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的应用与发展

2021-03-15 21:09葛玉苗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发展

摘要:檐廊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空间形式,在建筑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筑中起到连接各空间的交通空间以及过渡室内与室外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演变,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与需求,建筑的设计风格也不断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檐廊空间作为建筑中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也随着时代发展而革新,空间的功能也更加丰富。本文以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的应用与发展为探讨方向,介绍檐廊空间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和它的功能与构造方面的演变,再对檐廊空间的的特性进行介绍,最后对当代国内优秀檐廊空间设计实例进行解读,总结提取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檐廊空间;传统建筑;发展

随着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加快,建筑作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各城市都在追求全球化建筑趋势,大片的玻璃幕墙式建筑映入眼帘,千篇一律,完全抛弃了具有地方的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二十世纪起,建筑师们就建筑应该基于传统还是要面向未来的问题而讨论。现在,这还是建筑界人士常常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如今,我国的建筑风格应当以本土的文化风格为根源,立足于地域性特征,将时代发展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推进中国的建筑事业稳步前进。

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为出发点,针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檐廊空间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檐廊空间的发展和应用,探索檐廊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的案例,来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在当代建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讲,檐廊指的是建筑物底层的水平交通空间,以屋檐作为空间的顶部,底部常设有柱子,可称之为檐柱。位置处于建筑空间檐下方的交通空间。普遍上方设有飘檐,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一边有柱的走廊,称之为柱廊;而一边无柱,一边与房屋相依,两边接端处有围护结构的檐廊。檐廊的位置可以在建筑物底层,或者设置于别墅三层以及房屋的四周。檐廊与檐廊空间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檐廊在古建筑中的应用极其普遍,它作为建筑设计中联结室内外空间,创造层次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檐廊空间,可以作为交通,或者是应用于单间建筑的周围,并且不断的延伸覆盖至多个单间建筑。

距今六七千年之前,浙江余(女兆)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具有檐廊存在的建筑遗址,在长约23cm,进深8m的木构架干阑式长屋中,利用已较先进的榫卯技术来加工梁、坊、板、柱等构件,用以支托庞大屋顶的做法,呈现出檐廊空间。在传统建筑中,檐廊最早的形式是出檐,出檐的用途是为了遮蔽雨雪,夏日也可以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当历史步入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帝王贵族们住上了宽敞壮丽的宫室。从河南的偃师二里头挖掘的早商宫室遗址,已能相见方式的建筑规模。其中规模最大的宫殿中的(大力)土台,总面积约100m2,高度达80cm,四周回廊围绕,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且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土建筑和庭院遗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一词。意指具有过渡作用的开敞的复合空间,它具有模糊性、边缘性、融合性等特点,是建筑设计中联结室内外的一部分空间,也是营造空间层次的重要手段。但灰空间并不只是现代建筑的产物,檐廊空间作为一种典型的灰空间形式,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早已存在,并以廊道、檐下、亭台等形式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交互与融合。

檐廊最早的形式是出檐,目的在于避免墙体被雨雪损坏,夏季也能起到遮遮蔽阳光的作用。随着建筑技术的逐渐完善,挑檐深度的增加使得檐下空间也更为宽阔。可以成为人们活动的区域,或者处于房屋的四周,以及连接多个房屋,形成建筑通道,来连接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房屋,整个建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随着檐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生活功能在檐下空间展开,檐廊空间也成为了人们劳作生活交流的场所。

整个空间可以分成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空间一般由地面、墙体以及屋顶组。檐廊空间作为常见的传统建筑装饰形式,可以根据空间的位置安排以及形态来将檐廊空间划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出檐式,它依赖建筑物的部分,一般位于室内外的边缘处,依附于主体建筑物的出挑部分以及檐墙部分,传统建筑中,出檐较大的檐口下一般设有檐柱,这种形式叫做柱檐廊;第二种檐廊空间的形式是连接式,连接式檐廊用于连接两个单体建筑,用于串联两个或多个建筑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空间,相比出檐式更具有导向性;第三种形式是夹巷式,顾名思义就是连接两个建筑单体的墙面,形成的一道巷子空间,这个空间又可以称为夹巷、里弄,这种与前两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两侧大多情况为实墙,只在两端处连接外部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构造当中,檐廊空间属于较为重要的一种空间结构。檐廊空间应用于传统的院落空间,主要是院落住宅、宫殿、古庙等建筑组合中,以檐廊空间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布局在建筑群体中起到了组织交通、空间过度、围合庭院等作用。从檐廊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中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重视程度、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等态度。

对于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重塑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史实,严格根据传统建筑空间的比例及形式,以最大程度的還原传统建筑空间风貌为基准,科学化的再现传统建筑。传统檐廊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实例较多,其中比较经典现代建筑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它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国家级博物馆,称之为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陕西最为辉煌的时代处于唐代,唐代时的建筑气势恢宏、造型壮观,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风貌,所以博物馆的外观再现了盛唐时期的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檐廊空间以线性为主,再将局部放大,列柱相结合,檐廊空间呈中介性空间,连接各个建筑空间,起到过渡室内外的作用。整座建筑的前后主次明确、聚散有序,且烘托出了古朴凝重的氛围,将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体现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相交融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冯徐成.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竖向集合住宅中适应性研究[J].城市建筑2019(18):6.

[2]孙首康.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赵倩倩.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及其应用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6.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14:15.

[5]詹光惠.浅谈中国园林的廊架嬗变[D].西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葛玉苗(1995.12—),女,汉族,籍贯:山东日照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发展
区域发展篇
岭南社区住宅建筑保护与创作探索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