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林
摘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建立起特色的、正能量的文化架构,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创作是群众文化活动中较为基础的组成部分,随着多元文化发展态势的兴起,人民群众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更加多元的认识与理解,迫切需要创新性的创作思路来指导多样化的创作实践。本文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中音乐创作的现状入手,寻找创新创作的思路,以期与群众一道,畅享文化创新带来的甜美果实。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创作;创新思路
群众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具有形式多样、流传广泛、通俗易懂等特性,音乐创作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亦有着重要地位。一方面,音乐本身就是疏导情绪、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的出口,人民期待在音乐中获得片刻休息,也期待用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另一方面,鼓励群众开展音乐创作,正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一些具有传承性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品,更是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1】。我们要探索群众音乐的创新思路,首先要从群众文化中音乐创作的现状入手。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刍议
(一)缺乏客观认识,作品成熟度低
许多群众对文化生活缺乏客观认识,对身边的文化作品缺少关注,而文化管理部门及工作者并没有及时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没有帮助群众认识到各类音乐作品对生活的滋润。特别是很多文化政策与制度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将鼓励群众积极创作纳入到正式的轨道中来,没有为群众疏通创作与发声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倾向于加工重制一些并不具创新但流行性强的作品,这些作品成熟度低,无法满足群众真正的需求。
(二)缺少创新意识,专业人才稀缺
我國基层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较为短暂,群众在音乐领域内的创新创作存在滞后,缺少创新意识,加之专门为群众文化发展建设进行音乐创作的团队较少,现有团队缺乏创新意识及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团队建设落后于群众文化建设。与此同时,音乐创作团队得不到培训,缺少充足的资源和专业的设备,人员流动性大,对群众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忽视群体需求,音乐差异性小
群众文化中的音乐作品创作常容易受限于“群众”二字,认为最流行或最通俗的就是最适合的,实际上,人民群众对音乐的追求各不相同。举例来讲,中老年人喜欢艺术性较强的,或较为通俗的作品类型,但说唱和流行类作品更能吸引年轻群体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而有些民族地域性强的地区,更期待一些传承民族文化的音乐作品【2】。若不对这些创作需求加以区分,会使得音乐作品越来越向网络口水歌靠拢,导致音乐创作的僵化。
(四)混淆作品种类,市场匹配性差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未来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任何文化创作都不能忽略网络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一方面,新潮文化兴起,冲击着传统文化原有的作品体系,另一方面,各类国际思潮及文化形态的作品也受到群众的关注。我们可以说,市场对群众音乐作品的需求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很多管理部门及创作者缺少应对剧烈冲击的准备,常混淆各类音乐作品,导致群众文化在细分领域内得不到发展,市场匹配性差。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思路探究
(一)以宣传破题,提高社会关注
文化管理部门需起到带队宣传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及群众加入到音乐创作的团队中来,充分挖掘现有音乐作品的宣传价值,深化群众对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的认知。
举例来讲,广场舞从来都是群众文化发光发热的主舞台,但音乐往往在其中充当背景音乐的作用,群众倾向于选择那些风格类似、节奏简单、流行性强的作品来跳舞。这种“洗脑式”作品是对音乐创作平台的极大浪费,人们乐于在广场舞中感受快乐,强身健体,却忽略了伴随着自己的这些旋律,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对此,我们建议针对群众的需求开展创作,又要在此基础上升华音乐作品的层次,如疫情当前,很多地方并不号召大家聚众跳广场舞,在条件允许,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为群众创作一支“防疫广场舞”,将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等各类防疫关键词融入到作品中去,搭配时而活泼,时而严肃的旋律,将各种防疫妙招以“洗脑”的方式传达出来【3】。
