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迁徙、形象再造与仪式互动: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中的文化记忆建构研究

2021-03-16 03:07卢晓华李奂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微信小程序数字化

卢晓华 李奂

摘 要 受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数字化转向趋势的影响,媒介技术应用于保存与传递记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应用,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通过“空间迁徙—形象再造—仪式互动”的三重实践,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创新性重构。文章从实践、效果、启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文化记忆數字化建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微信小程序;文化记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1-0084-03

基金项目:2021年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新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编号2021ZJFLZ04)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记忆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先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其著作《文化记忆》中提出。文化记忆是指“由特定的社会机构凭借文字、图画、博物馆、仪式等多种形式创建的记忆”[ 1 ]。文化记忆理论提供理解相关文化问题的重要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是如何在日常的文化及社会交往活动中得以转化为个人的记忆认知,并实现文化意义传承和身份认同的功能。伴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微信小程序成为文化记忆建构实践的新载体。作为依附微信超十亿日活量而得以生存的重要媒介产品,在文化生产数字化转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以故宫博物院上线的“数字故宫”微信小程序最为突出。故宫作为沟通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唤起公众文化记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对于其他传统文化记忆数字化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厘清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记忆建构路径具有必要性。

步入记忆4.0时代,记忆的数字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对抗遗忘的新机遇[ 2 ]。文化记忆受社会、文化、技术等外部框架所影响,在数字化转向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的文化意义和群体认同。“数字故宫”小程序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产品,通过“空间迁徙—形象再造—仪式互动”的三重实践,实现“数字镶嵌—数字迭代—数字呈现”,发挥场景、符号和仪式的三重建构功能。

1.1 空间迁徙:文化记忆的数字“镶嵌”

文化记忆是依托于空间而建构的聚合体,回忆植根于被唤醒的空间,人们通过创造回忆的场所将非共时性的文化记忆整合进入集体记忆,在空间化的实践之下与其构成有机的共同体,从而作为回忆的线索,完成身份与认同的象征。伴随数字化生存的趋势,记忆之场也从最早的实体物质转向虚拟存在,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储存、建构记忆。社会记忆在媒体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下,不再是对过往的检索、恢复与再现,而是“镶嵌于社会技术实践当中,并经由后者而传布开去”[ 3 ]。微信小程序凭借“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的绝佳优势,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保存记忆之所的独特表征,实现故宫文物及建筑真正的空间迁徙,将文化意义完美嵌入技术实践当中,成为传播文化记忆的新路径。 故宫通过“数字故宫”微信小程序搭建起了网络世界的数字宫殿,只需进入小程序选择游故宫,即可依托虚拟现实等富媒体技术全景探索故宫,体验三维立体的VR视觉效果。不论是故宫的建筑还是文物,都经由微信小程序的空间化实践,将其现实状态表现出来,给用户带来真实的现场感和交互式感受,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文化记忆的建构。

1.2 形象再造:文化记忆的数字迭代

故宫作为承载明清两代历史的场所,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回忆形象。思想只有变得具体可感知才能进入记忆,要唤起受众的回忆行为,更离不开指涉图像性或叙事性的回忆形象。一方面,从时空关联的角度来讨论, 回忆形象需要特定的空间使其被物质化,需要特定的时间使其被现时化,“数字故宫”小程序正提供了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让故宫的回忆形象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进行现时化的呈现。另一方面,“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构建的[4]。记忆不仅重构着过去,而且组织着当下和未来的经验。”数字时代构建记忆的路径之一——再造,用数字方式生产和创建新记录、新记忆[5]。数字故宫小程序在多方面都进行了回忆形象的再造,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故宫画像。如在小程序中的“畅游多宝阁”栏目,该栏目精心挑选了600件都带有纹饰的珍贵器物,纹饰作为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装饰元素,古代即已风靡,无论是衣物还是瓷器都少不了龙纹、云纹等样式。在经过数字科技的深度学习和识别下,发掘了这600件文物之间存在的奇妙联系,并经由“畅游多宝阁”栏目实现纹饰器物的串联呈现。用户点击查看某件文物上的纹饰,就能同时欣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同款纹饰的文物合集。此外还可浏览同时期、同类别的文物。在探索文物联系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感受传统文化发展的轨迹,并建立起新的回忆形象,拥有更多与故宫回忆相关的结晶点。这也得益于小程序本身的技术特点,可以让故宫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拥有比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更广的延伸性,从画面的自由度到组织的复杂度,都能给予不同程度的排列组合,最重要的是可以时时更新,添加、修改、删除等形式保证了回忆形象始终进行现时化的呈现与迭代。

