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信息:本文系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9BSZ028。
作者简介:吴毅(1979.07—),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大连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大连交通大学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充分利用网络热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及时回应网络热点,批判低俗错误思想;理性分析网络热点,讲清用网法规底线,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阐述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背景、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提出了继续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
中图分类号:G641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必须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1]。大连交通大学将網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充分利用网络热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及时回应网络热点,批判低俗错误思想;理性分析网络热点,讲清用网法规底线,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实施背景
随着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依靠信息量大、即时互动、传播便捷的优势,正在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据权威数据显示,青年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体,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寻求答案、交流发声[2]。网络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网络热点便成为青年学生中的热点,最受青年学生关注,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困惑。
一些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被别有用心之人刻意在网上炒作、放大和扩散,释放出不容忽视的“负能量”[3]。青年学生充满激情活力,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分析,容易被网上的负面信息所左右,习惯性地在网络上表达看法、发泄情绪、转载发帖等,从而产生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直面学生问题,为青年学生做好网络热点的答疑解惑工作,帮助青年学生理清网络乱象、看清纷繁复杂事件背后的网络真相,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才能够实现“形势与政策”课设置的初衷和目的,达到真正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设计
1.通过还原网络热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网络热点进行案例分析,从网络热点中找寻与青年学生内在需求相一致的契合点,让学生感受到网络世界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我们熟悉的网络热点背后,往往可能隐藏着陌生的真相,上到国家安全,下到百姓民生,提醒学生对待网络时应该保有一颗也许未能探知全部的陌生而谦卑的心。
在还原网络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带入主观情绪,要学会引用网民的评论话语进行阐述,从而避免授课之初就让学生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网评中的很多“段子”都极富创造力和感染力,既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将其融入教学话语来讲述理论问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厘清网络真相,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
(1)清醒分辨并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主要表现为打着 “寻找真相”等幌子,攻击诋毁英雄人物,否定人民,歪曲历史;以娱乐方式恶搞、消费历史,扰乱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编造谣言,恶意中伤,污蔑、丑化党的领袖和领导人;搞各种“翻案”或美化侵略。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极其严重,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作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4]。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清醒分辨并坚决反对网络上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防线。
(2)清醒分辨并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如潮涌动,真真假假,谣言不断。网络谣言的主要类别有骗取关注类,故意编造故事或夸大其词,恶意引起网民关注;制造恐慌类,伴随着一些大事件发生的同时散布世界末日、地震、恐怖威胁等谣言,刷存在感;突发事件类,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官方信息没有发布前,各种“知情人”、“目击者”都会出来发消息,当官方信息发布后,他们才不甘心的退场;虚假养生类,利用网民对自身健康的关心,介绍经验、提示危险、推荐“神丹”,其背后是商业利益的无限驱动。这些谣言用无中生有、夸大事实、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等各种方式扭曲真相,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清醒分辨并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从正规渠道了解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3)清醒分辨并理性对待网络大V。一些人为了成为“网红”、“大V”,为了吸引“粉丝”、保证“流量”,不断制造、抛出花边新闻,努力让自己成为网络焦点。他们本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态度,专门盯住负面新闻,恶意炒作阴暗面,传递社会负能量,只要耸人听闻,便不探究竟、不问其详。有的学生盲目相信网络“大V”,误以为所有“大V”都是正义的化身,在没弄清楚事件前就积极给“大V”们提供“新闻线索”,不知不觉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帮凶。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清醒分辨并理性对待网络大V,明辨善恶、清辨是非。
3.通过总结网络热点规律,与学生一起归纳文明用网底线。
(1)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都有涉及网络安全的表述[5],不要因为不懂法规、缺乏经验,超越合法界限,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推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断衰落的命运,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6]。青年学生必须坚守好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坚守国家利益底线。作为国家公民,必须时刻维护伟大祖国的利益,这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光荣义务;作为青年学子,更要在网络上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共同维护好祖国发展富强的网络空间。特别是不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法分子煽动操纵的傀儡。在网络上,要勇于同错误观点进行斗争,敢于发声和亮剑,彰显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4)坚守社会公共秩序底线。网络秩序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虽然给了个人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但它并不是沒有任何约束的公共场所,可以随心所欲[7]。网络与现实是互动的,网络秩序必须遵守公共秩序底线。在网络上,不能以不健康、不正当甚至违法手段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否则不仅会触犯法律,也侵犯了无辜者的合法权益。
(5)坚守道德风尚底线。互联网为五湖四海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空间,但我们对着电脑、手机聊天发帖的同时也容易让自己忘记其实是在和人打交道,从而让我们的行为变得粗俗和无礼。网络是公共的媒体,当你留言发帖的时候,你的受众不是你自己,而是广大的网民。当我们在网络中释放个人情感时,应当坚守道德风尚底线,不能将网络这一公共场所当作肆意宣泄的垃圾桶。
(6)坚守信息真实性底线。我们在上网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而不能以讹传讹、散发谣传,非正规途径得到的消息、未经核实的消息不能随意转发,要积极宣传政府部门发布的真实信息。有人认为网络的虚拟性会让躲在电脑后的你非常安全,如入无人之境,实际上不管用什么方法注册,都可以通过IP地址找到网络服务商为你提供服务的痕迹,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三、实施效果
从2020年起,大连交通大学尝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以《文明用网 理性发声》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引导。在实施过程中,由党委宣传部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者、党务工作者组成讲师团,通过集体备课后对学生进行专题授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专题思政课列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生动的网络素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讲好中国故事、交大故事,对学生进行文明用网教育,引导学生善于辨析、文明用网、理性发声,确保专题思政课取得实效。
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来看,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学质量总体满意,认为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启发性和警示性都很强,特别是对网络热点的分析让他们很感兴趣,也让他们知法懂法,提醒自己不在无意之间做出违法之事。
学生建议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继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仅运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更可结合学生手机等客户终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听课学习转变为参与体验。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有所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8-04-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27_334391.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0-04-28). 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3] 教育部. 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8-04-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27_334391.html.
[4] 毕红梅,赵本燕.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危机及建构[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39(05):44-48.
[5] 赵成. 微博环境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策略[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06):45-48.
[6] 求是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读《中国制度面对面》[EB/OL]. (2020-07-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354848137559178&wfr=spider&for=pc.
[7] 石丽敏. 关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社会文化环境营造的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0):23-24.
11895017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