另外,我们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特别是要关注移动端的宣传价值,相信你我都有被抖音、快手刷屏的时候,也经常看到老年人津津有味地看着各类“土味视频”。要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各类移动端媒体,加大对群众音乐创作的宣传,投放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让高质的作品“刷屏”人民群众的朋友圈。
(二)以创新立意,建设专业队伍
作品创新离不开专业提升,只有过硬的专业功底,才能保持对音乐创作的创新思路,才能提升群众音乐文化的整体水平,对此,基层文化管理部门需高度重视专业队伍的建设。可举办音乐培训及讲座、巡演等活动,一方面带领本地队伍走出创作的圈子,与其他地区、其他领域的人才进行文化交流,获取最前沿、最具创意的音乐作品创作思路;另一方面也欢迎各地音乐人才的到来,敞开怀抱,营造创新提升的文化氛围。还可尝试通过评选、比赛的方式来收集和创作优秀的作品,如可为大学生、年轻群体举办“青春有你”音乐创作大赛,请这些新生力量加入到群众音乐创作中来,透过他们的嗓音聆听新生代的声音,不仅可以拓宽群众文化的群体基础,还可以为群众音乐创作注入活力。
另外,各地文化管理部门还需重视对硬件的引进和升级,这其中既包含智能创作等互联网技术设备,也包括非洲鼓等一些特色乐器,尽可能地为当地音乐创作提供一个可阳春白雪,可下里巴人的硬件保障。
(三)以需求引领,满足需求差别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段,人民群众对音乐创作的实际需求都有所差别,群众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我们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引,基于群众文化开展音乐创作,维持群众音乐创作长久的生命力。
举例来讲,各民族的音乐作品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表达着各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他们用音乐的方式表达着失去亲人的哀痛,诞生生命的欢喜,丰收成果的喜悦,抵御灾害的决心,这些带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应用。因此,民族音乐的创作需考虑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一是要关注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特别是有规律的长短、强弱变化,不同的组合方式,作品的風格和难度也就截然不同;二是要关注音乐的节拍,最好选节拍规律且易于捕捉的部分进行创作;三是要关注音乐的通俗性,虽然在作品中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方言,能原汁原味地呈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我们期待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走出原有区域,甚至走出国民,所以需考虑到作品语言的通俗易懂,多尝试使用普通话进行创作【4】。
另外,各个年龄喜好的音乐作品也可以破圈融合,京剧可以结合说唱,流行可以搭接民族,外国作品可以丰富创作元素,好的群众音乐创作理应是个“万花筒”,每一类人群都能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四)以市场完篇,发展需求驱动
要进一步拓展音乐创作的范畴,打破技术壁垒,以市场为导向,利用需求的驱动因素去助推群众音乐创作的发展。上文我们提到,短视频平台几乎成为国民性的传播渠道,其短小、快速、多样的传播特点非常适合发展群众文化。举例来讲,抖音平台的很多“刷屏”类视频内容,都会同步为受众提供一个可模仿的视频模板,使用者只需要点击进入视频录制页面,就可以按照模板的设计录制同款视频内容。由于操作简单,作品呈现迅速,总是能引起观众争相模仿,原作品也因此广为流传。我们的群众音乐创作也可以多多借助此类平台,如为某类音乐创作提供视频录制模板,让广大网友参与进来进行创作,既能让原有作品得到传播,又能丰富原本的创作思路。
通过这个小例子我们能够看出,在如今各类电脑、手机软件都能进行音乐创作的情况下,音乐创作更容易打破传统束缚,也更容易创新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方法,以群众文化的发展来驱动创新,可以说是发展群众音乐创作必经之路。
三、结束语
阅尽全文我们可以得出,要拓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思路,首要一点便是所创作的作品需符合群众的音乐喜好,能满足社会群众的实际需要,脱离群众谈创新,往往南辕北辙,事倍功半。群众文化工作者需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提高群众对音乐创作的关注度,努力为群众提供差异性音乐作品,帮助群众打破音乐创作的文化束缚,逐步探索出全民创新,快乐创作的群众音乐活动,推动社会向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冠勤.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策略探索[J].速读(下旬),2020,(3):53.
[2]罗健.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的创新探讨[J].北方音乐,2020,(23):13-15.
[3]邱悠悠.略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57-58.
[4]王亮.关于创新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思考[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2):261.
(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广东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