1.3 仪式互动:文化记忆的数字呈现

文化记忆并不是文化形式的抽象表达,而是被建构的,依附于一些客观外化物,而将文化意义涵盖其中。早在口语传播时代,文化记忆就附着在仪式、图像、空间等形式之上,经过仪式性的定期重复,实现巩固认同的知识的传承及文化意义上的认同再生产。文化记忆可搭载不同的物质载体如“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等来传递其文化经验和价值。大众传媒时代,举办展览是将文本、意象及仪式等结为一体的常见文化建构活动。故宫博物院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展览来实现展品与参观者的情感交流与联系,通过注入具有时代性的价值和观念,实现对参观者具身记忆的重构,加深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并通过聚集的方式形成他们个人或集体的回忆。“数字故宫”小程序参与建构文化记忆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这种线下的固定仪式经数字化的加工留存至线上,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处于不同地点不同时区的受众都可以通过小程序实现同步的观展与互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保证群体的聚合,从而加深彼此的凝聚性。另一方面,“数字故宫”小程序在对文化记忆的传播过程也是记忆重构的过程。截至2021年11月17日,小程序内已上架了87场主题展览,即使线下的某场主题展已经撤展,仍然可以在小程序里回忆过去的展览,通过时间的跨度增加回忆的厚度,实现记忆的复写。VR技术与手机竖屏观展增强参观者的沉浸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与展品互动,加深回忆的形象,实现记忆的固化。

“数字故宫”自2020年7月16日上线以来,便吸引了众多用户,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云游故宫。作为理解故宫文化的最新媒介产品,“数字故宫”小程序提供了新的整合框架,使其具备了建构文化形象和传播时代价值的表达能力,呈现出一系列正面效果。

2.1 互动场域增强情感共鸣

微信小程序不仅作为传播的介质,还为文化记忆的建构提供多重互动的场域,通过技术的融合,建构不同的交往空间,实现对故宫文化的加工与整合。用户通过不同场域的互动而达到增强情感共鸣的效果,在共通的回忆场景下加强认同,形成“情感的共同体”。首先,“数字故宫”小程序设置了多个服务项目,如“故宫名画记”“V故宫”“玩转故宫”“全景故宫”等,这些项目各有侧重,为受众搭建不同的互动场域。人们可以在“故宫名画记”中感受历代名画;在“口袋工匠”中充当紫禁城的工匠,感受游戏的乐趣;观众通过云游故宫,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观赏故宫四季的风景。其次,微信小程序依托微信强大的用户群而生,还可与其他平台产生联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强互动。故宫在2020年分别举行了“春日的美好”“夏日的幽静”“秋日的唯美”三场直播活动,观众不仅可以在小程序进行实时观看,还可在腾讯视频、腾讯微视、微博、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同步欣赏,发表弹幕评论,通过跨媒介共时性的互动,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

2.2 个性创作彰显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6]。让逝去的记忆再次鲜活起来,需要依赖大众媒介对历史事件及场景进行重现。文化记忆作为过去的历史在当下的再现,并不是直接照搬过去,而是需要基于人们当下的认知框架和审美取向,结合时代价值进行个性创作。如“数字故宫”小程序中“数字多宝阁”专题将不同朝代的金银器、铜器、玉石器等200余件文物进行细分,经整合分成十二大类后串联呈现,观众用手即可零距离“触摸”文物,可高精度全方位立体式地欣赏文物的细节和全貌,享受全新的文博体验。微信小程序还可以即时更新,结合热点推出特别创作。2021年是生肖牛年,故宫特别在小程序内推出“牛年专题”,首次开放微信红包封面,登录用户就有机会抽取故宫新年红包封面和精美福卡,将传统文化与技术的新产物结合进行个性创作,彰显时代价值,强化中华文化认同。

技术赋能之下,人们越来越依赖传播媒介保存和传递记忆,技术逻辑深刻影响文化记忆的生产形式。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为文化记忆的数字化建构提供了优良范式。

3.1 借助数字化储存,打造全息“数字身体”

