需要以年龄和体重为标准,一旦出现用药剂量不当,将会影响静脉输液效果[3]。
2.家长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呈飞速发展趋势,对疾病治疗工作及护理工作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受生活压力及工作影响,大多数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当生病进入到医院后,希望能够得到医院最好的照顾。大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生病这一事件时,由于过度担心患儿的病情,会出现紧张、焦虑及不安等心理状态,向医护人员提出的疑问较多,并且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及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静脉穿刺作为疾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反复穿刺存在抵触心理,极容易出现偏激心理情绪,增加了护患纠纷发生率,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穿刺及护理工作难度明显提升[5]。
3.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是否规范、本身是否具有较强的护理责任心直接关系到静脉输液质量。同时,护理人员在穿刺期间能否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直接关系到小儿输液的安全性[6]。
4.管理因素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护理难度大、工作量多、繁琐等特点,若出现护理人员数量较少,人力资源匹配不合理等情况时,将会增加护理工作难度。同时,还与护理管理制定不完善有直接关系,若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护理质量不高、护理监管工作不到位,均会影响护理管理质量,增加了护理工作期间不安全环节发生率,不能有效预测潜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7]。
二、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护理策略
1.患儿方面
第一,加强患儿安全管理。对患儿手腕佩戴进行检查,护理人员应做好手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穿刺,以降低医源性交叉感染发生率。第二,患儿心理护理,应给予患儿非药物性护理干预,使儿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及生理反应得以降低,患儿的临床输液操作依从性及穿刺成功率明显提升[8]。第三,在对患儿进行穿刺前,需要精准测量患儿体重,根据患儿病情、年龄及体重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用药剂量,防止由于给药时间偏差、体重等因素而延误患者病情,并掌握药物剂量单位换算方法,确保配药的精准剂量,并严格坚持“三查七对”[9]。
2.家长方面
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家长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其出现过度紧张心理状态。告知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对小儿进行输液的必要性,不仅有助于稳定患儿心理情绪,还有助于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应充满自信,保持和蔼的态度且面带笑容,以增强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10]。
3.护理人员方面
第一,强化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护理人员应掌握输液药品适应症、性质、禁忌证及不良反应,在对患儿进行穿刺之前,应积极与患儿家长对静脉滴注药品的名称及患儿姓名进行核对,以降低输错液及配错药发生率[11]。第二,提升护理操作技能,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抚,使其注意力得以转移,使用正确的输液操作,合理选取血管,控制患儿家属陪护数量,以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12]。第三,应根据患儿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输液,在对患儿进行输液期间,应充分考虑药物性質,并观察患儿在输液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在输液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加强巡视,一旦发现管道意外脱落及药物外渗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13]。
4.管理方面
在儿科中成立质控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构成,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需要每个月对科室中的护理质量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有效的整改,以降低输液危险发生率,提升护理工作质量[14]。从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技术、护患沟通及输液环境等几方面内容出发制定输液护理质控标准,在实际的执行期间,评价护理工作执行情况[15]。
三、结论
在儿童体检中静脉采血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方式,通过进行血常规检验,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儿童身体的实际情况,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小儿本身的心智不成熟,在进行静脉穿刺期间,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导致患儿疾病治疗依从性不高。经分析可知,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由患儿因素、家长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管理因素四方面内容构成,为了能够消除掉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应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护理措施,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燕娜,华红霞.消化道肿瘤患者静脉输液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1):3357-3359.
[2]景明华,陈梅.急诊输液室留置针静脉输液相关性感染原因分析与处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0):19-21.
[3]孙梅.静脉输液渗出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手术室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2):74+105.
[4]刘琼.淋巴瘤病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18):2241-2243.
[5]伍瑛.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新进展[J].系统医学,2020,5(11):196-198.
[6]吕久悦.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2):71+79.
[7]崔新琴,姜国英.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的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5):211-212.
[8]刘凤.循证护理用于静脉输液治疗中预防静脉炎发生率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6):183+185.
[9]陈英秀,汪文莉.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与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1):27-29.
[10]钱宇,管水萍.浅析导致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出的危险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8):239-240.
[11]蔡建英.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现代医院,2019,19(06):924-926+929.
[12]李娜,张俊梅,李荣等.小儿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1):151-152.
[13]雷会轻.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危险因素及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分析[J].现代养生,2018(24):46-47.
[14]殷秀云,張美苑,李秋媚.小儿急诊输液室留置针静脉输液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3):141-143.
[15]陈婷.小儿静脉输液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0):41-42.
286250051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