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梅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同样肩负着对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塑造的重任,结合地方历史特色,将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到教学当中,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三线精神;课程;融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运用这一工具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三线建设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充分与教材理论相融合。这样既增强教学实效性,又弘扬三线建设的精神,真正贯彻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宗旨。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改变,我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南部,美国将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对中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北部,中苏边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苏联不断增加在中国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还把战略导弹直接指向中国。在西南方向,中印边境局势尚未得到缓和,印度图谋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在东北方向,美国驻军南朝鲜和日本,对中国和远东地区构成威胁。此外,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也一直叫嚣反攻大陆,并对东南沿海进行窜扰。周边局势的骤然变化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警惕。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加大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压力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和平正义,毫无畏惧,出色地应对挑战。
1964 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苏意识形态互相攻击掩盖下的国家利益对立日趋暴露,并且有演变为敌对关系的趋势。8 月,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美军的炸弹丢到了中国的北部湾沿岸和海南岛海岸,白宫扬言要教训中国,形势一度非常紧张。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 70% 以上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覆盖之内;而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将很快陷入瘫痪。 1964 年 8 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被看做是在中国的工业化、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史上的“遵义会议”,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我们不晓得他什么时候会发动战争”,毛泽东的“以国家安全为前提,以国家长远发展为指导”的“战略经济学”思想得到了绝大多数与会人员的强烈支持,改变了之前“三五”计划定出的“吃穿用”经济建设方针,正式确定“三线”建设方案。
二、“三线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具体章节及内容
1.“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是三线建设精神,它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中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理论,科学的战略谋划可以改变和加速社会发展进程,三线建设决策既保证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也大大促进西部地区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融入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三线人克服物质匮乏技术简陋等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三线建设精神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相关理论中, “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融入到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中,要有整体意识大局观念;“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到对立统一规律理论中,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三线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外部军事威胁情况下而开展的重点建设。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巨大的投入,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到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中,三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艰苦创业”量的积累是漫长艰苦的过程。
3. “勇于创新”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其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创新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4.三线建设精神融入第二章实践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实践的特征(直接性实现,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可以诠释三线建设精神。本章中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对三线建设的评价不能脱离它的历史条件,不能因为第一代领导人判断的战争没有打起来,就认为三线建设的决策是错误的,延误经济发展,恰恰相反,是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转移了军事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保存了有生力量,才让战争没有打起来,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国防基础。
5.“艱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英雄人物的产生以及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历史的“合力”与“分力”(无数个普通平凡的三线建设者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凝聚形成了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每一个个体都对三线建设发挥了作用,时势造英雄)。
三、“三线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方法及意义
1.融入方法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导入分析讲解,也可以采用课程主题实践方法,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课堂演讲。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三线建设遗址参观考察。通过课上和课下两种方式,让学生可思、可感、可触,把三线建设精神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之中。
2.融入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灌输给学生,把在三线建设中所涌现出来的三线建设精神传承,三线前辈们 “ 献完青春献终生 、 献完终身献子孙 ” 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互助协作的拼搏精神 ,逆境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的时代青年中仍然是我们学习的精神典范,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责任与当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继续发扬三线建设精神 。
参考文献
[1] 朱云升,何悦.三线建设之光:英雄攀枝花的三线情缘[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8
[2] 四川省攀枝花市志编写组.攀枝花市志 [G]. 成都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