从记忆的主体来看,书写时代的刻写实践使得记忆脱离主体的身体而存在,在数字时代身体却依托技术而重获“身体在场”,以“数字身体”存在于记忆空间[7]。自2002年起,故宫就建立了数字化资产应用研究所,开启了故宫的三维数字化之旅,通过照片建模、三维扫描等技术采集故宫的文物及古建筑的高清数據,将往日摆放在玻璃柜中的文物褪去透明的外衣,应用360°VR全景技术,使文物成为人人可把玩的手中器,真正将文化遗产变为可移动、可永久储存的数字资源,存在于人们可随时调取的网络空间之中,文物拥有了全息的“数字身体”。文化记忆的建构基于“被回忆的历史”,需要通过“回忆形象”和“回忆场景”等具体形式转换成为记忆的历史。因此需要借助数字化存储提供的云空间,释放更多的可能性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式。赛博格化的时代,文化记忆的图像通过计算机中介化的手段孵化出“数字身体”,以另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延续和繁衍。为了对抗遗忘,需要搭建更多传统文化的数字孪生,并融入人们的日常媒介行为,在人类与数据的互动中,将对于记忆的确认延伸至对数据的确认,从而建构起文化记忆的数字化符号表征,实现文化意义的延续。

3.2 依托智能化开发,挖掘创意数字文本

数字时代的记忆构成不仅在于数据化,更在于深度学习。在不断深挖过程中开发创造更多的新价值,实现文化的更新,是对知识驾驭能力的极大提升。因此,拥有不灭的“数字身体”是前提,如何进行“数字身体”的繁衍是更值得思考的未来。首先,在计算机中介化的呈现中,“数字故宫”小程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并非单一陈列,而是独具匠心加以编排,如经过深度学习挖掘文物间的共性,将600件带有纹饰联系的器物以“畅游多宝阁”专题的形式呈现,用丰富的呈现形式增添文物的内涵。因此,在文化记忆的建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加工想象,依托智能化的开发,将想象变为现实,充分挖掘出创意的数字文本,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记忆的图景,实现文化意义的再生产。其次,“数字故宫”小程序中的“玩转故宫”加入故宫明信片的设计,将故宫不同建筑不同季节的美景以壁纸的形式得以让观众保存或分享。因此在智能化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融入情感和温度,注意结合当代人的审美与思考,不断挖掘富有创意的数字文本,提供更加智能与便捷的回忆模式。

3.3 创新多元化表达,拓宽时空数字界限

文化记忆是多重概念的集合体,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创新多元化的表达。第一,借助多种技术形式,通过技术的联合、平台的联合,拓宽传播的时空界限,为文化记忆建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数字故宫”小程序是故宫在一系列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实践基础上的集大成者。故宫之前的数字化探索是小程序内容和技术整合的前提。故宫以微信小程序这种新兴的媒介技术来进行多元化的表达,既能实现全景技术360°逛故宫,还可以以直播等方式让用户与历史产生即时性的互动。第二,在年轻群体为主要传播对象的时代浪潮下,建构文化记忆时也要考虑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与价值选择,创新内容表达形式。“数字故宫”小程序的设置中,年轻化的特质体现在互动游戏、指引语等诸多方面。在传统文化的表达上,要将严肃与活泼结合起来,融入时代共性的内容,将过去的图景重新编码、解码,用适应于当下的文本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文化记忆的递进式发展。

“数字故宫”小程序是历史、文化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案例。小程序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应用,通过“空间—符号—仪式”多种形式对文化记忆进行再次的编码和建构,将文化记忆延伸至数字记忆,带来了互联网媒介化时代对文化记忆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邵鹏.记忆4.0:数字记忆与人类记忆的归宿[J].新闻大学,2016(5):67-72,149.

[3]李红涛,黄顺铭.一个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南京大屠杀纪念与数字记忆的个案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5-26,126.

[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1.

[5]冯惠玲.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3):4-16.

[6]习近平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句箴言[EB/OL].(2016-04-13)[2020-12-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6/0413/c1001-28273470-3.html.

[7]周耀林,刘晗.数字记忆建构:缘起、理论与方法[J].山东社会科学,2020(8):50-59.

2349501186267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微信小程序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路径探索
从互联网生态看微信小程序的发展
微信小程序面面观
当图书馆遇上微信小程序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